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就业指导教育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2019-08-18刘佳

新一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职

刘佳

摘 要:在工作环境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难找就业压力激增的矛盾,一方面却是人力、技术密集型用人单位招聘难找到满意人才的尴尬。面对这样的尴尬与矛盾,高职就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高职院校对就业能力培育缺失难辞其咎。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形象,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高职毕业生能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着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素质。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告知就业指导教育的视角下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从而理解职场生活、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教育;方面培养就业能力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定义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奈特和约克的就业力模型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理论模型,该就业模型将就业能力分为、技能、自我效能感、理解力和元认知四方面。因为高职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教育特征,肩负着培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故而我国学者在对高职毕业生就能能力进行分析时提出了心理素质、价值观念、岗位技能、职业适应性、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等众多重要的高职学生的划分方向。

本文研究对象为高职学院毕业生,综合以上研究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与分析,本文中描述的就业能力特指高职学生在获取职业、维系职业生涯及职业转换等就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知识、态度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以江西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结果为例,只有少数毕业生表示喜欢现有工作岗位。能很快利用学校顺利所学接手工作的学生不到调查总人数的20%,表示自己第一份工作维持时间不超过半年的高职毕业生超过调查总人数一半。

这一调查结果与2018年就业蓝皮书的报告结果非常相似,该报告显示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本科院校仅为23%。在此届毕业生未就业人群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待定族比例高達43%,本科院校仅为24%。高职学生就业满意度等数据也同样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可见高职毕业生在获取职业、维系职业、职业规划等就业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成因

(一)高职就业指导教育定位模糊。虽然我国现在从国家层面强调"中国制造"、"大国工匠",一直力推职业教育地位,倡导职业教育创新改革,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让管理类工作备受推崇,技术、应用类型的劳动被视为无可奈何的选择,职业教育地位依然尴尬。

学生在学科教育时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实践型的技术人才。但接受就业指导教育时,教材与就业指导老师对于"好工作"的概念依然不自觉的以管理、文职等岗位为目标导向的。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实践型就业取向,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此类职业,提升学生对该职业的荣誉感,了解这一类型的工作现状及上升通道等方面的教育非常匮乏。

(二)就业课程培养的"找工作能力"与"就业能力"要求相去甚远。在现行的高职就业指导教育教材中大量出现的依然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到"工作。但就业能力与找工作能力并不等同,还包括维系工作,转换工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不止具备找到工作的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培养职场适应性、职业素养等更深入的职场素质。

如果说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礼节是否完美,能看到的是就业指导教育成功与否之"皮"。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如同职场人一样,有所求职业所应有的素质就是考验就业指导教育成功与否之"骨"。现行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在这一部分的能力培养上依然任重道远。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教师能力水平,全方面培养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师范专业教师,这些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但对企业实践型人才的整体工作流程不熟悉。对于就业指导教育学校须强化指导教师水平,调整教师队伍来源,引进真正有实践型企业工作经验、担任过招聘相关工作的人员补充教师团队力量。帮助学生接地气的了解"象牙塔"外的就业现状。努力建设"校企合作"让实践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帮助学生了解技术性职场人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前进的方向。让学生能够具有相关业务素养,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制定职业教育学生特有的就业能力专项培养计划。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有不同的构成结构,需要根据不同职业制定与之相匹配就业能力培训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就需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殊性选择不同的教育路径。因此高职的就业指导教育需要更加注重这种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寻找适合高职学生的特定引导模式。通过课程改革设置帮助学生认知自身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知识、能力习得以及职业适应性的素质。

(三)深化校园文化,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就业心态构建并非一朝一夕,高职学校也需要在学生的整体校园生活中,强化学生作为职业人的素质,需要整体校园环境的构建和校园教师的全员参与、引导。学校需要深化校园文化,宣传实践型工作者的优秀案例,透过学长前辈、实践型职业达人的案例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全方位的了解到在自己将面对的行业自己也能成为翘楚和精英。

参考文献:

[1]张馨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途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

[2]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1).

[3]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高职英语发展史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