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蔡侯纸

2019-09-02梅一梵

贵阳文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蔡伦造纸术

梅一梵

春天是游玩踏青的好时节,在古城汉中,百万亩油菜花已是竞相开放。走进龙亭镇,一路的桃艳梨白,一路的油菜花黄,一路的麦苗青青,一路的暖风熏陶,使乡村、山峦、河流、牛羊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图画。蔡伦墓祠前,白墙灰瓦,飞檐翘脊,春光烂漫。当我的眼目越过矮墙往院内望去时,只见古树苍劲挺拔,新藤顺势而上,三五株花树把嫣红倚在墙头。

每抵达一处名胜古迹,我都不急着立刻进去游览。因为历史的脚步是缓慢的,我们只有在缓慢中,才能寻找到一处突破口,让双方逐渐靠近,慢慢接纳,彼此熟悉。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它的发明者蔡伦,也因此被尊为“纸圣”,千百年来备受世人的尊崇。美国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超过了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和达尔文。据文献记载,蔡伦生前为我国东汉时期的宦官,曾受封为龙亭侯,因此他研发的纸张被称为“蔡候纸”。又因洋县龙亭镇是他的封地和长眠之地,2006年5月25日蔡伦墓祠作为清代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镇的蔡伦墓祠由蔡伦墓、蔡伦祠和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三大区域构成,总面积30余亩,区内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丹桂飘香,是旅游踏青、探幽访古的好地方。尤以占地十余亩的全国首家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为甚。

蔡伦造纸

蔡伦(公元61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蔡伦自幼天赐慧心,善于思考,因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末年(公元75年),14岁的蔡伦被选入宫为宦官。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先后历任了小黄门、黄门侍郎、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永元四年(公元92年),蔡伦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工作之余,他时常到民间的手工作坊察看,据说他这样做一来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二来是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自己不想过多地介入宫廷中的权利纷争。

当时的中国,可用来书写的东西主要有竹简、缣帛和麻纸等。竹简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但太笨重;缣帛轻便细腻,但制造工艺繁复,成本昂贵,无法普及;麻纸工艺较为粗糙。一般是药铺里包裹中药使用。可见据当时的状况,三者都不能成为书写、记事和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于是,蔡伦就萌生了制造出一种既物美价廉又洁白细腻的纸张的念头。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的夏天,各地闹起了蝗灾,灾情导致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年轻的和帝刚刚亲政,立志要效仿先帝,解百姓于危难,便经常通宵达旦地批阅奏章,处理国事,蔡伦一直伺候左右。当时的奏章都是用竹简所造,蝗灾时,竹简更是堆积如山。和帝的辛劳被蔡伦记在心里,等各地灾情平息后,和帝却积劳成疾。卧不能起。经历此事后,蔡伦更加坚定了研发造纸的决心。

关于蔡伦造纸,文献中有这样记载:“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可见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目标时,他就会忘记自我,胸有成竹地一步一步朝这个目标迈进。

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的一天,下了半个月大雨的天气刚刚转晴,蔡伦就来到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考察,路过河边时他发现一些大树腐烂倒地,树上缠绕着一些破渔网和一层类似赫蹏(赫蹏hètí:古代用以书写的小幅绢帛)的东西。蔡伦向当地村民请教后得知。这是因为近年来,年年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樹被长期浸泡在水中,腐烂后形成的。

难道这是树皮腐烂后形成的吗?这一刻,蔡伦猛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他苦苦寻觅了数年的东西。

于是蔡伦就在洛河边搭建了临时的造纸作坊,准备进行长期的研究。他首先将树皮反复浸泡、暴晒。用他制剑时淬火的方法,把材料进行蒸煮,又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经过锉、煮、浸、捣、抄等方法后,终于得到了既洁白又轻便的纸。欣喜若狂之际,多年的研究经验使他意识到光用树皮造纸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研发出既价格低廉又容易取得的原料。一天,他在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飘絮过程中发现,好的蚕丝被拿走后,余下的绒毛丝絮会在竹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这一层晒干后,被人用来糊窗户、包东西,当然也能写字。于是蔡伦又找来和蚕丝纤维相近的破麻衣和破渔网进行反复实验,最后发现用麻做的纸虽然不如树皮的洁白,但是和原来的麻纸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蔡伦将自己的造纸工艺流程记录成册。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经过反复试验,蔡伦终于将造纸过程和方法写成奏章,连同自己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给汉和帝。和帝提笔慢书,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破布、麻头和蓑草等造出来的。觉得非常新奇,就在蔡伦的带领下参观了洛河边上的造纸坊。当和帝得知蔡伦是因为看到自己阅读竹简不便而造纸时,十分感动,于是下令推广,全国“莫不从用焉”。一时间,“蔡侯纸”作为一种全新的书写材料,很快被达官显贵和普通百姓所喜爱。

就在汉和帝准备将蔡伦造纸术向全国推广时,由于过度操劳国事,二十七岁的他忽然驾崩了。因和帝无子,邓太后开始垂帘听政。邓太后知书识礼,深通诗文,好舞文弄墨,因此对书写材料的改进尤为关心。也由于蔡伦多年来对造纸术的研究有功,又侍奉了五代皇帝两位太后,公元114年,邓太后封他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就在此时,多年的政治生涯让蔡伦十分疲惫,于是他继承先帝的遗志,开始向自己的家乡及民间传授推广造纸术。

时光流逝至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了,汉安帝开始亲政。安帝在追查他祖母宋贵人之死一案时,蔡伦受到了宫廷斗争的牵连,安帝敕令蔡伦到廷尉处受审,60岁的蔡伦耻于受辱,就在他封侯的龙亭镇沐浴更衣后,服毒自尽了。可怜蔡伦一生为官,身居列侯,位尊九卿,最终却以惨死告终,还是龙亭人感激先恩,偷偷将其遗体进行了妥当安葬。直到公元151年,也就是蔡伦死去的三十年后,他的冤案终于平反昭雪。于是汉桓帝下诏为蔡伦修建了占地四十多亩的陵墓和祠宇,并号召天下人祭拜。

蔡侯墓祠

除了洋县龙亭镇的蔡伦墓祠之外,山西运城和蔡伦的故乡湖南耒阳,也分别建有蔡侯祠和蔡伦的衣冠冢,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用来追忆和凭吊的地方,蔡伦真正的葬墓却在他的封侯之地——洋县龙亭镇。

今天,我来到蔡伦的封侯之地和葬地,寻访这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伟大发明家。

蔡侯墓祠其南为祠,其北为墓,其西为蔡伦纸文化博物馆。

位于南面的蔡侯祠,雕梁画栋、彩绘斑斓。这蔡侯祠中有拜殿、献殿、正殿、配殿、厢房、戏楼等。进入山门,只见院内有长相奇特的两株古柏,这古柏树皮不像普通的柏树那样纹路竖直向上,而是两棵树的纹理相互对应,由外向内,旋转而上。据说这两颗柏树叫夫妻树,虽然树身不能靠在一起,天长日久,却能心心相印。可见在这不同凡响之地,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一草一木都是充满情意的。向前去即为拜殿,拜殿是人们祭拜蔡伦的地方。拜殿后面是献殿,献殿原是人们祭拜蔡伦时敬献供品的地方,如今陈列着人类早期造纸用的石臼、铁锅、构树皮、龙须草和一些历代修复蔡伦墓祠时挖掘出来的粗犷古朴的汉代砖瓦、雕花精美的晋砖和明瓦、陶器等文物。

看着看着就到了桂花院,也就是蔡侯祠的正殿所在地。只见正殿上高悬着唐德宗李适御书的“蔡侯祠”横书匾额,关于这颗桂花树和“蔡侯祠”的匾额,也有其来历。据记载,公元784年,唐德宗为了避朱泚叛乱,由傥骆道逃来汉中时,曾留宿于蔡伦墓祠中,亲笔写下“蔡侯祠”三个大字,以示缅怀和推崇。而这颗生长了一千七百多年被大火损伤的桂花树,据说是清代初期,吴三桂的叛军路过龙亭镇,驻扎在蔡伦墓祠中时,放火烧掉了半边树干。如今这一半沧桑、一半繁华的桂花树,仿佛在以倔强的姿势,再现着中华文明的艰辛历程。

《后汉书》曾这样记载:“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此刻,蔡伦塑像在殿宇上正襟危坐,塑像一侧的墙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时的皇宫壁画图。画面正中是跪拜接旨的蔡伦,朝堂上端坐着垂帘听政的邓太后,邓太后旁边是年幼的汉安帝,殿下为文武官员。从壁画上看,金碧辉煌的朝堂庄严肃穆,精致华美,尽显皇家的威仪。另一侧墙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的壁画。我立于壁画前,从古人砍伐树木、采集树皮到把树皮沤制、蒸煮、漂洗、去皮、切碎、捣浆、抄纸、在火墙上烘干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中,感受到一张蔡侯纸的诞生,每一道工序都需严谨慎重地经历数天和数时,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与开始,都是步步如修行。当我从钟楼、鼓楼、厢房、戏楼前路过时,仿佛从中国古建筑的精致华美中,隐约听到有人在敲钟,有人在登樓,有人在厢房里读书习字,有人在戏台上亮相、腾空、转身。

向北去则为蔡伦墓区。

蔡伦墓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如小山般缓缓隆起的土堆上青草离离。从外观上看,此墓是汉中境内两汉三国时期名人墓冢中最大的一个。“蔡伦墓”的匾额是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书。“蔡伦谱系碑”记载着蔡伦家族的历史沿革。墓后的“明月池”象征着蔡伦明洁的心。

远远望去,只见墓冢两侧有高大的朴树和一株粗壮的古药树,据说这颗古药树是蔡伦墓祠中树龄最长的一棵。因蔡伦当时是含冤自尽,龙亭人不敢公然厚葬,只能悄悄地将其埋在僻静处,植下这棵药树以示铭记。如此说来,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在蔡伦墓祠几经摧毁又屡次重建的过程中,只有这棵药树是唯一一直陪伴他的。如今这棵树的主干虽然已经被岁月朽成空洞,枝桠却苍绿挺立、孜孜向上。依树而生的凌霄藤,给这株古树平添了勃勃生机,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美好的期许。

尽管蔡伦墓屡遭劫难,但依然有东汉时期的一对石羊和北宋时期的一尊石人站在祭亭一侧,仿佛奉天承运一般,固守着一个时代、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册史记。

蔡伦纸文化博物馆

参观完蔡伦墓区,我们又来到了位于西区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

蔡伦纸文化博物馆集收藏、展示、再现蔡伦造纸工艺流程的汉代原始造纸作坊于一体。建馆十余年来,央视《华夏文明》《走遍中国》《秦岭探访》等栏目组多次来到龙亭镇,对古代蔡伦造纸工艺进行专访摄制。央视播出《蔡伦造纸术》《秦巴汉中》《人杰地灵》和《留住手艺》等关于蔡伦造纸术的专题片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轰动,专程来蔡侯墓祠参观走访者络绎不绝。

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主要分为南院和北院两大部分。绿树掩映的南院是“纸文化陈列室”,馆中主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纸的起源、造纸术在历代的发展、以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历代有关纸的文献记载以及造纸术的传播过程等。北院为园林式建筑院落,是整个博物馆的主要载体,院内依次建有造纸原料的储存坊、沤料坊、蒸料坊、除杂坊、碓坊、切料坊、抄纸坊、焙纸坊等。在这个“仿汉纸坊”里,游客可以身着汉装,在抄纸师傅的引导下,亲自体验一张蔡侯纸的诞生和其中的奥秘。也可以走进前院的“四宝斋”中,拿起笔墨纸砚,在自己亲手操造的“蔡侯纸”上提笔慢书,留作纪念。

就在蔡伦造纸术诞辰近两千年后的今天,我这才了解了蔡候纸的基本制作工序。首先将采集的构树皮和龙须草等材料分扎成小把后,放在浸泡池中浸泡24小时以上,再将浸泡好的原料置于文火上蒸煮8小时。然后趁热将原料捞起,摊在碾盘上用沉重的石碾充分碾压,当材料变得柔软后,用手把里面的粗皮挑拣出去,进行捣料。捣料时,一人站着踩木碓,另一人在前面蹲着转料,直到分成小撮的材料被砸成薄厚均匀的片状,再用钢刀把材料切成薄片,进行下一步的捣浆。捣浆就是指把切好的材料倒入石槽,加上适量的水,用木耙子把材料使劲翻捣成糊状后,进行抄纸。抄纸的方法是,将捣好的纸浆倒入加满水的纸槽中充分搅拌,使纸浆在水中形成均匀悬浮的絮状,然后端起抄纸帘,将其平铺在纸浆上,借助水的作用,使纸浆纤维在纸帘上进行无序的、薄厚均匀的筛动和融合,这样就会一次次抄捞出一张张水淋淋的纸来。将尚有水分的纸摊在火墙上烘干,一张蔡侯纸就诞生了。

一张纸的诞生,就如同缔造了一个新的生命,我们好奇地看着这些平凡的树皮和蓑草,在自己的眼前一步步升华成一张洁白的纸。这样的过程该是怎样的突破,怎样的飞跃。这样的突破与飞跃,不仅仅是跨越历史的里程碑,也是我们全人类的一次空前绝后的胜利。

也正因为有了这张纸,有了空前绝后的胜利,才有了眼前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才有了我今天的造访。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是一门古老严谨的学科,如果把造纸术的程序细细归纳,一一分理,据说一张成品纸的诞生,大约要经过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从这108道工序中反馈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统一。

千年蔡侯纸,万里文明路

作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纸虽然出现不晚,但真正用于书写和广泛使用,却是蔡伦在借鉴先人造纸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制造出品质优良的”蔡侯纸”以后。据说就在中国百姓普遍使用蔡侯纸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和埃及人依然在用昂贵的羊皮和非常原始的纸莎作为书写材料。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人类通常把字写在竹简、龟甲、岩石、青铜器、树叶、羊皮、绢帛等媒介上,前者因为笨重,后者因为昂贵,都不适合书写阅读和广泛使用,普通百姓更无法通过阅读的方法了解这个世界,历史的传播仅仅是靠耳听言传来完成,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偏差与缺失。而纸张的出现,尤其是蔡侯纸的出现,使人类从此进入了多姿多彩的文明阶段,历史文化的传播也因纸张变得迅捷而通达。纸上文明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快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随着造纸术的进一步提高和纸张的品种多元化,中国人开始向亚洲及周边一些国家出口纸张,蔡侯纸得到了中外人士的接受和肯定。

时光又变迁了许多年以后,蔡伦造纸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傳播到西方国家。

说起造纸术的传播,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点。当年中国政府对造纸工艺是严格保密的,那么这个极为重要的国家机密是如何被传播到西方的呢?

据说公元751年,在今天哈萨克斯坦中部的江布尔,唐朝军队与阿拉伯人打了一场败仗,战事导致许多中国士兵被俘。由于蔡伦造纸术在民间被广泛推广使用,被捕的中国士兵中也有不少造纸匠人,他们被阿拉伯人送到撤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建立了造纸工场,帮助阿拉伯人造纸。就这样,源自中国的造纸术被阿拉伯人传到叙利亚、埃及等地后,又陆续传播到西班牙、意大利、欧洲乃至全世界。因此古今中外的人都统一认定,造纸术的发明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宦官蔡伦。

时光又经历了千百年的流转之后,我看见一则报道上说,2016年5月的一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有关地方党委宣传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策划组织的“丝路媒体名人陕西行”采访团来到汉中,对丝绸之路上的两汉三国文化发源地,进行了集中访问和参观。来自土耳其、埃及、阿富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知名媒体,在探索中国丝路沿线地区的风土人情时,专程来到洋县龙亭镇寻根问祖。在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中,埃及广播电视台的瓦利德·塔里布先生,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张湿漉漉的纸贴在墙上晾晒,并在随团中国朋友的帮助下,用毛笔在自己揭起的古纸上写下“汉中”两字。这样的体验,让瓦利德·塔里布先生强烈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蔡伦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今天,我看着余秋雨先生为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写下的“千年蔡侯纸,万里文明史”时,心中已是感慨万千。仿佛我是足足赶了两千年的路,才抵达到这里。

我想,在科技发展到今天,在社会进步到今天,我们还剩下多少能够让我们铭记的历史值得我们铭记,我们还剩下多少能够继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供我们继承。如果有那么一天,书籍和纸张成为过去,我们、你们和他们,是否还要不远万里,到这里来寻根问祖呢?我想,是的。

不信你看看,在百万亩油菜花渲染的金黄中,在一弯绿水绕人家的乡村小路上,几位风尘仆仆的远客,正披着一身的阳光,向我站着的地方走来。

猜你喜欢

蔡伦造纸术
古埃及比中国更早发明造纸术?
我学会了造纸
蔡伦小可能居住枣阳造纸
蔡伦造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
蔡伦井之谜
首届“中国造纸蔡伦奖”推荐评选工作启动
创意时代的新奇造纸术
蔡伦竹海杯蒋川09赛季首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