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手机微动画设计与广西民俗文化语境的渗透

2019-08-27李慧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李慧真

摘要: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对动画产业制作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并使传统动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传播形式,动画产业以全新的姿态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因而,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中,手机微动画的兴起与传播不断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融合广西民俗文化,赋予微动画文化内涵及意境,全面推进我国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对宣传广西绚丽多姿的文化精髓、提升微动画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文化自信内涵,探析微动画与广西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借助广西民俗文化元素,提出具体的文化渗透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手機微动画;广西民俗文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41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175-04

没有强盛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兴盛繁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需紧密联合社会文化产业,以产业承载文化,以文化发展产业,逐渐形成产业支持文化的运作机制。动漫产业是我国重点帮扶的产业之一,除推进社会市场经济增长外,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层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文化自信层面出发,明确动画产业与文化自信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融合中华民俗文化,对增强动画作品的原创性与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渗透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民俗文化的语境下,依托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发展手机微动画形式的优势,能有效推进广西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中国新战略基本完成的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党中央工作组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要不忘初心,既往如前,始终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基本的方针路线,努力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更长远的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诸多缤纷绚丽的优秀文化,承载着我国经典的哲学理论、人文思想、艺术底蕴以及我党的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最深厚的精神标识。因而,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理想信念与文化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是对文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强烈自信。在文化形态上,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更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是以有理性、科学性的态度,汲取外来文化中优秀文化果实的过程。侯凿(2016)认为,文化自信体现在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也体现在跨文化交流时所保持的独特性。因此,文化自信是凝聚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纽带,是坚持并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支柱,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核心意义。

(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具有强盛的创造力、生命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丰厚资本,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还是在艺术文化领域,中国历代都在历史的舞台上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是世界各国学习、模仿的对象。譬如,在唐朝长安,唐玄宗接待诸多国外使节;在国子监内诸多国外学者求学;在繁华的街道,则有大量外商的身影。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先进文化不断进入国人的生活,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国人的文化生活品质,却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文化自信逐渐衰弱,日益自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自然科学、农业生产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断创造出“奇迹”。然而,我国软实力却始终未依托硬实力,得到显著的发展,面对世界纷繁富丽的文化体系,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依旧处于自卑状态。而随着世界各国贸易交流的不断紧密,西方价值观与文化理念不断发生碰撞,导致了国民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迷失。此外,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中的主导地位,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德国人类学家马斯洛曾在相关著作中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基,是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整体体现,发展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人文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体系的传输,更是在国民认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仅仅指硬实力的强盛,更是指软实力的崛起,只有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心,才能有效促使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才能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工作。

二、手机微动画与广西民俗文化

(一)手机微动画的特征

2013年4月5日,中科院在发布的《动漫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微动画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以社会基层民众为主体的全民传播形式,是中国未来动漫的主要发展趋势。”现今阶段,微动画作为全新的互动方式与情感表达形式,已成为中国动漫重要的商品类型。相较于传统动画,微动画具备较强的互动性、便携性和信息时效性。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微动画的传播内容及特征进行分析,可将手机微动画的优势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碎片化。微动画内容短小精悍,时长控制在2-3分钟内,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有利于国民在碎片时间内欣赏完整的动画作品。在题材上,微动画涉猎广泛,除幽默动画外,更多涉及历史演绎、公益宣传、侦探推理及职场守则等娱乐化内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便于公众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其二,制作期限短。相较于传统动画漫长的制作周期,在人员充沛的情况下,手机微动画可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整个动画的策划、绘制、合成、渲染及后期的推广工作,能够及时根据大众欣赏需求与观看习惯进行调整,切合西方周播剧理念,形成与时俱进、灵活多变的优势。其三,受众广泛。微动画面向的观众群体年龄分布宽泛。成年群体将微动画作为新的娱乐方式,调味枯燥的社会生活。学生群体则在观赏微动画的进程中,领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对社会拥有全新的认识,是开辟学生与社会生活交融的全新渠道。其四,裂变式传播。微动画是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动画制作与传播形式,受众可随时对微动画进行分享、发布、转载,以此提升微动画的传播效率。李君坤(2016)指出,手机微动画从发布到覆盖式传播仅仅需要数十个小时,甚至更快,并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微动画系列作品的点击率与传播率。因而微动画不仅是全新的动画传播形式,更是独特的网络互动方式。

(二)广西地域民俗文化

一个国家在外交领域要被尊重、被认可,就必须拥有独特的文化体系,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也是这般。广西壮族是我国具备鲜明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民俗文化。大量宣传和挖掘民族优秀的风俗文化,传承广西民俗文化精髓,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广西民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据相关调查发现,除壮族外,广西区位内还包括苗、瑶、回、侗、水、京、仫佬、仡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是西南民族的缩影,同时也是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在艺术文化领域,具有卓越的贡献。以壮族壁画为例,广西花山壁画由壮族先民所制,距今有1600年历史。赭红色壁画,详细描述着祭祀场景,阐述着壮族的生活风貌与精神世界。无论是从民族学、文化学,还是绘画技巧与创作的角度出发,花山壁画无不渗透着震撼人心、动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以民俗节日为例,宾阳炮龙节是广西特有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汉族文化交融的综合性节庆,具有浓郁、鲜明的广西民俗色彩。炮龙节会在每年的12月11日举行,活动主要包括灯会、彩架、壮锦瑶绣、舞炮龙、壮剧傩戏等,此外还包括壮族三月三、击铜鼓、丢绣球等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广西民族文化更具多样化、多元化、民族化及综合化,是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综合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沉积感,反映出广西各族人民群众崭新的社会风貌与精神面貌。

三、广西民俗文化的微动画元素

(一)广西民俗文化的文字元素

由于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居住着苗族、侗族、壮族、毛南族汉族、京族等11个民族,长久以来,多民族民俗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广西特有的民俗文化语境。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形式各异,蕴含着极大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其中,壮族是广西最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据相关调查,壮语属藏汉语系,壮傣语支,壮侗语族,根据地理区位,可划分为北壮与南壮两大方言,11个土著语区。我国语言学家贾国竹(2013)对壮语语言结构、语言系统、语法体系、构词规律进行整理及分析,认为壮语与汉语具有紧密的联系,并结合相关文史资料,发现早在公元942年,壮族便利用汉族文字的部首、偏旁对本族文字进行创造,日渐形成有别于汉字的“方块文字”,直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为规范壮族语言体系,优化文字构筑,以字母为基础,构建出符合壮族语言特色的新型文字。

(二)广西民俗文化的艺术元素

广西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具有多元性特征,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变换,主要集中于建筑艺术、壮锦艺术及绣球艺术等。

首先,建筑艺术方面:广西民族喜欢依山傍水,常将建筑构建在密林深山之中,临近水源、歌咏自然。在建筑形式上,由于自然因素,建筑下方常设有3-4米高的石墩,以抵御野兽侵袭及自然灾害等。建筑上半部分为林木构筑的房屋,构造严谨,有邻壁栈道设施,可观览房屋周边自然状况。从功能角度出发,房屋上层为居住区,下层为畜牧区,近几年来,广西人常将猪、羊等牲畜圈养在下层的石墩栏中,以方便日常的喂养。

其次,壮锦艺术方面:壮锦艺术是壮族享誉世界的传统工艺品,与蜀锦、湘锦齐名,织工精细、图案精美、色彩斑斓、款式多样,多由自织土布构成,常用于服饰、地毯、围巾等编织工作中。

最后,绣球艺术方面:绣球是广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是男女青年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通过抛绣球活动,能增添广西各民族的友谊、交流及祝福。此外,铜鼓艺术也是广西民俗文化的瑰丽,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以灵山型、北流型、冷水型铜鼓为代表,具备音色深沉、声音洪亮、制作精良等特征,是广西民族古代乐器的代表。

(三)广西民俗文化的歌谣元素

广西民间的童话、神话、传说、故事及歌谣等艺术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最具典型的要属壮族的歌谣。壮族有“歌声海洋”的美誉,善于借助歌谣托物言志、寄托情丝,表达理想。然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歌谣,壮族歌谣旋律悠扬、动人心弦,无固定歌词,常脱口而出,方便于寄托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而在表达形式上,歌谣多以盘问、猜谜及对话等形式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壮族歌谣已全面融入日常生活中,是壮族人民精神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其他民族识别壮族、认识壮族的重要切入点。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我国有40%的居民是以民歌认识壮族的,有20%的居民是通过影视作品《刘三姐》了解壮族的。因而,壮族歌谣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当今渗透广西壮族文化、制作手机微动画的重要形式。合理运用歌谣形式,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歌剧”艺术,进而赋予微动画特色的文化魅力,推动微动画长足的发展。然而壮族歌谣作为微动画元素,应注意其时代性、艺术性及通俗性,不应为艺术而艺术,为形式而形式,应深入挖掘壮族歌谣的民俗特征、民俗环境,进而从深层次中挖掘歌谣的艺术价值。

四、广西文化在动画中的表达形式

微动画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动画传播形式,在流传方式、制作理念及互动层面上,与传统动画制作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然而无论是传统的手绘动画,还是现代的计算机渲染,都离不开动画故事脚本、美术风格、动画配乐及角色造型等要素。因而,广西民俗文化渗透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移动微动画的内容选取

在微动画设计制作中,制作者常在原有文学小说、民间故事及民族史诗的基础上,塑造出有艺术价值、艺术生命力及市场需求的动漫形象。而民俗故事设计中,有些直接攫取于神话故事,而有些则根据宗教神灵的原型,进行重新构建、加工改编,铸就出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作品。其中传统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在叙事结构及思想观念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若照本宣科地将原始故事搬到微动漫中,势必会加大大众的理解难度。因而,制作者应在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前提下,应创新故事架构,改编故事情节,使其保留原有文化特质外,增添时代气息。进而为现代观众提供优质的微动画作品,为广西民俗文化进一步的弘扬奠定基础。

(二)移動微动画的配乐技巧

动画配乐是移动微动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故事剧情、烘托气氛,更可突出角色心理、塑造人物、展现时代气息、描绘时代背景,对移动微动画的制作具有“点睛”作用。广西各族人民对歌唱艺术有深层的感悟,在晚间劳作、田间地头、节庆活动以及红白喜事中,总能听到广西人悠扬的歌声。将山歌作为微动画配乐,能充分创新微动画表达形式,更能赋予微动画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充分激发大众对广西民俗文化的向往与兴趣。此外,除传统歌谣外,广西音乐艺术还包括京族唱哈、天琴、傩戏、彩调、桂戏等。通过巧妙编排形色各异的音乐曲调,能够创作出独具艺术内涵的微动画配乐,使观众耳目一新。而在音乐制作中,可尝试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与广西音乐艺术进行融合,将电音与天琴混搭,将歌谣与说唱整合,以此造就出融合古典的新现代主义配乐作品,以达到深化微动画主旨的作用。

(三)移动微动画的美术风格

美术风格是指动画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人物、背景、色彩及设计语言等。艺术表现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客观反映,是区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承载渠道,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能够有效凸显时代文化的底蕴与意境,呈现出区域文化的民俗特点与精髓。在手机微动画创作中,艺术表现手法是衬托故事内容、彰显主题、烘托氛围的核心环节。因而在渗透广西民俗文化语境中,制作者应充分了解广西艺术文化、工艺品及服饰的美术特征及内涵,通过深入挖掘色彩斑斓的壮锦、俊秀的平涂剪影、色彩强烈的蜡染,挖掘出富于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进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手机微动画美术风格,创作出独具广西民族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来。

五、结语

广西地域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民间歌谣、民族美术及工艺作品,是历经历史沉积逐渐形成的区域民俗文化瑰宝,是动画创作丰富的源泉。因而手机微动画制作者应充分利用广西民族文化元素,从内容选取、配乐制作及美术风格等层面出发,构建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承载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优秀手机微动画作品。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