APP下载

命运的挣扎 爱恨的交织

2019-09-04李航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曹禺雷雨

李航

摘要: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与曹禺的《雷雨》都是在描写“弃妇归来”,但是二者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局。除了“弃妇”的身份之外,二者的人物设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化的呈现则是由于二者使用了不同的矛盾冲突方式所决定的。

关键词:迪伦马特   《老妇还乡》   曹禺   《雷雨》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12-02

三幕悲喜劇《老妇还乡》创作于1956年,是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是一场美狄亚式的复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成为了富翁的克莱尔向自己年轻时的恋爱对象伊尔复仇的故事。话剧《雷雨》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本在1934年发表。该剧从两代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入手,展现出了一幅家庭悲剧。《老妇还乡》和《雷雨》都是20世纪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但是两个作品除了在题材的选择上稍有相似之外,基本上很难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对于作品的整体气质而言,还是对于作品所触及到的社会层面上都很难找到相似之处。但这些不同丝毫不影响这两部作品的成功,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戏剧作品整体上的某篇布局有着很扎实的基础。我们主要从这两部作品的矛盾展开方式上对这两个戏进行一番梳理,从而对这两个作品的整体呈现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松散与集中:两个戏的整体风貌

曹禺先生所创作的《雷雨》是他的第一部话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不得不提的一部作品。该剧至今盛演不衰,对于《雷雨》的学术研究更是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地位及其意义不做过多的介绍,在正式开始谈论这部作品的矛盾展开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切入点。

《雷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部模仿品,但同时它又是一部超越品。作为曹禺先生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它里面对于经典作品的借鉴之处显得颇为明显。可以说曹禺先生的《雷雨》是在易卜生所创作的话剧《群鬼》的基础之上改换成中国的元素,设置了中国的社会生态改造而成。所以我们在谈论《雷雨》的时候很难去跳过易卜生,跳过《群鬼》,自然我们在讲《雷雨》的矛盾冲突方式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一个侧面对《群鬼》的矛盾冲突方式进行分析。毕竟通篇对比一下的话,两者的相似度还是很高的。那么对于《雷雨》而言,我们除去剧本中的序幕和尾声且不说,正文所涉及的几幕可以说是非常紧凑。它不是刻板的“三一律”,但是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还是很集中的,剧中所涉及到的地点就是周朴园家中和鲁贵的家中这两个地点,时间上不超过24个小时,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种整体上的紧致、紧凑,也就很容易将戏剧的矛盾冲突集中到一起,毕竟舞台容量是一定的,“戏剧艺术的法则要求人物的动作要目的明确,要集中统一,要能迅速发展直到顶点”。[1]那么这部戏想要出彩势必就要将矛盾冲突安排妥当且较为集中。三十年的爱恨情仇都浓缩到了一场雷雨来临的前后。

三幕悲喜剧《老妇还乡》如果按照容量上讲,它所设置的分幕要比《雷雨》少,原则上会更为集中,但是它所给人的整体呈现却并非如此,相反它在整体呈现上相对于分散些,有种散文诗的气质。“形散”而意不散。当然这里的散也只是与《雷雨》相比较来说的,仅仅是在比较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散”的差异,这是在感官上所能感知到的。该剧一共三幕,第一幕中便直接表明了克莱尔的来意;第二幕中主要展现的是伊尔自己内心态度的一种转变以及市民心态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三幕则是在伊尔的死亡中结束了整个故事。“如果说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一开始便是女主角,性格始终一成不变,那么她的旧情人(注:指伊尔)则是一步步变成男主角的”[2]。对于该剧的场景而言就更为活泼,车站、市长办公室、警察局、伊尔家中、克莱尔的住处以及那个不详的森林,场景的流动是随着人物情感的流动而转换的。时间上没有局限在24小时,这里面所涉及到的时间跨度是跟人物的心理转变相协调的。如果说《雷雨》是在24小时的时间内掀起的一场急风骤雨的话,那么《老妇还乡》则是一场连绵细雨。两者的“降水量”——剧本地位或者是思想高度——难分轩轾,其所表达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二、抛弃与复仇:东西方的两种走向

如果将《老妇还乡》与《雷雨》仔细比较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克莱尔是《老妇还乡》中毫无争议的女主角,而鲁侍萍在《雷雨》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支撑着这两部戏走下去的动因就是因为这两个女性的举动,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来”字。克莱尔来到居伦城,鲁侍萍则是来到了周家。克莱尔的来临是有她的动机的,但是在这个动机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居伦城里面的所有人都为这个女富翁的来临感到欢喜,可以说莱克儿的到来无疑是这座破败不堪的城市的救世主。她一出场就万众瞩目,城市里只要是有些身份的人员都去车站迎接她,在没有到达之前就已经着手准备欢迎仪式。市长还不停在收集关于克莱尔的信息,以备后续的接待生活中能够有所运用。在知道她提前来到的时候一群人慌忙的丑态呈现出很有喜剧效果。而在《雷雨》中鲁侍萍的到来就显得冷清很多,没有人员接待,没有万众瞩目,甚至说是被当成自己家的一名佣人被呼来唤去。克莱尔与鲁侍萍的待遇上可谓是一热一冷。

我们从这两人人物身上能够提取有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从人物遭遇、人物背景上来讲,克莱尔与鲁侍萍有着共通性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差异性。克莱尔和鲁侍萍两个人都是被男性所玩弄、所抛弃的,这是二人在身份上的共通之处,好比是人生走向的一条主干。两人的境遇除了在这条主干上的共通之外,完全是天壤之别。克莱尔被伊尔抛弃之后沦为妓女,一名富豪嫖客爱上了她之后她也随之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在富豪过世之后她继承了遗产,继续自己的锦衣玉食。鲁侍萍则不同,她在被周朴园抛弃之后选择跳水自杀,后被人救起嫁为人妻,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二人在人物境遇上呈现出一富一贫的差异。

那么我们从人物动机上来看,克莱尔和鲁侍萍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克莱尔来到居伦城给自己的家乡捐款是事实,但是对于捐款的前提条件就是讨回公道,讨回公道的要求就是处死伊尔,并许诺给居伦城十个亿的捐款,其中五亿给市政,另外五亿由居民平分。居伦城的人们几乎是将克莱尔奉为神明一般,从第一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警察局长与医生等人的态度,在居倫城中似乎克莱尔就是最大的法则。而对于鲁侍萍则不然,同样是被男人抛弃,她依然贫困,身份与阶级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剧中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她的想法是不被采纳的,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在她与周朴园的对抗过程中是孤掌难鸣的,同时也是无力抵抗的。她想以一己之力摆脱命运的束缚,奈何命运并不掌握在她的手中。克莱尔是群心所向,鲁侍萍是孤立无援,每个人都不明白也不支持自己的这种举动,两者在立场上呈现出一强一弱的态势。

《老妇还乡》与《雷雨》中因为人物立场与定位所呈现出来的这种一热一冷、一富一贫、一强一弱之差距是构建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从人物设置上来讲克莱尔和鲁侍萍的遭遇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但是对于克莱尔的身份设定则更具有理想性或者是幻想性,当然这样的设定也是为了整个剧情的推动。在克莱尔败诉之后她沦为妓女在妓院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伴侣,这样的设定一定程度上来讲就很具有传奇性,于此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烈的随机性。这种几率不是不可能,但往往微乎其微。相较而言鲁侍萍的遭遇以及后续的生活状态就更为现实,也正是因为现实的生活才使得她缺少了对抗的勇气和底气。那么通过人物的设定走向,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动作,冲突矛盾便从这些具体的动作中被宣泄了出来。

如果回到整体而言,《雷雨》的矛盾冲突可以总结为内部矛盾,是从人心出发的性格使然。正是因为鲁侍萍的性格本身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成分所以她回到周公馆想要带走四凤,让四凤逃离自己曾经的命运,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所激发的意志才使得这场悲剧的诞生。而繁漪的出现和作用则是作为催化剂一般,迅速让矛盾炸裂,导致最后的结果。《老妇还乡》则不同,它是由人物内因所导致的悲剧结果,但是社会或者说是其他人的生活态度转变也是促发这个结果形成的重要原因,它是内外因结合的。

《老妇还乡》与《雷雨》是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中对待抛弃与仇恨的不同表达。它们虽然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究其实质都在一场悲剧性的落幕中让人久久回味,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瑞士]迪伦马特.老妇还乡[M].叶廷芳,韩瑞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曹禺雷雨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僧院雷雨(一)
曹禺的傻气
《雷雨》中的“雨声”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