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盐区遗存多

2019-08-17胡可明

中国盐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盐场盐商中正

胡可明

中国盐业史上久负盛名的淮盐产地在江苏沿海、长江以北,分布于淮河两岸,南称淮南盐区,北谓淮北盐区,合称两淮盐区,所产海盐统称淮盐。

史界公认,远古时代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最早获得的人工盐。一项技术,一旦被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无法阻止它的传播,原始形态的煮海为盐亦不例外。史学家研究发现,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似乎都有由北而南迁徙的现象。商周时由于商王朝的不断征伐,知悉煮海得盐技艺的山东半岛先民为逃避战火,来到鲁南及江苏沿海一带落脚,并将这项技术带到了这里。据《中国盐业史》记载,夙沙部落首创了煮海为盐的技艺,这项技艺在商周之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记·货殖列传》言:“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彭城即今徐州;东海即今连云港市境,西汉时为徐州刺史部东海郡;广陵为扬州古名。一个“饶”字,点画了两淮所煮海盐量之丰而利之厚。

吴王刘濞组织流民扩大煮海队伍,丰厚的淮盐之利,使得刘濞的侯国“无赋于民”而“国用富饶”。唐朝是淮盐发展的一个高潮期。肃宗宝应年(762),淮盐之利占到全国盐利的12%。到顺宗永贞年(公元805年)上升到32%。北宋末(1113年——1127年)淮盐年产达1.8亿斤,占到全国半数以上,淮盐课(税)利达1500万贯。《元史·郝彬传》说:“国家经费,盐利居之十(分之)八,而淮盐独当天下之半。”明太祖洪武至神宗朝万历(1368——1619)250年间,淮盐课利一直居于全国各盐区首位。清朝乾、嘉时期,淮盐最高年产达8亿斤,约占全国盐产量三分之一,合计钱粮(所交盐税和其它各项款额)达七百万两银。近、现代,淮盐产区成为中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淮盐之利成为我党我军“华中金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北盐区有八大盐场,其中五个在连云港市境,三个在盐城市境。淮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盐仓城遗址述说淮北盐官史设之早。1962年发现的在今之连云港市干于区海头镇盐城村的盐仓城遗址,据地方志记载,是为春秋时莒国盐官驻地,汉代在此筑为县治之城。

汉墓简牍确认淮北盐官机构完善。1993年在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被誉为中国最早而丰富的档案资料,这批简牍中有《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等,文字近4万字,其内容涉及到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该简牍记载,西汉成帝元延年间(前12年——前9年),东海郡设立盐官,驻在地今灌云县伊芦乡境内,北浦(今之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境)、郁州(今之连云港市境云台山)设有盐官派出机构。

陶盐政云台山上多题字。180多年前,清道光朝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的陶澍,为推动淮北盐区纲盐改票的盐法改革,两次登临连云港云台山。第一次登临即倡捐重建毁于乾隆时的海曙楼,并题写了楹联:“曙色正平分,听万籁无声,已觉人来天上;楼光开四面,看一轮初上,始知身在日边。”还写有《海曙楼铭》,铭文:“日出扶桑,圣出东方。万物以昌,谁百谷王。”第二次登临时,为新修的华严阁题名。还应士民乞请,题写“印心石屋诗荟”被石刻于岩壁。为云台山上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一棵松树,题写了“蟠龙丈人”,且作《蟠龙丈人》长诗。将宿城山上的金刚岩题名“仙人屋”并作诗《题海州宿城仙人屋》。将宿城要道之湖口岭改名为“留云岭”并作诗《海州留云岭》。落成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九月的云台山青峰顶上的三元宫,在陶澍登临前行将倾溃。陶澍提出要再进行修缮,辐辏而至的淮盐商人竞相捐资,次年工程告竣。九龙桥上下的将军庙和茶庵,也经陶澍提倡而得以修复。陶澍分别题额及付联:“介潭嘉应。倚树论功名,爽籁流声清涧壑;在田占利用,甘膏洒润普桑麻。”“风泉清听。云水漫匆匆,半日闲谈僧院竹;海山还历历,一庵同吃赵州茶。”他题南天门额为“高镇南天”,付联为“义气千霄,近指白云开觉路;威声走海,遥凭赤手挽洪流”。陶澍在《云台山新建陶靖节先生祠堂记》中,考证了陶渊明到过海州,陶渊明祠堂因此而建。

淮盐官员创建中正古街与精勤书院。中正古街原是隶于灌云县的一个镇早在宋、元时代,此处为一荒芜之所。一些靠海煮盐人,还有一些渔民,在此建茅草屋居住。随着煮盐规模扩大和盐产丰硕,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淮北盐区的莞渎盐场建成于此,官府设置的盐务管理机构盐场大使衙门同设于此。清雍正年间,因海势东迁,莞渎盐场裁废。乾隆元年(1736年),两淮盐运司下辖三个分司之一的淮安分司,划出板浦盐场的中正等4疃(产盐地)成立了中正盐场(新中国成立后分设为台南盐场、徐圩盐场),场署仍设在早因盐民等民众大量群聚而为集镇的中正镇。在中正街上,有一座精勤书院,为清光绪年间(1899年)淮北盐运使彭家骐和中正盐场大使陈汝芬创建,由清代书法家汪晓农题写门匾。辛亥革命后取名为精勤小学,是连云港市境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学校。

盐河巷里说淮盐。唐垂拱四年(688年),朝廷在泗州涟水修建新漕渠,北连海州(今连云港市)、沂洲(今山东临沂)、密州(今山东诸城),南接淮阴县杨各庄,与大运河相连,形成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淮北盐区出产的淮盐即由此水运通道送达淮盐运销中枢扬州,后分销于朝廷指定的销盐引地(销区)。到唐肃宗、代宗(756年——779年)年间,盐铁史刘晏在全国设立管盐机构十监四场,其中就包括在涟水设了一个场来管理淮北盐区运销之淮盐,即是因为了这条运盐水道之便。此河道为官方主导、官方出资、官方主办、官方管理,故称“官河”。《新唐书·地理志》及当时遣唐使文章中,都有关于官河的记载。官河开挖初衷是盐、漕并用,明清时朝因淮盐运量远大于漕运,遂先民间后官方确认而改称为盐河。本世纪后,连云港市将位于海州区新浦盐河边的盐河巷作为市区改造标致性项目打造且已达成建设者初衷,在其古朴庄重的牌坊门楼上镌刻着“盐河巷”三个大字,门楼正面长联下联为“运盐河畔吉地新浦繁荣昌盛庆开来”,反面长联下联为“千里盐河造福新浦人寿年丰”。而其入口处一幅巨大浮雕,展示的是古代盐民们祭祀盐宗夙沙氏的活动及其制盐过程,以及盐商运盐外销场景。还有汲取海水、曝晒成盐、收获淮盐的铜人雕塑,高大的淮盐生产工具水车,都形象体现港城古老的淮盐生产历史。

板浦古镇的秋园,是民国时期国民党两淮盐官缪秋杰所建。缪秋杰(1888年——1966年)为中国盐务名人之一,一生从事盐务工作,解放后在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任参事。1930年至1935年任淮北盐务稽核分所(驻灌云县板浦镇)经理时,他处罚勾结盐商从中谋利的盐务职员;将盐务缉私营编为税警并严加训练;主持兴修从板浦通往济南(今灌东盐场、灌西盐场)、中正(今台南盐场、徐圩盐场)、板浦(今台北盐场)、临兴(今青口盐场)四个盐场的道路;购买船只将淮盐海运事务承包给垣(场)商以解决板浦、中正两个盐场的淮盐外运难题;召集盐商筹集资金填掉板浦街上的臭水死河,建成马路;以盐税加成法收取盐商资金,在板浦建成了具有江南园林韵味的公园,名为“秋园”。他离去后,板浦盐商在秋园立“去思碑”以纪念他。

东陬山“藏军洞”为原国民党盐警队长胡文臣驻守东陬山时留下的抗日遗址。东陬山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境内,山上有洞,深十几米,壁有刻文:“民国廿七年八月吉旦。倭寇犯我海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避将。上校总队长胡文臣题。”胡文臣(1889年——1938年),武林世家出身,后入伍当兵,曾任两淮盐警大队(驻连云港市境)大队长。抗战爆发后,盐警大队被编为国民党陆军第八游击队,胡文臣升任第三总队长,上校衔。在日寇进犯连云港时,奉命率部驻守东陬山,大战日寇,固守阵地。此“藏军洞”是在连云港保卫战中,胡文臣率部所建。胡文臣后来在奉命率部前往宿迁阻击进犯徐州日寇途中,壮烈牺牲,1982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燕尾港——最初的淮盐出海港。位于连云港港口以南、灌云县东北、“苏北黄浦江”灌河入海口的燕尾港,完全因淮盐海运而建。宣统三年(1911年),济南盐场公济公司在其场区滨海的天生港(后被张謇改名为燕尾港)建立海运处,专管本公司产盐海运事务,由袁姓盐商在此建一座小型木质码头,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在燕尾港建筑盐坨2880平方米,可堆存盐廪36条,储盐量达5万吨。在距岸不远的开山岛上设报潮标和灯桩,在燕尾港对岸的小东港设有导航标,以保海运安全。另备有小型机船一只,专为大轮进出港领航。民国八年(1919年)购置一艘2000吨级轮船运输盐斤。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一月,公济公司又对原码头进行改造,改木质一字型码头为钢筋混凝土的T字型码头,可泊3000吨海轮,公济公司产盐由此经船运入长江口,分销各引岸。燕尾港还是灌河入海口,该河上通盐河。公济公司盐码头建设及使用,使燕尾港最早成为淮北盐区淮盐海河联运集散地。其后,济南盐场其他公司竞相效仿,燕尾港成为淮盐海运最热闹处。民国间英国盐务大臣来济南盐场考察时盛赞此处“日望江苏八百万(元)”,可见燕尾港海运淮盐业务之繁荣。

大浦湿地——曾经吞吐淮盐规模最大的港口。民国时期位于现连云港市境内的临洪河畔的大浦港,中居海州湾,东临中正、板浦两盐场,西与临兴盐场隔河想望,南通蔷薇河、盐河,可与苏北诸县沟通。北接黄海,通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埠。大浦港联陆通海的优势,故而成为上世纪初淮盐的一个重要出海口。据国民政府盐务署出版的《中国盐政实录》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自1926年起,先后有自新、生益、福泰、聚安、大陆、聚新等业鹾企业,在大浦建成9座码头,板浦盐场管理机关也移驻于大浦。经由此港“淮盐外销每年达219600吨,超过建(港)坨前5年销售总量的68.18%”。后因临洪河入海口淤塞到难以疏通,只得在另处筑起新港口(即今之连云港港口),大浦港渐为平陆,形成为湿地。

猴嘴盐坨——淮盐铁路外运专用线所在地。猴嘴盐坨在国民党行政院长宋子文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乘专机视察淮北盐区后即安排建筑,于1933年建成,占地600余亩,共14个段位,可储淮盐75000吨,并修筑三层炮楼两座,水门一道,吊桥一座,用于保护淮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猴嘴盐坨铺设全长2423米双股铁路运盐专用线,连接陇海铁路,板浦、中正两盐场开始用火车向外运输。1939年2月28日,连云港被日寇占领,所掠夺的淮盐及其他物资都从连云港港口运输去日本,猴嘴盐坨及其淮盐铁路专用线因而冷落。1949年5月,连云港市解放后,徐州至连云港段铁路全线恢复通车,猴嘴盐坨铁路专用线也重新启用。建国后,猴嘴盐坨及其盐业铁路专用线的作用得以进一步拓展,段位扩展到24个,可堆存48条盐廪计24万吨。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及后来的省盐业公司,将猴嘴盐坨及其铁路专用线管理机构定为直属单位,有职工2000余人,每天有1000多人在这个盐坨上工作。1963年3月,朱德元帅乘坐专列到连云港市视察工作,停靠于此,并接见淮北盐区负责人。上世纪90年代,连云港碱厂建成投产,以盐为原料生产氯碱系列产品,连云港市境五个盐场所产海盐尽归其用,猴嘴盐坨和淮盐铁路专用线逐渐失去作用。解放后几十年间,共有2000多万吨盐由此处外运外销。

公济制盐股份公司老宅。在灌云县境内、原江苏省灌西盐场,有一座有别于其它建筑的老院落,这就是建成于民国初年的济南盐场七大公司之一的公济制盐股份公司盐商老宅。虽然封建落后的旧盐业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仅存于有关历史文献中,百年盐商老宅历经岁月沧桑,也早被风霜雨雪剥蚀得豪华不存,风光不再,但浸润盐商老宅的盐业旧事可以饭后一忆,盐商老宅的文物价值也可以浅品一番。据盐场老人回忆,淮北盐区解放后没收资产中,仅有公济制盐股份公司的老宅为有规模的房产。盐商老宅大院取座北朝南之势,主院落面阔五间,全部采用扬州古建筑风格。院落为二进院,一进院为高大宽敞的挑檐平房,均为半墙半窗,窗户均为木格镶以花纹玻璃。挑檐下地面铺有半透明大理石。第二院落为二层木质楼房,一楼为内置走廊,二楼为开放式走廊。一二进院都有东西两侧对开边门。二进院东西边门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一二进院东边门对应两个前后相连的独立四合院,与主院落中间有一露天通道。通道最北处,有一木质二层单间小楼,名“望海楼”。南面有一门向外开,与正门同向。整个院落房间地面均以木板铺设,露天地面全部采用规格基本一致的条石铺就,门均为两扇双开,厚达8到10厘米。解放后,此盐商老宅曾作为灌西盐场机关和银行分支机构办公场所、盐场广播站和盐场招待所等,后来全部由职工家庭居住。

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淮盐税重利巨,抗战时期,为了从日寇手中夺回被其控制的盐场,最大可能地击溃日寇的侵略野心,新四军进行了多次对敌作战;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亦多次展开对淮盐的争夺战。矗立在盐城市响水县陈港镇的“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永久地纪念人民英雄,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猜你喜欢

盐场盐商中正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无题(3)
戈壁“雪山”
基隆文化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
郑板桥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