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诗歌还给诗歌

2019-08-27邹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领悟苏轼诗歌

邹磊

一直困惑于诗歌教学。

常态课中可能《宋词两首》一节课都能搞定。学生背诵肯定抓得很死,但是学生的领悟层次、记忆保鲜度、运用水平,都大打折扣。学生毕业不多久,笑称把知识全都还给了老师。

再一方面,学生的诵读水平在退化,试看,早自习有几个学生在那里自由主动发自内心地诵读诗歌,他们缺乏对诗歌的敏感与体悟,好端端的诗在我们教师平庸的言说里丧失了大部分的魅力。

我认为,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你不能没有诗意。

怎样培养诗意?

首先要喜欢诗歌。喜欢诗歌的人必然喜欢朗诵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诗歌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吟诵的,所以,我确定以“学会朗诵”作为教学目标。还有,我联想到了自己爱上诗歌的历程,主要原因竟然不是课堂而是媒体,特别是电视上很多大腕的朗诵,确实使我很受感染和鼓舞,在底下就会默默地模仿,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感觉到“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化,那种感觉很爽。

大学时期,中文系有专门的朗诵课。曹桑老师水平很高,言行举止也像个高人,她总是穿着类似安瑞井那个品牌的衣服,挂一串大大的佛珠。上她的课绝对是享受,不像文学史课程那样就知道个皮毛,更不像文艺理论那样抽象,“形象永远大于思想”。曹老师就是给我们范读,然后一起赏析文本,一段一段地教我们如何理解,如何发音,如何断句,再留给时间让我们自由朗读,她随机提问。每次都陶醉于她的出神入化的声音,她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么平淡的词语、句子,毫不入眼的小散文经她那么一读,是那么地有味道。

比如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海上看日出》,那是多么一般的文字,经她一读,就有意境多了,苍苍海山、漫漫海雾、彤彤红日映入你眼帘。 再比如朱自清《匆匆》,她的朗读真的把我带进了朗诵的殿堂,潸然泪下可能是夸张,但能让你窥见心魂反思入定。毕业将近十年了,《匆匆》我依然还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人家都说中文系不用老师,自学就行,这句话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至少在朗诵这个事上,没有那些供我模仿的大腕朗诵,没有我的曹桑老师,就像师傅带徒弟那样,手把手地教我,我想我永远也不懂得朗诵的高妙,永远也不会深切地揣摩语言文字本身的魔力,读不出诗歌的“魅”来。

因此,在教上阕时我侧重于教读。

我认为,朗诵和作文一样,与理科学习有很大不同,光告知朗诵技巧,不现场示范,提供范式,指望学生自己完全领悟出来,是违背认知规律的,也是非常低效的。在朗诵理论、鉴赏评价与朗诵表达之间,其实有一堵厚厚的墙,老师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攻破它。你光告诉他牛顿力学定律,把方程式也给算好了,给他一个他也不会的工具,那墙就永远不会倒掉。所以,我认为朗诵水平是很难自发生成的,需要老师的示范,点拨。从核心素养角度说,就是进行语言的建构。所以,教读至为重要!

再次,我想上一节很语文的课。

什么是很语文的课?

就想带着学生进入文本本身,回到阅读的起点,追寻学生阅读的原生态。以前上过《定风波》的公开课,当时老教师高度评价,但现在看了我觉得自己有些根基不深,就想遮阳庇荫,旁逸斜出太多了,文本品读这个“根问题”却丢掉了。就像一位语文教育界的名人说过那样,设置繁复的导入,铺天盖地的背景介绍,强行肢解文本内容,强迫回答出既定答案,“把等待唤醒的睡美人,当成了需要解剖的木乃伊”。刚刚试了试文本的深浅,还未沾湿衣裳,就匆匆转入拓展,看似内容丰富,实则不然。

我们需要剥除诗歌教學外壳附着的太多装饰,回到诗歌本身。“诗言志歌咏言”,它本来就是吟诵的、配乐相和的,本身就是“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可能的。把诗歌还给诗歌,就是回到诗歌教学的“初心”。

因此在目标确定上定位为朗读指导课。

就是通过对词作本身的体悟来感悟词作,通过朗诵技巧的引导与渗透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朗诵水平。整个流程就三个字读、品、读。整体结构模式感性——理性——再感性的过程,螺旋上升。 把朗诵既当成手段,更作为目的,让部分同学当场发生变化,对朗诵产生兴趣。

黑格尔说:“我们这些德国人,一谈到希腊就有一种故乡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吟诵几句苏轼的诗文,不能领悟苏轼的旷达情怀,不能谈上几句苏轼的奇闻逸事,是不能算作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因此,通过本词了解苏轼其人、其文,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目标。

总之,瞄准核心素养,回归语文现场,把语文还给语文,把朗诵还给朗诵,把诗歌还给诗歌。这是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领悟苏轼诗歌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从善如流
多么痛的领悟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诗歌岛·八面来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