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生成机制

2019-09-02何丽梅

人民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何丽梅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对国家的建设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予以关注和引导是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培育中,应遵循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人生价值观 群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5.15 【文献标识码】A

价值观是在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文化和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循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是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价值观的生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特点,探寻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路径和规律。

价值观形成的前提:需要和自我意识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来自内部的某种要求、意向和愿望,是激发人的意识活动的源泉,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需要对人的价值观形成起着调节和维持作用,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主体依据。同时,价值观是人的需要内在尺度的反映。需要激励和指引着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需要是个体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践行的原动力。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去从事认识与实践活动。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去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他们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的人生价值实践活动就会失去动力。因此,要注意不同人口学变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需求特点,并创造条件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个体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决定意识,个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了,有利于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研究中,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需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另外,需求分为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虽然不同人口学变量的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但个体总是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体需求总是与群体的需求相联系。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成长,他们会逐渐将群体的需要内化,而群体需要也是由个体需要转化而成的。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将个体需要融入群体需要中,并注意协调好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的冲突。

自我意识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意识,包含了个人对自身问题和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系列思考。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价值观形成的具体性质。正确、理性的自我意识能够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使个体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评价自己和肯定自己的价值,对价值观的塑造产生积极作用。自我意识的完善还可以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促进个体意志力的发展。意志力在价值观认知向价值行动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学会正确看待自我,正确对待和处理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能够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自觉地为社会创造价值。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经济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险拥有率较低、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较差、身份受到一定的歧视、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无助等,这些现状需要较长时间去改善,这就需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学会调适自我,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基础:社会实践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与认识相互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正确的认识对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价值观反映出个体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因此,价值观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自身是否正确,进而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生活实践。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他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认识是前提,将这些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关键,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个关键环节的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产生于、存在于生活实践,是对生活实践的客观反映。因此,对新生代農民工人生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融入他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休闲等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感知它、领悟它,分析出已有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之间的相同点和相融点,从而提升他们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进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常、反复地去践行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价值准则,并把自己的日常行为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对照,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将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要求落到实处,并转化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行为方式,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践行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和教育引导

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精神,而思想精神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需求、愿望,直接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体现了这个民族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观的形成输送源源不断的文化养料。因此,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涵养。新生代农民工正确价值观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其发展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持久、长效的滋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价值理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仁、义、礼、智、信”等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是其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支撑。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找到传统文化与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契合点,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形成离不开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对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能动的价值选择、接受与社会价值的习得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倡导的价值观,难以由个体自发顿悟后形成,而要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将其传递给个体,促使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因此,教育引导是培育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生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指的是“使每个人在身心、智力、审美意识、责任感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保证每个人有能力自主地创造自己的人生命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于自身人生价值认知、人生价值选择、人生价值践行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育引导的辅助。虽说“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因此,传递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培育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选择与践行能力,促进他们人生价值观更好地形成与发展,需要发挥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

(作者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176240102-ZD0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永延:《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县级电视台创新思路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突围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