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恋的家乡

2019-08-27海明威

北极光 2019年6期
关键词:山沟沟黄玉山村

海明威

我在读青岛市城阳区黄玉凤女士创作的《山沟沟的别样年华》散文作品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她的人,还有她生活与工作的棉花村。

我第一次去棉花村是几年前的事了。在没去棉花村前,我不知道棉花村。但事出偶然,雨桦2000年在新疆《伊犁河》杂志5期上发表的《日子》中篇小说里有个棉花村。当然雨桦小说中的棉花村是虚构的,与黄玉凤生活的棉花村不同,两者没有相关性。虽然黄玉凤本人比她创作的文学作品更能吸引我,可我们是通过文学作品相识的。

几年前我在编青岛市城阳区文联的内刊时,计划与区教育局联合出一期教育系统文学作品专刊。教育局下发了通知,收到了大量来稿。黄玉凤的稿件在其中,文笔娴熟,刊发了。随后她约我去棉花村做客。当时我特别忙,虽然相隔只有几十里路,但约定的时间一拖再拖,拖延了半年后,才与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几位友人前往。

黄玉风早早地在棉花村路口等我们了。虽然是初次见面,却没丝毫陌生感,亲近有加。她的热情足以融化冬天的冰雪,又何况是在阳光灿烂的五月相聚呢!

那次黄玉凤好像是约我们到棉花村看樱花的。虽然青岛的樱花很多,但此前我对樱花如同过眼烟云,没有关注过。我对樱花的一知半解应该是在学生时代读了鲁迅创作的《藤野先生》散文作品后。那篇《藤野先生》散文是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写的回忆性散文。他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怀念之情;文中也赞颂了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文中同时还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写的是日本的樱花,而我写的是青岛棉花村的樱花。鲁迅作品中写的是日本学者藤野严九郎先生,而我写的是青岛城阳区黄玉凤女士。我猜测黄玉凤邀请我们到棉花村看樱花应该是想介绍棉花村的美景,或许是有意向外界宣传棉花村。

因为我去棉花村看过樱花,所以对棉花村有了印象。

我还没读黄玉风创作的《山沟沟的别样年华》散文作品,就感觉到了作品中是写棉花村的事与景。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一段写:

这是一条连绵不断被野花缀满的山谷,姿态各异的岩石凸出在野花层上,两片对称清澈的小湖荡漾在山谷之中。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如笑入眠静躺在天地之间。美女的裙带上点缀的别墅及四合小院折射出她别样的美。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棉花村。

这段文章介绍了棉花村的外部自然环境。写了山谷的野花,写了石头,还有山谷中的湖。特别是把别墅与四合院描写得恰到好处。别墅与四合院体现出棉花村与别的村庄不同,有着别样风情。然后笔锋一转说: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棉花村。文章前面的描写证明了棉花村地处山谷中,山谷的景色非常美。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二段写:

棉花村被誉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虽然这段文章只有一句话,但这句话非常有权威性。全国最美休闲乡村与普通乡村是不同的。普通乡村随处都有,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少得寥寥无几。

棉花村在2016年被农业部评为最美休闲乡村后,又在2017年被住建部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住建部与农业部先后在经济发展、乡村建设方面给予了棉花村高度肯定。这证明了棉花村与别的山村不同。更证明了第一段文章对棉花村优美的描写不失真,没有夸张性。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三段写:

相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赵氏从云南迁至即墨城西莹上,又迁此地定居。据老年人讲,明末黄家善的后代二世孙,从即墨迁此看管黄家莹地逐成小庄园,简称小庄。清末又有王氏从纸房村迁此入籍。其余如仲、孙氏等分别从不同地方迁此定居。因村处在山花绵延的山涧中,故名“绵花”。后演化为棉花。

这段文章介绍了棉花村的由来。经过作品介绍,读者知道村庄形成的年代,发展过程。读这段文章能感觉到作者对村庄的衍变是熟知的,或许在创作之前,为了准确记述村庄形成的年月,查阅了相关资料。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四段写:

棉花象征着浪漫,代表着温暖。成长在浪漫又温暖的家乡,喝着家乡清泉水长大的我,描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却未曾墨染过心爱家乡的点点儿好,如同没对父母说过一句‘我爱您的话一样。我心里爱着,却羞于开口。当我要把家乡的变化墨染于纸上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眼眶里却浸满了泪水。

这段文章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心情。虽然家乡环境很美,但作者却没写过赞颂家乡的一点点文字。

文章中“当我要把家乡的变化墨染于纸上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眼眶里却浸满了泪水。”这句话,体现出了作者的身份。虽然没写作者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但潜意识的证明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应该是知识分子。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都不可能这么倾诉对家乡的感情。这并不是说农民和工人对家乡没有感情,而是不可能用这种含蓄方式表达。这种充满文学底蕴的表达方式是思想的升华,语句的锤炼,有着间接性,不是直接表达。

黄玉凤是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并且被评为青岛市学前教育先进个人。她还爱好文学创作。目前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在《山东教育》《吉林教育》《辽河》《齐鲁文学年展》《北极光文学》《西部散文月刊》等多家刊物发表。论文获全国基础教育一等奖,小说获得了青岛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二等奖。

因为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在这段对家乡赞美笔法的运用中有了创新。

这段文章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激动得眼眶里溢出了泪水。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五段写: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段文章只引用了鲁迅的一句名言。这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话。作者引用这句名言是想说明家乡的路。

那幺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六段写:

儿时记忆里家乡是闭塞的小村庄,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就是那条10多华里的蜿蜒小山路。这路是祖祖辈辈们用脚印踩出来的。那时不能称为路,应该称为“小道”。村里人赶集、走亲戚、种田、孩子上学等一切外出都是用双腿,步量这条蜿蜒的小路。每到下雨之际,山路泥泞的更是无从下脚。它承载着棉花村几代人的心酸往事。

这段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对家乡的记忆。文章中主要写了村庄通往外界的路。并且写这是棉花村唯一与外界相连的路。

那时没有交通工具,进出山村全是步行。这段文章的描写与第五段引用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紧紧相扣。

文章第六段写了两种文意。第一种是棉花村通往外界的路不像路,如同人们在荒野中踩出的“小道”。第二种写的是生活之路,人类繁衍之路。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七段写:

姐姐常讲她们种地的事情。当时生产队里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只要一退学,都要到生产队劳动。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要跟着男人外出劳动。有一次割小麦时,邻家小姑娘的月经初潮了,小姑娘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直流眼泪。姐姐们将各自的套袖给小姑娘用来止血。下午回家的路上,男人们推着载满麦子的木车。女孩们在前面老牛似的拉車。夏天的脸说变就变,还没进村,雷雨交加,无从避雨。他们冒雨往村里赶。血水拌着雨水从小姑娘的裤腿里流下来,血与水就这样无情地浸入小路中。每当说到这种事时,姐姐不乏感叹地说:“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这段文章记述了棉花村人一段工作历程。不管是男,还是女,只要不读书了,离开学校了,别无选择,只能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这是失去理想色彩的劳动。

文章中通过姐姐地讲诉,写了棉花村割麦子时的一件往事。这件事详细讲了一个女孩来初潮时的经历。通过女孩的生活经历来证明当时劳动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体现出了棉花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八段写:

崎岖的小路不但阻碍了村民的出行,更影响了村里男青年的婚姻。村里的姑娘想方设法嫁到外村去,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嫁到村里来。外村来的媳妇,也经常因生活困苦锁紧眉头。更为可怕的是在20世绝80年代初,山路上发生了两次杀人案件,一时间外出上学的女生纷纷退学,男生不敢独自走山路。本来需要知识拯救的山村,因此失去了改变机会。

这段文章中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了生活环境不好,男青年找不到对象,而女青年又嫁到外村去了。这件事看上去是婚姻问题,实际是说村里人在向外流失。如果流失的人多了,在村庄居住的人少,或成了空村,村庄还能存在吗?这个问题关系到棉花村是否能继续存在的问题。

第二件事写在山路上发生了杀人案件。因为发生了杀人案件,惊恐之时,学生不敢外出读书。不读书就学不到知识,没有知识就无法发展。这样会让棉花村更加封闭,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九段写: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作为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山岭薄地,土地贫瘠,种粮食是喂不饱人们肚子的。人们为了生计披星戴月地到远山割草拾柴,晒干后,用木车送到百余里之外的即墨大集换点儿粮食充饥。砍伐的大树用木车推不动,人们就烧成木炭,运送到集市变卖。这样的滥砍滥伐并没有改变山村贫穷状况,而且是越来越穷,近山还成了不毛之地。

这段文章写了山村整体生活贫穷状况和人们采取维持生计的方式。 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毁林种田,想多打粮食,让生活富裕起来。可收效甚微。不但没有解决贫穷,连吃饭条件都保证不了。饭是维系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人们为了维系生命只好加大砍伐树木的力度,从而造成山的荒芜。虽然树木被砍伐了,但并没改变山村的贫穷。出现了恶性循环。从而证明那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话,在某些环境中是没有道理的。

可以理解为,山也好,海也罢,如果不合理保护,适度开发,进行后续资源储备,就会适得其反,失去应有的作用。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十段写:

突然有一天,那个从没间断给山村传递信息的邮差带来了好消息,《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想要富、先修路”的文章。村领导抓住机遇,征得上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为时两年的修路工程开始了。通路那天,山村沸腾了,村民们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庆祝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宽阔马路通车。随即自行车、摩托车替换了双腿。山村里各种无污染厂房拔地而起,水果源源不断销往山外。棉花村变了,昔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苹果碰着头,看电影坐炕头”的笑谈变成了现实。

这段文章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及引导人们认清致富的出路。如果想致富必须有好的交通环境。村领导看见报纸上的信息,茅塞顿开,抓住了国家改革开故的好时机,组织各方力量修建了村庄通往外界的公路。公路提高了运输能力,引来了外资。村庄里建成了许多没有污染的工厂。村庄里的水果也顺畅的销售出去了。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从前在山村通往外界的小路上是步行的人们,而现在公路上来往的是自行车、摩托,还有轿车。以前人们理想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苹果碰着头,看电影坐炕头……的生活畅想,变成了现实。

反映出人们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黄玉凤在《山沟沟的别样年华》作品的第十一段写:

如今宽阔的马路早已变成了柏油路,政府配备的客运公交车,接孩子们读书的校车,还有私家轿车等,往来村庄与外界之间。村里男青年的婚姻再也不用发愁了,从前是村里的姑娘纷纷外嫁,现在是村里的姑娘不愿意外嫁,外村的姑娘还想嫁进村里来的现象。交通的便利促进了生态旅游业发展,果品采摘、农家宴、蜜蜂养殖、山野茶等成为村民的额外收入。棉花村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这段文章写了交通工具的改变,男青年婚姻状况的改变,还写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中从这三个方面的改变,展现了如今棉花村人们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山沟沟黄玉山村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Empirical Likehood for Linear Models with Random Designs Under Strong Mixing Samples
山沟沟来客
山村日出
总书记来到咱山沟沟
山沟沟里的一缕阳光
——记湖南省祁东县粮市镇九司小学教师张国中
沉痛悼念黄玉民同志
山村一天一个样
沉寂山村崛起时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