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轮美奂 炉火纯青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中的彩陶器

2019-08-23王春富

艺术品 2019年7期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陶器

文/王春富

青海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由于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故青海被称为“三江之源”。因境内雪山、湖泊、沼泽地众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青海又有“中华水塔”之美誉。

虽偏居中国西部,但青海并不是一块寂寞之地,她从来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所在,战争、和平、贸易、文化交流不断在这里上演,演绎出一段独特的历史。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就是用文物讲述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展览精选了青海省13家文博单位的442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8件,这些历史的“活化石”展示了青海自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发展脉络,也印证了青海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等重要贸易要道纵横交错的重地。

展览中展出的石器、青铜器、玉器、骨角器、金银器、丝织品等都非常精美,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但最惊艳的当属青海出土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陶器,尤其是彩绘陶器。

图1 鱼纹彩陶瓮

图2 鸭形彩陶壶

一、石器时代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叉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青海地区的先民不仅使用石器和骨器,也开始大量烧制陶器。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约12000年前。1965年发现、1973年开始发掘的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遗址,年代距今约12000年至7000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现了首期陶,这就是陶器的雏形,被称为“陶雏器”。甑皮岩首期陶胎质疏松,遇水易解离,并没有完全陶化,这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经过高温烧制。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陶器制作越来越精美。郭沫若曾在《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中说:“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距今6000年前后,青海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非常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化类型,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等。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器形和纹饰的精美程度令人惊叹。展厅第一部分陈列了近百件彩绘陶器,这些都是实用器,更是艺术品,很遗憾,本展览中没有仰韶文化的文物展出,但以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足以让观众大饱眼福。

(一)马家窑文化中的陶器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青海省目前尚未发现典型的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制陶业尤其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晚期使用黑、红二彩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制陶数量也大大增加。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器物的内部彩绘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高峰。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物种类相当丰富,有瓮、瓶、盆、壶、罐、碗、钵、勺、豆、埙等(图1)。就算同一类器物,器形也各式各样,以陶壶为例,有双耳彩陶壶、葫芦形彩陶壶、鸭形彩陶壶、人头像彩陶壶、带嘴彩陶壶、长颈彩陶壶,陶罐中也有四耳彩陶罐、双联罐、葫芦形彩陶罐、狗面陶罐等(图2)。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的纹样就更加丰富多彩,几何纹有十字纹、三角纹、弦纹、圆点、网纹、同心圆圈纹、弧线宽带纹、菱形纹、漩涡纹、“丰”字纹、波折纹、折线纹等,植物纹有叶形纹、葫芦纹等,动物纹有鱼纹、蛙纹、鸟纹、人像纹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图3)。

令人惊讶的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的纹样中还有许多符号,有的明显看出是像今天的汉字,如一、二、三、丰、大、中、巾、又、个、日、田、天、厂等汉字模样的纹样。我们知道,中国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历经各朝各代各种字体的变化与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使用的现代汉字。可是,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纹样就有当今汉字的形态,这难道仅仅是个巧合?或者是我们的先人随意而为之?

图3 圆点网纹彩陶瓶

图4 十字纹四系敛口彩陶瓮

图5 圆点弦纹双耳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物的种类之多样、造型之灵动、纹饰之丰富、图案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在史前文化中达到了顶峰,其丰富多姿的器形和图案构成了典雅、古朴、大气、浑厚的艺术风格(图4)。

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间有联系,但也有各自的特点。青海没有发现石岭下类型,所以本次展览中没有这个类型的展品,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器非常精妙。

1.马家窑类型(距今5300—4800年)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在继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器型多样,制作规整,打磨精细,而图案花纹繁缛,线条流畅匀称,灵动巧妙。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外表、内里、口沿通体绘有优美的纹饰。到了晚期,彩陶的纹饰多用粗直的笔道,出现了大锯齿纹、大漩涡纹、大圆点纹等粗犷的纹样,标志着马家窑类型向半山类型过渡(图5)。

2.半山类型(距今4600—4300年)

半山类型因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半山村首先发现而得名,在青海境内主要分布在民和、乐都、互助、西宁、同仁、循化、兴海与同德等县(市)。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美观,彩陶的陶质细腻,表面磨光。彩陶的纹饰出现黑红两色彩绘在橙黄色陶器上,色彩鲜明绚丽,色调明快热烈,花纹精细雅致,构图繁密绚丽,且富于变化,以锯齿纹、方格纹、涡形纹、葫芦纹、圆圈纹、连续三角纹等组成比较规整对称的图案,显然是继承了马家窑类型同类纹饰而又加以演变的结果。陶器器形以壶、罐、瓶、钵等为常见(图6)。

图6 葫芦纹彩陶壶

3.马厂类型(距今4300—4000年)

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承续和发展,因此,早期保留了半山类型的富丽优美,但也有许多的变化和创新,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犷刚健的特点。

马厂类型时期的工匠制作出器形更为丰富的彩陶,除了常见的壶、钵、罐等器物外,还出现双联罐、鸭形壶等新型器物,在部分器物表面捏塑有人像,与彩绘纹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像这样双联罐和鸭形壶,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若没有审美情趣,就不会有如此巧妙的形状,也不会有如此精美的纹饰。代表性的纹样为四大圆圈纹、蛙纹、连弧纹、回形纹、菱格纹或方格纹等,纹样多达400余种(图7、图8)。

图7 人头像彩陶

图8 蛙纹彩陶壶

图9 舞蹈纹彩陶盆

(二)宗日文化中的陶器

宗日文化因发现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而得名,与马家窑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宗日遗址出土的彩陶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共存同出,比如宗日遗址出土的两件陶盆“舞蹈纹彩陶盆”和“双人抬物纹彩陶盆”虽然属于宗日文化范畴,但若按文化类型来划分,则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宗日文化晚期,又接受了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影响,出现新变化。其实,宗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分布的最远点,跨越了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和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时期,因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命名为“宗日文化”。

我们来着重介绍一下两个人物纹盆。按照展览设计的习惯,在独立柜陈列的展品,一般都是重点文物,或者特点特别突出的文物,而这两个盆都在展厅中央的独立展柜中展出,是国宝级的文物。“舞蹈纹彩陶盆”(图9)与马家窑文化十分相似。该盆为泥质红陶,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群舞的人体图形,一组11人,一组13人,人物的头部戴有宽大的头饰,腰部以圆球形为装束,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蹈画面。纹样繁丽,生动活泼,古朴中透着灵动,隐隐弥漫出一种远古文化的神韵。通过这件器物,就能想象到当时人们热爱生活、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图10)也是泥质红陶,外部主要为平行条纹,内彩主题为四组两人相向而立,背部弯曲、双臂前伸共抬一圆形重物,四组纹饰之间以横竖条纹填充,人物和横线之间用竖线隔开,下面是平行纹,口沿饰三角纹和斜线条纹,整个器物显示了五千年前先民们制陶工艺的精湛和绘画艺术的高超。如果说“舞蹈纹彩陶盆”表现的是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那么“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则表现的是劳动场面,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图10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

但是,宗日文化又与马家窑文化有所区别,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自成一体,风格鲜明。狭义的宗日文化以夹砂陶和夹砂彩陶为代表器物,质地粗糙,器形简单,纹饰也相对粗犷(图11、图12)。

图11 折线纹彩陶小壶

图12 人面纹带柄彩陶碗

在宗日遗址中还发现了陶埙,说明那时的青海先民已经追求韵律之美。埙是中国特有的吹奏乐器,音色悠远圆润。最早的埙是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只有吹孔没有音孔。至商代,埙发展为五音孔,可以吹出七个音,材质也有陶、石、骨等。展览中的这件陶埙(图13)呈扁椭圆状,泥质红褐陶,顶端设一圆形吹孔,腹部钻对称的两个按孔,是青海省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埙。

图13 陶埙

图14 鸮面陶罐

图15 高领折肩篮纹壶

图16 双口提梁彩陶壶

图17 大角羊纹彩陶罐

图18 涡纹筒状杯

图19 涡纹彩陶壶

二、青铜时代

距今4000年左右,青海地区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是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在青铜时代发展了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青海境内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被认为是羌人所创造。展览中展出的这一时期的陶器无论在造型、纹样,还是在工艺上,都比石器时代的陶器逊色得多。但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这些陶器还是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一)齐家文化(距今4200—3800年)

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

这一时期,制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陶器质地细腻,打磨光滑,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这一时期主要是素面陶器,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折线纹等,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有罐、盘、鬲、盆、豆等种类,双大耳罐、高领折肩壶、鸮面罐(图14)为典型器物。泥质红陶“高领折肩篮纹壶”(图15),器型规整美观,为齐家文化典型器。这一时期的彩绘陶较少,但也不乏精品,像泥质红陶“双口提梁彩陶壶”(图16),通体用黑彩绘折线纹,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简洁明快,为齐家文化中少见的异形彩陶器。

(二)卡约文化(距今3600—2600年)

卡约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等流域和青海湖周围地区,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与青海地区齐家文化关系密切。

卡约文化制陶业不甚发达,陶器的质地比较疏松粗糙,以夹砂陶为主,器形有罐、杯、瓮、盆、碗等,彩陶不多,但彩色陶器表面较为光亮,纹饰多用红彩和黑彩绘出,花纹有三角纹、网格纹,常见鹿纹和大角羊纹等动物图案。陶器与前代相比不仅数量少,制作也日趋草率,这与冶铜业的兴盛有关。

“大角羊纹彩陶罐”(图17)是展览中唯一一件卡约文化时期的陶器,但纹样却十分别致。泥质红陶,器表下腹部以上涂有一层红褐色陶衣,陶衣上绘黑彩。口沿内侧绘有一圈折线纹,颈部绘有一圈平行双线纹,内填连续“人”字纹,上腹部绘有两组立姿大角羊纹,一组三只,形态逼真,形象生动。两组大角羊纹间以“田”字纹隔开。器表下腹部绘有一圈平行双线纹,内填折线纹。

(三)辛店文化(距今3600—2600年)

1924年4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在甘肃省临洮县辛甸村发现一处遗址,安特生便以首次发现地命名,将其称为“辛甸遗址”,那里的文化也随之称为“辛甸文化”。但因翻译有误,正式出版物的中文将“辛甸”译为“辛店”,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再未更正,便一直称为“辛店文化”。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和陕西三省。

辛店文化早期遗存与齐家文化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而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彩陶的文化元素。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陶质粗糙,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彩陶的数量较多,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太阳纹、波折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辛店文化彩陶的纹样中以形似一对羊角的双钩纹最为常见,这是辛店文化的重要标志性花纹。

展品中还有一件我国首次发现的“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彩绘纹饰以双线条纹。靴筒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

展览中因没有诺木洪文化时期的陶器,我们在这里不做介绍,倒是展览中展出的几件“唐汪类型”陶器值得一提。唐汪文化因首先在甘肃东乡唐汪川被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湟水流域及其支流,与卡约文化、辛店文化有着某种程度的传承关系。陶器质地较粗,表面磨光,彩陶一般涂红陶衣,部分为紫陶衣,多以黑彩构图,纹饰多为连续涡纹。“涡纹筒状杯”(图18)为泥质红陶,通体施红陶衣,黑彩纹饰。口内部绘多组直线纹,外颈部为变形“S”纹,主题纹饰为腹部的连续涡纹,为典型的唐汪式陶器。“涡纹彩陶壶”(图19)也是一件典型的唐汪式陶器,器表施紫红色陶衣,黑彩纹饰。颈部绘弦纹间作三角纹,耳部饰斜线纹,腹部饰连续涡纹。造型规整,纹饰构图巧妙,笔锋流畅。

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青海先民能够创造出器型和纹样如此众多而又美轮美奂的陶器,真是令人赞叹。而一个展览中能够看到近百件如此精美的彩陶文物,也是观众的福气。

猜你喜欢

马家窑彩陶陶器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