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像”到“心写实主义”

2019-08-27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心像视觉艺术

2018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吉林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计划关键的一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职业教育总的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职业教育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应该分年度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中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新任务,进行有效的教学。

2018年,吉林省教育学院举办了“中职-教师素质提高-文化艺术类教师培训班”,这次培训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当代艺术的发展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培训课程。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导入了当代艺术小组“88社”的一项实验艺术项目——心像。

2018年,“88社”当代艺术小组开始做一项实验性的艺术活动——心像。这项活动以征集志愿者参与的方式开展,志愿者大部分沒有任何绘画基础,他们共同面对一个对象完成一幅绘画。每个志愿者会被限定时间,在规定时间里接力完成一幅作品。这项活动试图证明每个人天生都是艺术家。

视觉艺术一直走在技术无限发展的道路上,进入当代阿瑟丹托甚至肆意地宣布“艺术死了”。这足以说明依赖于技术的视觉艺术确实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但是,真正的艺术是什么呢?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最早的艺术并非音乐、舞蹈、语言艺术,而是极具传达性的视觉艺术,这在人类的考古历程中不难发现。例如,中国的象形文字来源于对对象的符号化表现。人类的发展历程和每个人的发展历程又是异常的类似,我们每个人在语言形成之前就有过富于极高绘画能力的涂鸦期。但是为什么我们经过系统的人类知识训练之后,这种超级能力竟然被泯灭了呢?就像婴儿生下来就是会游泳的,为什么长大之后还要再学习游泳呢?这个复杂过程应该由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或者行为学家去分析,但是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想要开发人类最原始的关于绘画的天赋。我们相信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是艺术家,不管是否经过后天的甚至是关于绘画方面的技术训练,都无法泯灭每个人关于视觉艺术的天赋。

基于上述思考,“88社”艺术小组,设计策划了“心像”当代艺术实践活动,意图让观众在当下二手图像充斥视野的社会中,能够认识到心灵深处的真实,让艺术真正担任起图像传达的现实主义,从图像的感觉性意义上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这正是视觉艺术在当下社会中所承担的真正责任。

非艺术类人群在2018年“心像”活动中表现突出,他们的绘画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一文化艺术类教师培训”活动中,笔者发现没有受过训练的音乐、舞蹈组的表现更胜于美术组的表现。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否这个活动的程序限制了受过绘画类技术训练的人群呢?笔者基于视觉艺术是原始的感觉与潜意识传达的原则设计了另一个实践艺术活动——心写实主义。这个活动首先还是打破传统绘画的独立完成机制,由一个绘者首先绘制黑白稿,这个过程是单项的,第二个绘者不知道第一个绘者的描摹对象,只是依靠第一个绘者的图形和感受做第二次色彩描绘。这个过程中绘画技术依然存在,但是对象的“形象化”内容被忽略了,强调的是感觉与潜意识的传递过程。它更接近于人本能视觉的真实,是挖掘人类内心真实感受的传达方式,挑战了你看到的真实。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真实的图像到底是什么,就是“新写实主义”所要达成的目标。

活动中的作品统一设定为对物体剖面的细致描绘。剖面本来是人来进行最详细说明的图示,它力求以最真实的内部结构来说明对象的本质,但是对剖面的认知程度依然依赖于观者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并非是最直观的解释和诠释。笔者试图利用这个极具说明性的图形类型,来传递人类最本能的直觉与潜意识。作品颠覆的是你对图示性和故事性的理解,让你在最具示意性的图形里体验直觉带来的颠覆性的魅力。

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笔者和部分培训学员进行了“心写实主义”的实验绘画探索,并将衍生出的部分作品呈献给大家。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心像视觉艺术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A Birthday生日
爱“拼”有奇迹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刍议安德鲁?怀斯作品从隐喻、转变到延续
书封与现代艺术
心像视界
漫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