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细节描写能力提高策略探析

2019-08-27潘慧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春游钱学森苏教版

潘慧莹

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如何把记叙文写好,不满足于写清楚,还探索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给自己留下难忘的纪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很有意义的。

一、写好细节依需要,想好目标才动笔

不少小学生写一件事,本应略写的起因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娓娓道来,等到要写重点——经过的时候,才发现时间不够,篇幅也不够。这样的情况,在考试时常见,在平时的练笔中也很常见。例如,写春游,从老师宣布到心潮澎湃,从超市购物到晚上睡不着觉,啰啰唆唆,拉拉杂杂,等到写春游刚刚开始,马上就结尾“我们玩得真开心”。这样的习作明显是低效率、没有计划的。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没有把原因详写的?有。《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全文四个自然段,共有两个自然段写了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这是源于母亲河的熏陶;“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这是历史故事的感染;“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临终嘱托,详细写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地写《史记》的原因。这是文章表达的需要,和小学生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地写“春游前奏”,是截然不同的。

二、刻画细节有方法,前后对比有进步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钱学森》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围绕钱学森归国这件事,表现了钱学森爱国的品质。课文第一小节以电影的特写手法,由远及近,描写了从茫茫海面到轮船到人物再到人物表情的细节,引起了读者,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新奇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详细描写,让一位正当壮年、年富力强、回国报效祖国的爱国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

其实,这样的人物特写,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1课《郑和远航》中也有。“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台。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段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郑和令出如山,富有领导才能。

人物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特征服务的,意识到这一点,学生们平时千篇一律的“眼睛炯炯有神”“乌黑的长发”“樱桃小嘴”等套路式写法就显得可笑了。为了培养细节描写的能力,笔者布置学生分两次观察家里一个年轻人和一位年老的人,分别写了脸部的特征、动作和语言特征,比赛不写姓名,不写称呼,只从细节上能否区分人物的年龄。这一次目标明确的片段练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突发状况炼细节,处处留心皆学问

像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2《拔河》这样有写作准备,然后有意识地加强观察的例子是不多的,大部分小学生的习作是突发事件,有所感触而写,或者是曾经发生过,在后来的习作中回忆性地写作。观察的点要么是当时的感触,根据需要,有所选择地写,要么是通过回忆,有选择地写。

因此,抓住突发事件,如班级扣分、老师上课迟到、安全逃生演练、课间学生捣蛋等,回顾例文《拔河》的写作要点:典型人物有细节描写、同学们的侧面烘托、场面描写、学生典型和群体相结合的描写等等,迁移到自己观察的突发事件中。学生写出了上课纪律不好的细节:“‘哗啷啷,哗啷啷,嘿嘿,嘻嘻……同学们一边争先恐后地吐泡泡,一边沉浸在不用听讲的乐趣中。某某同学神通广大,一边咬尺子,一边说话,一边吃指甲,一边吃笔。只见他喜气洋洋,眉飞色舞,咬着三件文具还在说话,竟然还可以笑!这时,老师大吼一声:‘你们鱼呀!不要给我吐泡泡!”午餐扣分的细节:“我心想:除非成了‘油炸丸子,这群人是不可能停下来的,干脆我也跟着他们‘谈谈心,喝喝茶!老师忍无可忍,低吼一声:‘回去写片段!食堂里半点声音都没有了——大部分人改悄声低语为‘眉目传情了!”

明确了习作目标,习得了习作方法,养成了观察习惯,则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习作练笔的素材。假期中,安排一个小家务、一次社会小实践,记录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只要有意识,学生都可以调动五官并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春游钱学森苏教版
钱学森
春游
春游曲(其一)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钱学森
春游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