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协同育人观的塑立与践行

2019-08-27于淼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立德树人辅导员

于淼

摘要:真正推动辅导员自觉内化和应用协同育人的思想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命题,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应有责任。在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践和场域中,部分辅导员仍然积存着自我封闭、零和竞争、驰于空想等思想弊端。只有切实破除这些非协同性的悖逆性逻辑和局限性观念,才可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育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0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028-04

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建、多维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实质上,关于协同效应、齐抓共管、协同育人模式等的论述已然构成了协同育人的战略性、方向性顶层语境,为辅导员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了重要的精神遵循,需要辅导员将协同育人观念完整地内化、接合、淀积到自身的思维结构和职业视域中,并真切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辅导员协同育人观的内涵释析

协同需要两方或两方以上主体共同合作,各自高度自觉地尽自己所能,进而共同完成共识性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育人实质是指立德树人,即尊重人、关照人、引领人、实现人,使人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应地,辅导员协同育人观,即要求辅导员充分认知和担当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立足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树立起与其他育人主体共蓄能量、共享资源、良性互动的思想观念。协同育人观的内在属性应该在辅导员的主体建构过程当中有效彰显。

(一)魂育性

“鑄魂是每个时代意识形态统摄思想、塑造灵魂的本质要求”。辅导员是一份铸魂育人的职业,必然要承担灵魂铸育的核心任务。因此,辅导员在内化协同育人观的进程中,务必要始终围绕“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自觉贯彻和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强化自身工作的魂育底色与功能,着力于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核心。

(二)全维性

“任何一种体系的维系与发展,都需要多方的协同共进。”协同育人观要始终保持对单向度育人枷锁的克制和冲击,力求在教育场域内筑起全维性育人的行动指南,亦即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每一位教育者持久存续、一以贯之的价值旨趣。这需要唤起衔接意识,寻找联系纽带,搭建合作桥梁,探索沟通机制,实现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优势互通、互相协作、补齐短板,努力克服育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矛盾,局部育人追求与全局培养目标的矛盾等,避免铸魂育人的目标和功能乃至立德树人的初心和理性受异质思潮、庸俗文化等外界干扰而淡化或锈蚀。

(三)互补性

只有确知互补性,才能使教育者感知到共同利益,继而进一步“统一意志”“调和关系”,最终产生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正面效应,推动命运共存和利益共享。所以,辅导员要能够在整体性的教育布局上清晰地认知协同育人群体之间的互补性:一是协同育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立德树人使命,不必拘泥于自说白话,而是寻求更大的战略抱负,互联互通、互助互补是立德树人一盘棋的必然要求;二是协同育人可以在教育场域内弥补缺漏,通过互补与融合实现“破冰”,同时丰富“大思政”一体化的格局;三是协同育人嵌入辅导员工作,可以倒逼其自觉创新,加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转型。

二、辅导员协同育人观的可塑之域

协同育人观负载着对立德树人的整体性教育实践的真实关切,现实的教育情境中,部分辅导员或者热衷于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或者碍于“少给别人添麻烦”等狭隘逻辑,闷声负重,诸如此类的思想观念,导致辅导员不能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效整合育人能量。

(一)“共同体”思维尚未巩固

要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时效性、实效性,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必须牢固树立“共同体”思维,在教育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选择或争取更多的育人支持。然而,这种引领协同行为的价值取向还在持续发育的过程中,仍有众多进展空间。在辅导员群体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自觉性方面,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处于阻滞或遮蔽状态,理论学习及更新的自觉意识、内生动力不够充分和彻底,难以发挥延展突破的思维能力,影响了自身协同育人观念的创新性、前瞻性等;二是反思性方面,限于单向度的思维惯性和经验依赖,缺乏对抱团取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省察,尤其是受制于自身对“全员育人”等内容的偏颇理解,没有将协同育人观延展到辅导员队伍之外,可能忽视保持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群体的联接,未能把宿舍管理员、清洁员等“日用而不知”的人际点位纳入协同育人的体系中,致使一些能够反馈教育教学效果的渠道被荒置,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少了很多应有的亲近感、亲和力。

(二)“两张皮”现象仍有积存

协同育人观讲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注重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有效衔接,注重“学科教育与渗透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境而言,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承担的主渠道和由辅导员等群体承担的主阵地之间还积存着很多互动空白,“两张皮”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管部门和辅导员都开始有意识地约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員参与,但受邀人的时间精力、优长领域、育人兴趣等主客观条件往往制约了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从实际介入的持续性、衔接性、实效性等方面看,协同的过程、育人的质量都未能满足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辅导员经常会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等教学任务,从教材编写到授课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参与度、贡献度都还相对有限。

(三)实践生成的能力亟待升拔

协同育人观的实践生成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立德树人各个方面的关键要素。协同育人观向现世实践的转进,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它的实现需要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能力基础。事实上,辅导员作为单一、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很难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时做到全面统筹和持续发力,他们自身也同样存在着问题与缺陷,需要主管部门和其他主体的介入、调整与督促,从而推动协同育人能量的生成。辅导员将协同育人观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问题有三个典型表现。一是观念缺失,难有章法。部分辅导员没有弄清自身的教育使命和价值定位,承担了繁杂的行政事务,或单纯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工作需要——立德树人,更不可能树立协同育人的整体观念。二是有观念却不科学。一些辅导员确实知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联合专业教师、党政管理人员等其他主体,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但对于怎样协同、如何协作没有清晰而科学的研判。三是有观念却没行动。不少辅导员明确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也基本知晓协同育人的实践方位,但自身很难找到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平衡行政事务的冗杂、精力分配的局限、交流平台的缺乏等问题,进而难以将协同育人观转化成行动。

三、辅导员协同育人观的实现路向

教育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推进辅导员塑立和践行协同育人观,不是把它演绎成悬离现实的抽象原则,也不能让它停留在纯粹的意识层面,而是应该发挥一切潜在力量,使其以一种更加优质合理的逻辑样态呈现在辅导员日常的教育生活空间,以一种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式回应立德树人对辅导员的教育期待,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润物无声,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添彩赋能。

(一)强化思想意识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辅导员协同育人观的践行需要辅导员自身认识到协同育人观的重要价值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摒弃、修改、更新、完善价值观念。首先,辅导员要争做学习型、研究型教育者,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辅导员多样化的工作性质、个性化的服务对象,使得辅导员必须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强化协同育人观念的内涵式认知,通过专业深造、专家论坛、专题培训等契机,积极向专家学者请教,系统性、完整性地学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基础知识,特别是强化对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会,将“共同体”思维学深悟透,进而贯穿工作始终,并不断挖掘和反思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互补性,坚持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强化反思性的协同育人实践体验,学会反思自省,坚持自我批评与他人互评相结合,读书穷理与实践感知相结合,通过学习分享会、院系座谈会、挂职锻炼等方式,广泛听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学院专业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意见、建议,寻求尽可能多的育人助力,继而敞开协同育人观念的思维格局和思想空间。

(二)框定协同育人边界

协同育人并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而是要努力澄清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边界,因为“种别人的庄稼,荒自己的田”并不是立德树人所要的效果。首先,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责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与此相应,辅导员的职业功能主要框定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可见,辅导员的主要职责集中在“主阵地”,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辅导员应该在明确本身育人边界的基础上,努力明晰协同育人的其他主体范围,在教育系统内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学院专业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在教育系统外部包括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公益组织以及给学生带来重要影响的社会力量,这些教育点位都应该囊括在协同育人框架之内,尤其要重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交互策应,在职责范围内切实推动“主阵地”与“主渠道”联璧协同。

(三)确保观念落地生根

辅导员要凭借不断提升的教育实践能力,让科学化、系统化的协同育人观摆脱无根的生存状态,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绩。为此,辅导员应该努力创设和搭建教育载体,尽可能多地与内外部其他育人主体建立稳定、持续的实际联系,展开点对点、面对面、键对键的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须重点把握五点。一是常谈常新、常抓常硬,辅导员群体内部资源共享。通过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工作联盟等方式,凝聚协同育人的观念共识,分享协同育人的成功经验,让更多辅导员有据可循、有例可依。引导辅导员通过联合申报课题、跨校挂职交流等方式互联互通、互利互惠,培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育系统内部互通有无。通过职工联欢会、青年学术论坛等形式,强化辅导员与教育系统内其他教师群体的融通,学缘融合、科际交叉、专业互补、文化互补、人才互补,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完整、更多元、更个性的教育支持。三是内合外联、跨界融合,系统外部良性互动。通过网络家长会、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校园开放日等方式强化联系,增加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拓宽眼界,鼓励学生社会实践,推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产学研联动。四是知心朋友、良师益友,主体间性交互发展。“通过主体间性培育的恰恰是独立强大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变成在群体和个体中获得新的理解和共识的交流活动。”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是协同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实现自己。五是线上线下、双向发展,巧用新媒体力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的线下教育很难满足学生年轻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因此,辅导员要掌握和汇聚优质的网络资源,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养,通过共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营建青年公众号等方式,将主旋律、正能量的网络媒介构造为协同育人的有力平台,合力抵制敌对势力在网络空间进行的意识形态侵扰或威胁,合力消解庸俗文化对网络生态产生的精神文明污染或损害。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立德树人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