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人喜饰胡服——从“毡帽鞋履”谈起

2019-08-27杨婷彭姣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毡帽民族融合

杨婷 彭姣

摘要:服饰文化受世风嬗变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毡帽鞋履”作为切入点,在唐朝政治开明、社会和谐、民族融合这一大背景下,分析唐人喜饰“胡服”对世风以及士人生活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毡帽;鞋履;士风;民族融合

唐朝商贸来往频繁,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上的交往使得文化交往也愈加密切。胡地的礼俗、服装、音乐、舞蹈、绘画以及饮食等各种文化形态,在唐代统治者平等互助的民族政策、士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以及“尚新奇”文学创作思潮等诸多因素的驱使下,“胡风”大盛于唐。文人士子们将“胡风入唐”这一巨大世风转变所造成的诸多影响,大量记载在文学作品当中。

一、唐人喜戴“毡帽”

在唐人小说中,有许多篇章描写受胡服影响的唐人服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扬州毡帽和浑脱帽。何为毡帽?“以羊毛为之,谓之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独有的帽子。入唐后受到世人喜爱,有“攀栏大笑,却坠井中”(1)的戴席帽者;有“戴搭耳帽子,著白襕衫,底著短绯白衫”(2)的刘幽。除此之外,貂帽、搭耳帽、席帽等也都是汉胡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扬州毡帽算得上是手工艺品业界的翘楚。

(一)男子戴毡帽

扬州毡帽流传甚广,以至于在《河东记·李敏求》这一唐代小说中极具浪漫色彩地记载道:李敏求与旧友在地府相见,当他返回人间时,友人向他提出“此间甚难得扬州毡帽子,他日请致一枚”这样的请求。扬州毡帽能站稳市场,第一个因素是质量过硬,类似于如今的安全帽。第二个因素是“名人效应”。宪宗时,正是因为裴度戴了一顶扬州毡帽才躲过了李师道的暗杀。“度赖帽子顶厚,经刀处,微伤如线数寸,旬余如平常”(3)。由此,可知扬州毡帽是由“氍毹、氍氀”类动物的毛所制,十分厚重、韧性较强,质量过硬,才使得裴度免于祸患。当朝名臣裴度,得此帽庇护,“既脱祸,朝贵乃尚之。近者布素之士亦皆戴焉”(4),这无疑是为毡帽做了最好的商业宣传。在胡三省注《通鉴》中也提到在唐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舞蹈需要佩戴毡帽,因为舞蹈装束的独特性,此舞便称为“浑脱舞”,佩戴的帽子称为“浑脱毡帽”。在《新唐书·宋务光传》中就详细地记载了浑脱舞的表演形式,可见当时浑脱舞非常流行。除此之外,在《广异记·郜澄》中,讲述郜澄入冥后又被中丞判决返回阳间。临行之前,中丞让他去见大夫通判,在会见的大厅之中,郜澄看见一头戴毡帽、脚穿鹿皮靴之胡人少年。以上材料,都能看出毡帽在唐代男性的生活起居中不可或缺。

(二)女性戴“胡帽”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是儒家思想对女性行为的规约,到了唐初:“女子出门必掩蔽其面…送兄弟不踰于閾,此妇人之要道”(5)仍能窥见这一陋习。但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唐朝世风影响的扩大化。到了唐玄宗时“就妆露面,士庶咸效之”,女性在骑马或是出行时开始佩戴胡帽,露出自己姣好的面容,士族和庶族也竞相效仿。仅从“饰帽”这一转变,就能发现“胡风”盛行下唐人审美心态的转变。

二、唐人喜穿“靴履”

唐代男子所着胡服,除了常见的毡帽,剩下的便是胡靴。胡靴因赵武灵王喜着并加以改良,才在中原地区得以流传。张鷟《游仙窟》十娘等人曾为张少府脱靴履,张少府足下之靴履亦为胡靴。

(一)男子穿靴

唐代小说中有很多唐朝男性喜欢穿靴履的记载。如:“少府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6)又如:“遂摸靴中,得金一挺授曰…惟一只履在旁”(7)。此外,唐玄宗曾赠安禄山熟线绫接靴,李白也曾当着唐玄宗的面让高力士脱乌皮六合靴。可见唐人穿靴的普遍。从唐代小说反映的情况来看,唐代官员士庶多着靴。如佚名《大唐传载》云:萧功曹颖士、赵员外骥,开元中同居兴敬里肄业,共一靴,久而见东郭之迹。(8)在《阙史·郗尚书鼠妖》中记载,元和末时许下郗穿好衣服,正要穿鞋外出时,发现一只胆大包天的老鼠,最后通过“掷靴以击”才把它吓跑。由此可见,唐代官员有平时着靴的习俗。另外,在《酉阳杂俎·盗侠》中记载:士人韦生善弹弓,在迁家汝州的途中,遇到伪装成僧人的盗贼,于是偷偷从靴子里取出弹弓,主动避害。这都是士、庶着靴的力证。

(二)女子着靴

“武德来,妇人著履,規制亦重,又有线靴。”(9)首先传入唐朝的胡靴是用麻线织成的线靴。到了天宝年间,女着男服,靴衫鞭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后,“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10),音乐、舞蹈、妆容等也相继影响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据今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找到很多唐代女性穿靴履、着胡服的例子。如《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捣练图》,还有今天留存的三彩女骑俑等等。

三、结语

“毡帽鞋履”之所以能为唐朝的时尚新搭,是因为唐代统治者秉持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1)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政策之下又促成了中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发达,社会统一开放,人民生活安定的和谐局面,强大的国力支撑着高昂的文化自信心。基于此,吸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定居中原,尤以长安、洛阳为例。“女为胡妇学胡妆”、男女共着胡服、汉人大跳胡舞是胡、汉民族融合的良好发端,既丰富了唐人的物质生活,又促成了唐朝文化的多元性。文人士子们主动把这一世风转变写进文学作品中,既是笔者创作动机的要求,又是文化受众们审美意识心态和文化接受心态的体现,治学者理应予以高度重视。

注释: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卷15,诺皋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3.

何满子、李时人编.全唐五代小说卷19[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708.

何满子、李时人编.全唐五代小说外编卷9[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082.

(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27.

(唐)郑氏.女孝经,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16.

何满子、李时人编.全唐五代小说卷6[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52.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卷15,诺皋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87.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45,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58.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628.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6247.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徐连达.唐代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毡帽民族融合
乌毡帽的创意设计研究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多亏有顶毡帽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乌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