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弦

2019-08-27陈银洁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意境景观

陈银洁

引言

对文学作品进行熟读,以充分总结其审美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入具体教学中,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艺术情感,强化其艺术敏感力和艺术鉴赏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来体现部编版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岳阳楼记》中,作者就以独具匠心的技巧,将洞庭湖的不同样貌进行了立体化、形象化勾勒,使景观多元化的美充分展现。本文就以《岳阳楼》为例,对部编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一些研讨。

一、以阅读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借助若干次的阅读,体验作品语言的音韵美,并受到作者个人独特魅力的影响。第一是范读,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储备能力,强化其文科素养。《岳阳楼记》富有韵律感,如景观中滴水击石的滴答声,通过阅读能有效深化学生的思考意境,拓展其思维空间,并使师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借助范读使学生模仿教师的阅读方式,强化自身阅读能力。第二是自读,预设应指向节奏与音调的把握。作者汲取赋体四言句式和用韵的特点,巧妙地安排词句的平仄长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使语言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学生通过自读,能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三是引读,引导要指向个性与能力的培养。文中描写登楼赏景的文字,几乎都是四字句,如“樯倾楫摧”“去国怀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大多用的都是同韵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极具音韵美。学生通过诵读能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四是议读,结果应指向赏析与评议的整合。第三、四部分的句式在变化中见平整,平整中有参差,使语言气势如流瀑,语言韵律流畅。这样的句式变化,给人以动态美,在阅读后要引导学生评议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从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二、以想象拓展文字的意境美

意境感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联想,领悟作品的意境美,从而掌握艺术鉴赏技巧。例如,在《岳阳楼记》的作品讲解环节中,教师就可鼓励学生欣赏写景部分所体现的形象美和立体感。如其中第二部分,作者形象化地勾勒出洞庭湖的远观状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体现了声势浩大的魄力,让人感到大气美。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借助对作品的深化分析,来回忆自身的旅游经历,并以了解的景观发挥联想,通过思考过程的由表及里作出深度思考,从现实环境的角度拓展思维,以强化其艺术敏感力和鉴赏力。如文中的第三、四部分,作者以细笔的方式,勾勒出洞庭湖各个时期的状态:秋天风雨来临,浊浪排空,写悲景,衬人愁,让人感极而悲,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体现出一种悲壮美;至若春和景明,鸟翔鱼跃,这优美的景观,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内心的压力和烦恼也全然消失。作者描写“迁客骚人”各种情绪,也间接地体现了洞庭湖的大气景观,使所描写的景观活灵活现。重视意境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现实事物充分贴合,以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其文字储备能力。

三、以剖析彰显文章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素材的展现形式。分析作品的结构,鼓励学生了解、欣赏和感受作品结构,能强化学生语文表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岳阳楼记》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开头,以“微斯人,吾谁与归”收束,虎头豹尾,前呼后应。第二部分宕开一笔,引出另一话题:岳阳楼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个“异”字成为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在作品第三、四部分,作者借助對艺术情感的充分抒发,勾勒出形象化、立体化的景观:一阴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呈现非常明显的反差感。体现景观上的不同是为了体现人心情上的差异。而第五部分“古仁人”明显的忧乐观,是为了彰显报国的鸿鹄大志,锦上添花。不仅如此,第三、四、五部分又以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景色的描写来抒发情感,结构紧凑,循序渐进,这也正是作品魅力的体现。内容与框架的统一自然,作品整体内容有条理,结构规整,在品读中能够使人感到层次美,进而使学生在思考中强化学习能力,提高学科素养,以此激发其艺术敏感力和艺术鉴赏力。

在对学生实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部编版教材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也是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了解美、体验美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观点和艺术情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抒发情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由字面到内涵促进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中心思想,从而强化他们的艺术素养,提高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简介:广东省恩平黄冈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意境景观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景观别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火山塑造景观
拥有一种“超能力”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