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8-16向涛周思举何丽坤王文秀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脘穴位贴敷胃痛

向涛 周思举 何丽坤 王文秀

【摘 要】目的:观察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及症状缓解的影响,从而为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变化及症状的改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规律生活、稳定情绪,PPI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抗HP,中医辨证服用中药汤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用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治疗,1天一次,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不给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与溃疡愈合较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及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中脘、穴位贴敷、良附丸、消化性溃疡、胃痛。

【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胃肠道粘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本病是全球性的常见病,估计约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好发本病。临床上不论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好发于男性。可见于各种原因、年龄均好发消化性溃疡,是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而四川独特的气候及饮食习惯又是该病高发地区之一,部分病人甚至反复出现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等;中医中药对本病症状改善及溃疡愈合亦有独特且惊喜的疗效。其中胃镜是胃、食道疾病的最准确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视粘膜病变,还能取活检,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改进,对病变的观察逐渐增加了色素对照、放大观察等技术,不但有效提高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而且还可以在胃镜直视下对各种出血病灶进行镜下止血、内镜下粘膜切除或者剥离术、异物取出术等等[2];通常患者可在无痛胃镜检查结束、苏醒后,没有不适感。由此可见胃镜是一项简单安全可客观评价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的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我科采用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及症状改善(中医诊断属气滞证、虚寒证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

采用参照消化性溃疡疾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疾病分期

(1)A1 期:胃镜下可见溃疡呈椭圆形或者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常伴有血痂或渗出。

(2)A2 期:胃镜下可见溃疡覆盖白色或者黄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3)H1 期:胃镜下可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甚至消退,并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4)H2 期:胃镜下可见溃疡较H1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5)S1 期:胃镜下可见溃疡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白苔消失,称红色瘢痕期。

(6)S2 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1.2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证候诊断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1)西医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疾病分期为 A1期、A2期的患者;符合中医诊断为胃疡,辨证为气滞证、虚寒证患者;(2)男女不限年龄均在20-70岁之间的患者;

2.2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疾病分期诊断、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的证型标准者;(2)局部皮肤有皮疹、破溃者 (3)对本药物过敏及本操作本能反感,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4)有特殊情况的消化性溃疡,如胃泌素瘤及有溃疡并发症者,如已经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情况的患者 (5)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艾滋病、重度血小板減少症等等。

3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2.35±10.55)岁;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1-69岁,平均(41.99±9.83)岁。入选前1个月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嘱规律生活、稳定情绪,给予PPI(奥美拉唑)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抗HP,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服用中药汤剂等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良附丸0.5g/次,中脘穴穴位贴敷治疗。

4.1 取穴

中脘穴(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是治疗各种胃肠病证的主穴之一;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

4.2 操作方法

患者在适宜的体位下、协助患者充分暴露取穴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选取中脘穴,根据敷药面积,取与穴位合适的薄胶纸,用压舌板将良附丸均匀地涂抹于薄胶纸上;将药物敷贴于中脘穴位上,做好固定。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自定按压数次,6小时后去掉药物敷贴,清洗皮肤。下次操作时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1天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间隔两日,连续观察治疗2个疗程。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对治疗时间及次数进行适当调整。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5.1 中医证候积分

依据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专家共识意见(2017),并参照《中医量化诊断》[3]、《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等相关专家共识、指南、教材对症状所列条目进行量化分级。第0、2周时各记录一次。

5.2 胃镜指标

对照组及实验室经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复查胃镜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胃镜复查溃疡在S1期以上,溃疡直径缩小较治疗前在80%及以上;好转:治疗后复查胃镜发现溃疡直径缩小在50%及以上但是不足80%;无效:治疗后复查胃镜发现溃疡直径缩小不足50%。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协方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样本均数±标准差”()表示。

结果

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对临床证候的影响:治疗2个星期后临床症候积分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疗效好转有效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讨论

消化性溃疡已经是全球性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及复发率越来越高,多发的并发症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负担。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药物影响、精神情绪、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息息相关。

2017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根据消化性溃疡具有的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及反酸等的临床表现特点,中医病名为“胃痛”“胃疡”范畴;其病因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间杂气滞。穴位贴敷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原则的一种中药外治法,使用中药粉末等贴敷于穴位上,让药物经体表穴位渗透、吸收进入身体的经络脏腑,达到协调脏腑、阴阳而治疗疾病的目的[6]。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奇经八脉之任脉;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功效,是治疗各种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现代医学之焦虑、神经衰弱等也很有效[7-8]。其中良附丸,具有行气舒肝、祛寒止痛之功效;用于肝郁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等。 近年来的多项临床研究亦表明,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9-11]。

本试验研究中中脘穴使用良附丸穴位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证侯积分及溃疡愈合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而结合三者相关特点而进行的本实验,使穴位功效和药物作用相配合,能充分发挥疏肝理气、温胃祛寒之功效,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第八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9.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第八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2-353.

徐迪華,徐剑秋.中医量化诊断.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51.

张艳宏.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J].甘肃中医,2007, (2):1-3.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学苑出版社,2007年7月.

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

魏兰福,田耀洲,夏军权等.良附丸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胃脘痛临床对比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9.

王婧,陈信义.良附丸古今研究纵横.《北京中医药》,2009.

李刚,崔桂娟.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100例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 》,2011.

猜你喜欢

中脘穴位贴敷胃痛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胃痛患者饮食要清淡
长寿名穴保健康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