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

2019-08-24罗仁贵

文教资料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

罗仁贵

摘    要: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供给主体,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既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又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机制创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连接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国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正朝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创新中心的目标奋力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在渝高校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又负有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等教育要更多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仅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高校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重庆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渝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体系日益健全。在渝高校纷纷出台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从科技组织管理、科技评价、科技金融等方面深化改革,扫除制约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制度障碍,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在渝高校成果转化现金收益至少75%归研发团队或个人,最高达到100%。有的高校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如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有的高校设立了校董事会,如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有的高校积极探索建立独立企业法人的产学研合作及技术转移机构,如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成立了科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二)高校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在渝高校共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含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4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85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16个(含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高校市级工程研究中心33个、市级高职高专应用技术推广中心22个,初步搭建了符合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产业需求的创新平台体系,为区域行业或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三)“2011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大力实施“2011计划”,初步完成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布局,建成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市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48个,涉及新能源、通信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大健康、大数据等20余个领域。坚持重点培育、差异化指导,鼓励多样化发展,在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有效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系列试验技术以专利入股(占30%股份),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成立重庆理工清研凌创测控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将牵头组建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建到南岸茶园工业园区,积极与南岸区电子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深度协同。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重庆市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方案》,聚焦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发展需求,遴选15个重点领域,切实加强在渝高校产学研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300余个、孵化器100余个,其中独立法人研究机构20余个;联合在新能源汽车、轻轨交通、工业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等领域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近三年,在渝高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万余项,经费27.5亿元;申请專利21358项(其中,发明专利7680项),专利授权12135项(其中,发明专利3921项);签订知识产权出售合同2002项,合同金额9.3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高,总体趋势向好。

二、重庆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高校产学研合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讲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西部创新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学研合作意识总体不强。部分高校对产学研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显不足,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视不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比较淡薄。二是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仍不高、深度仍不够。目前,在合作形式上还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合作还比较少。三是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还不足。一些高校的学科领域科研成果主要还是以学术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由此形成“成果多、转化少”的局面,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够显著。四是产学研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仍未形成,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投入经费有限,存在“量少面广”的问题,且经费来源单一,过于依靠财政投入。五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对接、科研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的中间环节仍存在流程较烦琐、机制不畅通等问题,系统内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构建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中,合作主体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存在显著差异。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是高校居于主导地位的产学研合作,既是一种创新模式的选择,又是一种合作创新指导思想的变革,必将成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强大动力。

(一)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加强原始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是高校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是实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實施高校科研基础能力建设计划,优化高校创新平台布局,加大对高校高层次平台的支持力度,争取在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引进、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对青年教师科学技术项目、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高校创新能力引进计划,面向国内外引进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增强创新开放度。

(二)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泛共识。要支持在渝高校围绕重庆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设立科研项目、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高校要发挥自身综合优势,积极对接企业需求,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联合企业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压舱石”。这里所说的“载体”指的是产学研合作平台、项目和团队等这些基本要素。“十指再强也不如拳头有力”,要注重凝聚各方力量,结合重庆市重点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高校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聚集一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取得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成果。

(四)建立产学研人才共育机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不断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进“三特”(即“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校”)行动计划,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2+2”“3+1”等形式的本科生培养,加强“双导师制”和“多导师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双师”流动兼职制度,支持企业工程师兼职当教师、教师到企业兼职当工程师。建立企业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制度,建设一批高校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五)构建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的“润滑剂”。一是通过加强产学研供需对接,构建功能完善、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便捷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云服务平台。二是改革评价机制,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三是大力培育和引进市场化科技中介机构,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绿色通道”。

(六)强化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机制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催化剂”。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快各项激励政策落地,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清除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壁垒障碍。推动出台相关政策,从无错保护、防错预警、容错免责等方面入手,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容错纠错机制,给科技人才吃下“定心丸”。同时,切实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引导高校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金融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撑,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高校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雅婷,方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应对之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

[2]宋波,鞠燕,徐飞.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以西南交大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18(6).

[3]胡雪.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9).

[4]李天柱,侯锡林,马佳.基于接力创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域下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KJ1601033)和《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KJQN2018012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