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与水的乏味

2019-08-27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稀粥破题禀赋

叶水涛

忽地,网上无数说盐道水的文章,究其因,盖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旨所涉。盐与水,都是常见之物。盐就是盐,水就是水,辨别也易。二者混一起即为盐水,这也属常识,看不出另有什么深奥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无穷海水不可斗量,海水即为盐水。盐民蓄海水于日光下暴曬,水分蒸发,析出盐来。居家过日子,不免做菜、腌鸭蛋等,都是把盐溶到水里去。极目所见的下水作文,大多从盐水关系破题,但说来说去,都道异质之物放一起,就能和谐共生出新事物。但食物碰到细菌就会变质,服头孢又喝酒便有生命危险,小鸡万不能交黄鼠狼看守,异类相混并非一概地和谐。米和水在一起,需加热才能成就稀粥,再说,这和谐倒是和谐,但中国老百姓喝了几千年,也没有喝出个牛顿定律什么的出来。“我们如果用燕麦和水来烹制麦片粥,结果可能看起来完全不像燕麦或水,但是它们仍然是同一个东西,并且它们是历经变化的持续性本原。”(《古典思想》特伦斯·欧文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6页)然而,同样是米与水,倘若酿成酒,这变化就显然区别于稀粥。同样是盐与水的混合,倘配制成生理盐水,这意义就非同一般。无论是酒的酿制或生理盐水的配制,居间起作用的是人,是人的因素,人的智慧,而非物与物的简单相加或混合。

由物及事,五味之调和也是如此。和而不同成就美味佳肴,源于厨师的匠心独到。盐水相融也罢,五味调和也罢,必须体现人的在场,凸显以人为本。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完全陶醉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由五音相协,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孔子把它升华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哲理。放眼大千世界,人、事、物形成相生相克、错综复杂的关系场:从“混沌”到“秩序”,最终达到“共生”,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辩证过程。怀特海在《观念的历险》中说:“宇宙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美。”混沌往往在简单中包孕着复杂,在确定性中包含着随机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创造美。这种美,是一种人与万物交融一体的和谐美,也是生生不息的“共生”之境。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论人、事、物,都是在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随机生成,而非孤立地、静态地存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着眼点在融合,因融合而不断有新的生长与创造。

由物及人,由自然、社会及人生。人具有自然禀赋(动物性的自爱、自保)、人性的禀赋(理性、交往、判断)与人格性的禀赋(敬重道德法则的敏感性,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教育就是要让人向善的禀赋完全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生长。教育之促进人的生长,主要是指精神生命的成长。黑格尔说,自由是精神的根本规定。孟子说人性本善,故教育意味着唤醒;荀子说人性本恶,故教育的使命在规训。倘没有内在的自由,自然禀赋的生长就失去了内在动力;而没有外在的强制性,人的自然禀赋就失去了在改造中提升的可能。人是受教育长大的,但教育到底是禁锢并从而塑造人,还是激发人的内在力量,让他们自我突破呢?或许二者需要很好地融合,才能使受教育者不断达到新的层次与高度,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对此论断,须在融合的视域下作发生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生学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出发,把现实社会生活理解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因此,倘若离开人,离开人的丰富实践,离开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泛泛地谈物,说事,论人,就不免陷入僵死事实的汇集或想当然的泛泛而谈。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倘由盐水关系破题立论,须用意详审,起承转合却不离人之在场,生活叙事而不乏历史审察。

猜你喜欢

稀粥破题禀赋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各有其土 (外一首)
深化创新 破题前行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医改举措“单兵推进”亟待破题
用问题倒逼医改破题
论《伤寒论》桂枝汤将息法中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