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行与思

2019-08-27曹建梅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深度初中语文课文

曹建梅

近年来,深度学习的概念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因为深度学习可以从概念上实现对传统教学的补充甚至是矫正,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深度学习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既可以从概念上提醒教师注意教学的效益,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也可以丰富自身对教学的理解,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现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深度学习,原本诞生于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本来指的是计算机对数据的算法,表现为一种学习方法。后来人们将其延伸到教育领域,发现学生的学习可以比拟为人工智能下的学习(这点非常类似于人们根据计算机处理数据而提出的信息加工理论),意指可以通过类似于编程(对应着教学设计)剔除无效活动来提升教学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深度的学习。有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对深度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深度教学是“有限教导”,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是“多元教导”,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深度学习需要提供“全景立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性。

这样的界定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深度学习最初的理解,因为其不仅强调高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因而也就更加符合当前的教学理解。在这样的视域之下,初中语文教学意味着哪些变化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提出如下两点认识。

一是深度学习可以规避浅表化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浅表化学习相对还是比较普遍的,对字词的机械学习,课文解读过程中对解读步骤的回避而直接让学生“踩考点得分”等,已经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原本和谐的教学过程,变得相当的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毫无深度。而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语文教学可以彰显出这样的情形:学生对工具性的知识学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过程,是自己的经验、认知基础与文本内容相互碰撞的,其中是有新的认识生成的。如朱自清的《春》,学习再落后的学生,都对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耳熟能详,大脑里也总能浮现出春天来了的表象,这种因近因效应生成的学习效果,就是深度学习。

二是深度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深度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建构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譬如上面所举的例子,看似是《春》这节课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但实际上却彰显了深度学习提升学习品质的效能。正是因为学生对课文开头这句话的精加工——包括句意理解、表象想象以及与生活经验的衔接,使得学生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也成为学生记得学过《春》这篇课文、记得朱自清这个作家的标志。

二、语文教学由浅层走向深度的途径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实现深度学习呢?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听说读写,而听说读写思又都离不开悟,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与教学有效性低下……言语之悟、审美之悟、文化之悟、生命之悟是妙悟的四种追求。也就是说,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悟”,就能够在工具性理解与人文性解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识,从而让浅表学习变成深度学习。

在《春》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很多看似朴实的语言,实际上背后流露出作者对春这个季节的美好遐思,演绎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如第二段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实际教学中对这一句的理解,显然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因为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毫无内涵,就只是描述春天到来之后的山、水、太阳,而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悟”,悟春天到来之前与到来之后的山、水和太阳的区别,并在想象中构建相应的表象,于是学生大脑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就可以发现春天来之前,山是枯萎的,河是干涸的,太阳的脸是苍白的。于是一瞬间,学生就通过比较构建出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之后“山的朗润、小河水涨、太阳脸红”的表象,也因此文字变成了场景:“春天就是山润水涨太阳红”“春天仿佛就在眼前”“春天真的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学生语)

再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也是需要学生领悟的,“最寻常”是啥意思?“可别恼”怎么读出一些俏皮味?春天的雨与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驱动学生深度加工文本,深度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度激发学生的想象,于是答案也就明晰了起来:春雨贵如油,所以即使一下两三天,也不会恼,因为春雨是有雨趣的,看着春雨斜织,那是多么美的画面!春雨之后的生机也与众不同,所以“小草”都能“青得‘逼眼”,一个“逼”字,神乎其神,“小草都被寫活了”(学生语)……

在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悟的过程中,真的能够看到学生不凡的思维力,看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的有效解构与重构,生成的理解能够吻合文本,同时又能够超越文本。一个悟字,引领着学生在对文本的思维中走向深入,并在此过程中生成了面对文本的学习理解,而这正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

三、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及合理规避

需要注意的是,深度学习毕竟是一个新的概念,在实际理解与操作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误区,这是要规避的。研究发现,一些表面看似深度学习的课堂,却因为过分追求学生的深度学习,反而流于形式,常见的误区有“文本挖掘越深,就是深度学习”“课堂容量越大,就是深度学习”“学生发言热烈,就是深度学习”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将深度与难度联系在一起,通过给学生学习过程施加难度的方式来体现课堂的深度,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任何脱离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而设计的教学,都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因此规避这些误区的主要办法,就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真正设计出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流程,并让学生沉浸其中。

实践表明,只要做到这一点,那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掌控就能够比较恰当,从而让深度学习成为提升课堂效益,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进而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深度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背课文的小偷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