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19-08-27詹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意言语习作

詹静

一、中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课程重组

1.有机结合,关注读写教学比重

在中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课堂上,读写是并重的。但这种并重并非是各领风骚、平分秋色、1+1=2的数学机械累加,而是1+1>2的化学分子碰撞。我们以感悟表达为核心内容,以读为水,以写为舟,达到读和写融通互生的教学境界。

和“主题阅读”的“读”一样,“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读”依然处于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读是基础,读须先行。唯一不同的是“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读”有承载的作用。它有特定的教学方向——以读为载体,在品味语言文字,领悟表达规律的基础上,最终走向言语表达的实践运用。

“主题习作”让“主题阅读”有了脱胎换骨的价值提升。避免了主题阅读教学成果的虚化,淡化。处于较高层的“主题习作”让“主题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与导向,发现研究应用语言文字是“主题阅读与习作”的重要使命。这一课题,通过读与写的融合、互促,让学生言语训练有了切实的平台。

2.文意兼具,关注读写教学的价值

围绕主题设置的文本具有极强的类比性。有的单元言语内容相似,有的单元主旨情感相同,也有的单元表达形式类属。“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读”既研究言语内容,即意;又关注表达形式,即文。“主题阅读与习作”的“习作”,既注重内容表达,也强调形式训练。所以,阅读与习作,文和意,这四者在我们的课题中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生互融的關系。

在中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教学中,不管是先披文入情,缘文入道,而后学习领悟文本内涵,内化言语表达形式,最后付诸言语表达的实践应用,实现文意之贯通,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得言,在文本留白处,添加适当语言,模仿读写,而后通达文本、文意,最终文意兼得,读写互生,其设计皆为“主题阅读与习作”的教学价值所在。

3.深度探究,提升儿童读写品质

“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到达,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一段话,他深刻地点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品读文本不仅要探讨语言本身,理解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更要探讨它又影射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彰显了什么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读懂文字背后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训练,一语双关地运用语言来深入表达自己的思想。

多文本一旦转化为儿童的习作素材、表达策略、语言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就能提升他们的读写品质。

二、中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策略再造

1.解读文本,架构篇章布局

篇章训练的要点是什么?是主题、结构和表达这三大要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写文章,就像建造一所房子,你必须告诉人们,你为什么要建造这所房子,你要建造一所什么样式的房子,你要建造的这所房子用什么材料。即使是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而言,也不要刻意回避“理论指导”。让中年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前人早已总结出的习作策略,是值得商榷的教学行为。何况现在学生的阅历和表达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课本教材设定的要求。“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课题研究原本就包含着一个高开的领域。

中年级习作例文往往以片段形式呈现,对学生形成篇章概念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因此中年级的“主题阅读与习作”教材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每册教材都囊括了18个单元,涉及人、物、事、景、诗歌、散文等多个主题。完整的故事给学生提供了丰沛的范文。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让学生建立起两大概念。第一是结构概念。一般地说,一篇文章,应该有三大部分。即①起始段,点题定位;②主体段,承前详写;③结束段,总结升华。第二个概念是好文章的标准,即文章应该具有鲜明、正确的主题,完整、合理的结构和具体、生动的表达。一旦学生理解并建立了这两大概念,就明确了目标,能自觉地规范写作了。当然,这些概念的建立,是在读与写教学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组合而成的。实践证明,中年级学生是完全能够理解并在头脑中牢固建立起这些写作的重要概念的。

2.多维仿写,优化言语表达

现行作文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生活的河流也是由无数个水滴汇成的,然而,河流中的每一滴水,已不是原本的那一滴水了!学生的习作应该也可以是生活的汇集或结晶。要求学生放开笔来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绝不是教师的习作指导目标。小学生的生活、语言、写作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等,如不加筛选、梳理和提炼,不给予示范,不导入规范,这些小不点儿,怎么能写出好作文来呢?无源何有水出,无本哪来木长?习作指导从哪儿开始?书法和绘画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一条最宝贵的经验,这就是——临摹。习作中的临摹即仿写。

“主题阅读与习作”中的文本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从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再进行多维度地仿写。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精到之处有所把握。

(1)语言结构的模仿,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了《大自然是一本书》这首小诗后,学生写出许多以“( )是一本书”为开头的小诗,不乏亮点。一名同学写道:妈妈是一本书,有时候温柔如水,有时候暴烈如火,有时候阳光明媚,有时候乌云压顶。

(2)作文教学活动必须将理解转变成表达。譬如,我们阅读了三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第二单元的几篇美文后,学生明白了写景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名同学模仿《迷人的秋天》第三自然段,写了这样一段话:“你瞧,校园罗马柱旁的那一片枫林,枫叶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团团火,古今多少诗人画家曾称赞过鲜花的红艳,然而比起枫叶它们似乎少了一份内敛的气质。”阅读仿写促进学生将理性的认知快速转变成实践能力,这样的训练,事半而功倍。

3.层阶搭建,铺设发展之路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看似高深的理论知识从不回避,总是进行着三步循环教学。即前期,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中期,通过实践揭示其概念;后期,充分拓展其内涵。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三层阶梯:前期渗透,中期突破,后期发展。“主题阅读与习作”所提供的大量文本素材,在每一层阶梯搭建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而言之,从“以读为本”到“读写并重”,“主题阅读与习作”树立了言语习作的新理念。从语言出发,关注言语表达现象,发现言语表达规律,进行系统、精准的言语表达训练,升华了“主题阅读”的研究成果。写作文不再是中年级学生头疼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意言语习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