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

2019-08-13

出版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责编文物稿件

评审专家点评

勤于写作:防治眼高手低的職业病

《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这部书稿也就是20万字,可是初审编辑的审读报告就写了1.3万多字。编辑对书稿的全面情况做了归纳和分析,并且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都做了介绍和评价,与作者商定修改的情况也做了说明。她在报告中没有对书稿再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该修改的地方她在报告中都已经做了说明,也说明了作者接受意见并且做了修改,但是她还是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准确清晰地做了复述,让我们有读了一部读书报告的收获。

这是一位在写作上十分认真、勤奋的编辑同行。

有老编辑说,一个人一旦做了编辑,看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写作上慢慢就眼高手低起来,笔头越来越重,越来越不想写。甚至有的青年编辑原先还是校园里著名的诗人、作家,一经做成编辑,好像就废掉了武功。不少同行也有同感,认为这几乎也是编辑的职业病之一。

然而,事情并不尽然。从业几十年,我也见到过笔头甚健,洋洋数千言,倚马可待的老编辑,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何启治先生,他在担任长篇小说的初审或者复审、终审时,必定要洋洋洒洒地写上千余言甚至数千余言。仔细看去,许多时候,何先生并不是因为在报告中提出重要修改意见而力图说服作者和相关编辑,他只是用心地解读作品、理解作品,强调作品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他只是用心写作审读报告,他勤于写作。

勤于写作审读报告的何启治先生,养成了勤于写作的习惯,以至于他能够在编辑出版了《白鹿原》《战争与人》《英雄时代》等一大批优秀长篇小说之余,自己还创作了十余部内容丰厚的作品。

勤于写作审读报告,也许正是防治眼高手低职业病的办法之一。所谓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编辑要葆有良好的写作素养,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就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唯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和编辑专业能力。《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的责任编辑就是这么做的,让我们看到她将继续成长的希望。

初审意见

初审姓名:赵 滢

职务/职称:副编审

日期:2015年5月15日

一、稿件基本情况

1.稿件内容

本书稿以古丝绸之路起点古代长安出土的,极具印证古丝绸之路起点文明的一些国宝级、一级文物为线索,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及现代数字影音制作技术,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全方位展现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发掘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以求打造出满足读者多种感官需求的复合出版物,最大程度让公众直观、详细了解所列选的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我国悠久、灿烂、文明的古代文化,让青少年知道古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从文物的特征及选题实现可行性的角度考虑,稿件以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37万件文物中甄选出的国宝级文物为具体编写内容。全书以文物为线索划分章节,通过描述文物基本信息,从不同角度体现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

书稿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组织成立编写组编写。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已有存档音视频素材资料,本书所需的其余音视频素材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采集。音频内容运用MPR技术铺码链接进行展示,视频内容通过二维码链接微网站进行展示。

2.作者情况

主编步雁,西北大学博物馆学与考古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部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博物馆宣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青联委员,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经验。被评为2015年度陕西省身边好青年、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近20年来一直从事博物馆一线工作,带领团队编写图书、做科研课题。先后参与编撰十多部图书,发表各类文章三十余篇,具有丰富的编写经验。

主编明确具体编写目录,进行整个书稿的统稿、内容准确性的把关工作,并确定音视频脚本大纲。根据编写要求,由主编选择专业知识丰富且文字功底扎实的四名作者组成编写组。

3.编写目录

第一章  长安——从这里出发

第二章  多友鼎

第三章  皇后之玺

第四章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第五章  金怪兽

第六章  三彩骆驼载乐俑

第七章  镶金兽首玛瑙杯

第八章  鸳鸯莲瓣纹金碗

第九章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第十章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第十一章  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

第十二章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列戟图》

第十三章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

第十四章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

第十五章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第十六章  青釉提梁倒注壶

第十七章  北宋吕氏家族墓出土文物

第十八章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4.组稿要求

(1)内容要求

第一章 长安——从这里出发。本章介绍古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包括由来、路线。概述因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畅通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及意义。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做介绍,引出通过文物印证历史文明的主题。

第二章至第十七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部分。每章节以一件(组)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为主题进行介绍,延伸所体现的古代文明。内容包含:①文物的外形特征;②文物的发掘情况;③文物的背景故事;④文物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⑤文物所能体现的与古丝绸之路的关联。

第十八章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本章作为全书的结尾。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出土于长安,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代表性文物(除第二章至第十七章所选文物)进行分类,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宗教、军事等方面印证古丝绸之路的意义。注意本章与第二章至第十七章的区别。本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宗教、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分别选取三至五件文物进行展示,介绍文物基本特征信息,着重描写该文物所体现的古丝绸之路所带来的交流与发展上的变化。每种文物的介绍篇幅不宜过长。

全书文字量约为20万字,每章节写作字数要求0.8万-1万字。

创作语言要求可读性强,符合普及性读物需要,专业术语使用需考虑读者的背景知识。整体文字要求明白晓畅、简洁洗练、形象生动,避免华丽文藻堆砌。

根据行文、阅读需要配备图片。其中,第二章至第十七章,每章主题文物图片要求,不少于1张整体图片,5张细节图片。第十八章所述每件文物需提供1张以上整体图片。

(2)體例要求

①每章节根据内容划分设立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标题要求能高度概括对应部分内容。文字精练、语言优美,并且每章内标题要风格一致。

②插图在对应描述文字的段落之后插入,并在对应文字叙述内容中指明图序。图序编号,每章节单起。如第五章,第一幅图为“5-1”,后依次类推。插图要求有图注。

③所有注释及引文出处采用本页脚注。

④参考文献在每章节后罗列。

(3)时间要求(表格见下文)。

二、出版理由

1.文化价值

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的贯通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些年,以古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为题材的各种图书、影视剧创作非常丰富。我们生活的城市西安是古长安城所在地,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的故事源远流长。我一直在思考,通过什么能直观地反映出古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明变化呢?而且能与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相关联呢?无疑出土于长安,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一件件文物就是最具说明性的历史见证品。

坐落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八家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20万人次。其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大。

作为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专业场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出版了不少专业类书籍,但是科普类图书,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朋友的图书还是少之又少。通过一段时间以来对参观游客的调查,发现这方面市场需求量很大。

延续着这个思路,结合对图书市场上同类书籍以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调研结果,我们拟定了具体的选题内容。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大量文物中甄选出极具印证古丝绸之路起点文明的一些国宝级、一级文物为线索,并通过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打造出全新的数字出版物,立体化地展现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在考古发现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发掘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多种媒介更为直观地认识古丝绸之路文化,并对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市场需求

根据“开卷数据调查系统”等图书市场销售数据分析机构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线上及线下图书市场关于博物馆类科普图书的公众需求量很大。目前上市的文博图书大都属于较为专业的大部头图书,文物图录等,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类图书却很少,尤其是同时兼容多媒体体验的图书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以文物的背景内容对古丝绸之路文化印证为立意的产品尚无。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基地。通过这里的调研发现,前来参观的游客对大部头专业书籍问津很少,却对科普类图书很有兴趣,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这方面的研发却是空白。陕西历史博物馆方面也有意向开发此类图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

在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方面多次沟通后,我们认识到单纯地通过平面纸媒图文并茂地介绍文物、讲故事远远不能达到对文博图书内容的生动展示。于是,我们明确,将出版一本以青少年和普通读者为对象,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通过MPR和二维码技术,立体化展示文物的复合出版物,最大程度让读者详细了解文物、了解历史,把博物馆随身携带,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我国悠久、灿烂、文明的古代文化。这无论是从宣传推广还是科普知识方面,都是很有意义和前景的项目。

3.出版优势

我社在出版文博图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曾出版过《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精品鉴赏》和《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等较为系统的按照文物分类,通过图文系统的列举介绍文物基本信息的图书,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内规范的业务流程制度,对本书稿的内容驾驭、装帧设计、推广发行都有强劲的保障。

我社所属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家MPR试点单位,在MPR产品的开发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相关技术的掌握到位,运用熟练。

本选题列入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重大数字出版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0万元,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此书。陕西历史博物馆方面在保证作者队伍、提供已有视频资源、配合音视频资源采集的同时,还投入15万元共同研发。

4.出版意义

⑴社会效益:本书是运用MPR和二维码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为读者提供全方位阅读体验感的复合出版物,符合新闻出版总局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

本书以文物为线索,宣传和展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我国悠久、灿烂、文明的古代文化,从而达到对古丝绸之路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宣传,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作为集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数字产品以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产品于一体的综合产品,该选题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MPR复合数字出版试点项目,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重大数字出版项目。

⑵经济效益:本书通过便捷的方式从视、听、读等不同方面,立体展示珍贵文物,填补了此类文博图书的空白,让公众全感官地体验随身携带的博物馆,最大程度地了解文物、文物背后的故事,这较之单纯地通过文字或图片介绍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更具市场竞争力。

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调研可知,目前每年会有22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游客在游览结束后往往会选购相关的图书。印制精美兼有音视频体验,又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国宝级文物有详尽介绍的该书作为旅游产品,应该会有不错的经济效益。

该书作为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宣传的产品,也可通过版权贸易对外输出。另外,采集整理的音视频素材资源的电子版权的使用也是带来经济效益的途径。

三、稿件审读情况

考虑到在各章节体现古丝绸之路意义的分界上容易有交叉之处,在实际编写过程中要求各位作者在完成每章节的编写后及时交由责编审核,以便随时调整内容设置。

稿件由四名作者分章节编写。个别作者因工作等原因,在要求时间内未能及时完成编写内容,使规定稿件完成时间有所拖延。作者初稿最终于2015年1月30日全部完成。由于多人编写,所以统稿工作量较大。主编和责编共同进行统稿工作。稿件经过多次退改,于2015年3月31日定稿,基本达到组稿内容要求、体例要求。于2015年4月1日进入责编对稿件的初审加工阶段。

责编审稿过程基本贯穿稿件编写整个过程,对稿件中不尽之处与作者及时进行沟通调整,进一步完善了稿件。由于该稿件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较多,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责编审稿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对书稿中所涉及的年代、文物基本信息及相关内容都逐一做了核对,书稿中所有引用参考文献全部通过“知网”进行了核实。书稿内容观点的主要依据为:《考古报告》《花舞大唐春》《全唐诗》《陕西历史博物馆导览词》以及作者所列据文后的各篇参考文献。

2015年5月10日初审工作完成,稿件达到齐、清、定发稿要求。

1.稿件内容整体情况

稿件经过十余次的退修、调整,现已按照组稿时的编写要求完成。该书稿属于对丝绸之路历史及印证丝绸之路文化的相关文物,进行介绍的文化普及性读物。

稿件在内容上不涉及重大政治问题及《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条中所禁止内容,对文物及历史事件的描述客观、严谨,符合国家宣传导向。无宗教、民族和保密内容等重大问题。

书稿在思想性及科学价值方面,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点。“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强化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通过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代表性文物,挖掘、宣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客观、实际的文化普及。并且,在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介绍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情怀。

本书在对具体文物及背景内容的介绍中,力求科学严谨,通过反复核实文献资料、考实内容,以期提供最为精确的信息。如,关于多友鼎的铭文字数就有四种说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和责编先后查阅了十余篇文献,对照了高清的拓片,反复核对才最终呈现于书中。引文所涉及的古籍,以及文章参考的文献也都逐一进行了核对。内容观点中存在当前研究分歧的,本书从中立的角度进行罗列阐述,避免主观认识的断定。

目前,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直观地展示丝绸之路融会贯通所带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生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同类书籍中较为少见。另外,本书结合MPR和二维码链接微网站技术,对依据书稿内容特别制作的音视频进行展示的形式,符合国家提倡融合发展研发的复合出版物的需要。读者在进行传统纸媒阅读的同时,可以聆听并观赏内容丰富的音视频资源。这在以往文博类图书的阅读体验中是首创的。

本书稿结合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主次清晰、说理充分、论据可靠、结论客观、叙述连贯、语言简洁、体例统一、质量较高,达到发稿要求。结合当前的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和出版市场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将有不错的收益。

2.稿件加工具体处理意见

稿件的审读加工工作与编写工作同步进行,责编全程跟进各个章节的写作过程,按照章节分工与具体作者讨论内容设置,及时调整章节间的关系,反复与作者磨合讨论,完善稿件内容。基本每个章节就内容结构的反复修改次数都不低于5次。其间关于具體细节问题的讨论,通过电话、QQ、微信等各种方式随时进行。

对稿件审读、整理之前,责编对书稿中各件文物的具体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补课。审读过程中,责编对稿件全面、仔细通读,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文献、图书、电视纪录片,在对具体文物的内容亮点深入挖掘的同时,对文字全面梳理、统一体例,查证资料、文献,核对引文、注释,避免主观模棱两可的认识,以求传递客观、严谨的内容信息。

本书稿定位为普及性的文博读物,编写时要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的使用。但有些专业用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时,需随文加括号注释。组稿时要求作者对引文进行脚注,标明参考文献,目的是提升作者写作时的严谨性,以保证内容、观点引用有出处,也方便编辑加工核对。成书时欲将文中需要注释部分,都做随文加括号注释处理,以方便读者阅读。参考文献在每章章后统一编放。

稿件中多处有引用古文资料,其中涉及异体字。经过与专业审读老师的研究讨论,认为本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青少年,故对文献中的异体字做正体化处理,以降低阅读难度。

审稿加工过程中,各章节具体问题已及时与作者沟通得到处理。关于语言文字、具体知识点方面的加工、修改都在往返稿件中详细标注。需作者核实确认的专业知识质疑处也在文中进行标注,作者已逐一做对应处理。关于内容、结构,章节间的关联等,以及建议作者调整写作内容的具体处理意见记录如下:

第一章 长安——从这里出发

该章统领全书,讲述古丝绸之路的来由和意义,引入其起点处长安的悠久文化历史,并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

(1)开篇第一段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后,按照书稿整体内容设置,应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重要性进行介绍。以此呼应题目“从这里出发”的“这里”,从而引出下文。而作者写作中关于长安介绍的相关内容却放置在本章最后的“再从这里出发”部分。责编根据内容设置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整。

(2)“丝绸之路得名”部分,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得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丝绸之路不仅仅包含陆路部分。建议加上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鉴于本书主要描述对象为陆路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仅需简要介绍,保证概念的完整即可。具体文字添加见稿样,作者确认定稿。

(3)文中提及很多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名,作者按组稿要求在脚注中做了详细解释。为阅读方便起见,统一调整至文中加括号注释。括号注释内容,责编根据文章描述的需要进行简要概括,只突出与内容主题相关的介绍,如指明今地理位置,及其国的代表及特征。

(4)文中多处提及“北首岭”“姜寨”“半坡”等文明发源地,建议在首次出现处之后加中括号注释,简要介绍其地理位置,方便读者阅读。

(5)最后一部分“再从这里出发”,描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篇幅过大,内容过多,责编在稿件中进行调整与删减,由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二章 吉金铭战功——多友鼎

对多友鼎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的介绍是本章写作的重要部分。作者对内容资料的储备丰富,写作过程顺利。

怎样体现本章的内容与丝绸之路相关联,是本章写作的难点。作者与责编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最终确定,从多友鼎所记录的这场战争中的猃狁部族的聚居地处于丝绸之路的沿线这一点来入手。通过对丝绸之路正式开拓前,早期的民族间交流、互往进行描写,以体现丝绸之路形成的悠久历史。作者按照“猃狁入寇 西北告急来”和“由点至线 丝路初始”两方面完成了写作。

按照责编建议,作者又增加了对“鼎”这种器物的相关介绍,使读者对鼎的由来有基本认识。另外,责编核对引文过程中,发现稿件中的引文与引用文献内容存在偏差,如多友鼎铭文的解释等,具体质疑在稿件中进行了详细标注。作者经过反复查证文献,核对高清铭文拓片后,准确地进行了表述后定稿。

第三章 汉代皇权的象征——皇后之玺

本章初稿完成时作者对主题文物皇后玉玺的外形特征、发现过程、所有者信息及玉玺所象征的皇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内容体现不足。责编查阅资料,结合书稿整体布局,建议作者根据玉玺的材质为切入点进行扩充。

皇后之玺的质地为和田玉。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可书可表的内容。尤其是和田玉产自新疆和田,此地处于丝绸之路沿线,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建议作者对此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文章内容。

作者按照责编建议,增添“昆山玉路 美玉西来”部分的内容,使整章内容完整,并对质疑处进行了处理。

第四章 博山炉中的精品——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本章在对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的器形、由来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结合介绍了我国由来已久的“熏香文化”及其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联。

关于这件熏炉的身世,至今也只是学者们根据史料和其他有依据的文物进行的推断,仍有存疑处。故该部分标题命名为“铜熏炉身世成谜”。作者首稿中列举了熏炉可能的主人:阳信侯刘揭、刘中意父子和汉武帝胞姐阳信公主。对主流观点“熏炉所属阳信公主”从史料和其他相关文物信息进行了分析。但对“熏炉所属阳信侯”的说法没有论据说明。并且,关于熏炉所属的说法中仍然存疑的地方未进行直接说明,会使读者对熏炉身世仍有待解谜之处的认识不完整。作者根据责编的审稿意见,进行了梳理、补充。

本章最后一部分“博山炉的文化内涵”中,对鎏金银铜竹节熏炉所属的类别博山炉的发展由来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但这部分篇幅过长,与其他部分的内容配置量明显悬殊。且该部分应按照先介绍“山”在古代统治者认识中的重要性,再介绍“山”的造型如何应用于熏炉造型中,最后介绍“博山炉”广为应用的顺序,更符合阅读认知过程。责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删减,经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五章 草原之魂——金怪兽

本章对金怪兽由来的介绍是通过与其他已明确由来的文物相对比,推理得出的。认为其是属于匈奴王者的遗珍。责编在对文物资料核实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文献对文章中引用的多件作为论据的文物的基本信息记录不统一,向作者提出质疑。作者按照责编标注的质疑,核对内容、提供文献依据,并补充了参考文献,保证了内容的严谨。

本章稿件第三部分“称霸丝路的匈奴”,通过对匈奴的历史进行介绍以关联古丝绸之路。有些内容与第一章关于“丝绸之路的开拓”中所描写内容重复。责编认为,经过第一章的铺垫,读者已经对匈奴与古丝绸之路由来的联系有了了解,本章中不需要用大量笔墨描写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故建议作者在本章对匈奴的历史进行深入介绍。从匈奴的建立、壮大,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丝绸之路对匈奴发展的意义进行描述,使读者对匈奴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与作者沟通后,作者调整思路,按照“搅动东西方文明的匈奴”的主题进行了修改、补充。

第六章 盛唐时期的胡部新声——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是本书所选文物中最能直观体现古丝绸之路文化的代表文物。骆驼所载的人俑有胡人和着胡装的汉人,他们手持域外乐器载歌载舞。并且骆驼又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故该章节也被定为编写樣章。随着其他章节稿件的编写完成,根据全书的整体规划,责编对本章内容再次提出了修改和调整意见。

稿件中关于“唐三彩”的介绍,内容过于简略,仅对唐三彩的基本工艺和特征进行了描写。责编建议作者添加对“三彩器”发展和传播状况方面的介绍,突出唐代三彩器对外的传播,以体现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作者按照相应的修改意见,完成了内容补充、修改。

因全书稿件为多人编写,章节在“多元文化荟萃的大唐盛世”部分的内容多与第一章、第十四章,以及第十八章中关于丝绸之路在东西方艺术方面的交流作用和大唐社会开放繁荣情况的描写有重复。为协调合理安排全书内容,责编进行了内容的调整。作者已复核,确认定稿。

第七章 交融与变奏的文明乐章——镶金兽首玛瑙杯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所涉及的文物都为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的文物,件件珍品,均属国宝级文物。由于这四章内容由三位作者分别完成,故关于何家村窖藏的介绍多有重复。责编按照阅读顺序将对何家村窖藏的介绍以及对窖藏主人的推测等内容进行整合,全部放置于第七章开篇处,通过“遗宝出土 震惊世界”“窖藏之谜 仍待探究”两部分进行描述。

本章编写之初,作者与责编沟通、讨论,决定从镶金兽首玛瑙杯多产于西域的缠丝玛瑙材质、器形、使用方式、使用意义、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描写,以体现古丝绸之路在这件具体文物上产生的文化交融。作者也依此内容按照“兽首玛瑙 融汇中西”“巧妙构思 精湛工艺”“价值非凡 盛唐气象”三个部分展开。

责编审稿中发现,“兽首玛瑙 融汇中西”和“巧妙构思 精湛工艺”两部分中对文物的基本外形特征、材质,器形来源、使用方式、使用意义、制作工艺方面的描述中多有交叉,使文章结构不清晰。另外,“价值非凡 盛唐气象”部分的写作内容篇幅过长,且关于描写盛唐的社会繁荣景象以及对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方面的描写与第一章和其他章节有重复。

责编根据全书的结构设置,兼顾其他章节内容,按照本章作者的写作内容,对本章原划分为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划分为“兽首玛瑙 妙思精湛”和“传世珍品 融汇中西”两部分。

“兽首玛瑙 妙思精湛”部分对兽首玛瑙杯外形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介绍。

“传世珍品 融汇中西”部分首先从介绍兽首玛瑙杯的缠丝玛瑙质地多产西域以及史料中关于朝贡玛瑙的记载,说明兽首玛瑙杯的材质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再从介绍兽首玛瑙杯的造型同于西方的“来通”和使用方式都为从下端饮用,反映它的造型与使用方式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后,从介绍其使用意义上体现兽首玛瑙杯的本土化内涵。通过对该文物的全面介绍,实现从多个角度呈现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

修改后的稿件经作者审核、认可定稿。

第八、九、十这三章所述的文物,都为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皿。从不同角度体现唐代金银器的特征,并反映出其与丝绸之路间各具特色的关系,是组稿时责编与作者讨论的要点。为保证每章特点鲜明,避免内容有交叉,结合这几件金银器的特征,在每章节的写作上做了具体的分划,在每章章名中也做了具体体现。

第八章 唐代金银器的典范——鸳鸯莲瓣纹金碗

稿件中,关于何家村窖藏的情况介绍调整补充至第七章。

本章定名为“唐代金银器的典范”。作者对金碗的外形、纹饰做了基本的描述,在体现金碗作为唐代金银器的典范上重点不突出。同时,在反映金碗与丝绸之路的相关点上,只对所运用到的来源于粟特的捶揲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内容过于单薄。整体稿件内容篇幅过短。

责编查阅资料,兼顾其他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

⑴金碗作为唐代金银器的典范主要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和华美的纹饰上,对此应进行重点、详细的描写。尤其是纹饰的细節更应细致展示。本章还应对唐代金银器的整体使用情况和较前代以来的显著变化进行介绍,如唐代金银器工艺更为注重细节,造型多样,不仅作为饰品,还作为饮食起居中应用的生活实物等,以使读者对唐代金银器有整体的认识。

⑵金碗的鸳鸯莲瓣纹为捶揲成型,是融合运用了粟特捶揲工艺的结果。在对具体工艺进行介绍的同时,可补充对粟特的介绍。从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大批粟特及其他西域各国的商人、工匠在长安经商、生活,给唐代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体现了大唐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改进。

按照责编建议,作者重新完善稿件后定稿。

第九章 能言之鸟——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作者按照组稿要求对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的器形特征、用途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尤其是对纹饰中采用“鹦鹉”,展开了关于鹦鹉来源的介绍。通过列举文献及其他文物信息,呈现出因丝绸之路畅通,西域各国向唐朝进献鹦鹉的情况。稿件内容翔实,但在标题划分上过细,与其他章节在标题设置上差异过大。

作者按照责编建议,重新设立标题,将内容整合,使文章更为紧凑,与其他章节风格一致。

第十章 唐代多元文化的见证——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本章原以对何家村窖藏介绍开篇。责编阅读后建议作者更换开头,通过与舞马表演相近似的现代体育运动马术比赛引入,拉近与读者距离。并在第一段中展现文学作品中关于舞马的精彩诗句,唤起读者对舞马以及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了解的好奇心。

该章节的重点描写内容是围绕文物的舞马纹饰展开的。对舞马由西域引入中原,及所呈现的高超艺术表演进行详细的介绍。

责编按照各个部分的主题对描写顺序进行了局部调整。另外,文中引用大段的文献资料,如引用《新唐书》《明皇杂录》中对舞马由外国朝贡及舞马表演场景的描述内容,虽充分地展现了舞马的由来和精彩的表演技艺,但引文篇幅过长,且引文后又进行了现代文解释,显得繁琐。责编根据所要描述的内容,从上下行文通顺的角度,对引文进行了适当删减。在保证普通读者能够顺利阅读的前提下,保留引文中的核心句及精彩的描写语句,使文章语言简洁、内容生动。具体在文章中进行详细标注,作者复核确认后定稿。

第十一章 重归故里的盛世遗珍——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

作者对石椁的发现、追索和石椁基本信息、主人的身世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又通过对石椁上线刻装饰所包含的多元文化分析,体现出因丝绸之路贯通而实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作者选取石椁正面的“勇士与神兽”浮雕图画,从希腊勇士与西方神兽的形象和浮雕图画的希腊式构图方式,体现东西文化的交流。本章又选取石椁上具有佛教色彩的图案:狮子、童子、莲花、鸿雁等,展开介绍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情况。本章内容充实,结构层次设置清晰。

文章在对佛教文化介绍时,使用了很多佛教专业用语。责编审稿认为,对佛教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阅读会有困难。提示作者对文字进行修改,有需要使用专用术语处在文字后加括号注释。另外,本章中关于佛教在我国传播情况的介绍,与第一章中介绍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描述有重复。根据书稿的整体设置,责编进行了删减。作者经过修改、复核后定稿。

第十二章 唐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列戟图》

由本章开始的连续四章所涉及的文物都属墓道壁画。这四章对壁画的介绍是从唐朝的礼仪制度、开放包容的外交环境、大唐女性风貌和唐代体育运动发展情况几个方面各有侧重点展开叙述。每章节根据各幅壁画所体现的当时社会状况、时代风貌,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什么是墓道壁画缺少相关介绍。

责编通读后,建议在第十二章开始处,增加对墓道壁画的整体介绍、与其他遗存壁画的区别以及墓道壁画的发掘、保护等信息,使读者对墓道壁画有整体的認识,也为各章节具体介绍各幅壁画进行铺垫。

作者根据责编建议在本章开篇处,以“幽冥珍品 唐墓壁画”为主题增加对墓道壁画的相关内容介绍。其中对唐墓壁画的揭取、修复和保护工作做了详细的描述,并配以相关图片直观呈现,方便读者理解,也进一步加强读者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本章中介绍的两幅壁画都出自唐懿德太子墓。有关懿德太子的身世介绍是必不可少的。懿德太子墓墓室的修建是逾制而建,“号墓为陵”是有特殊历史原因的。对懿德太子能享有这种高规格墓葬礼制的原因应有具体说明。而文章中却欠缺此部分。责编建议作者补充相关内容,并且要求文字尽量精简,不需要过大篇幅,仅服务于本章主要内容的描写即可,尤其是关于懿德太子的具体死因在史料中有多种不同描述,且与本章主题相关不大,对此不建议详细分析。

《阙楼图》中所绘制的“阙”是一种与等级身份相关的建筑。作者写作中对阙的形制变化和阙随时代发展的功能变化分别独立描述,不仅篇幅过长,内容也有交叉、重复,不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责编对内容进行了整合,按照时代发展顺序,对每一时期阙因功能变化而引起的形制变化进行了综合描述。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列戟图》,映射唐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文中多处列举出唐代具体的礼仪制度,作者在脚注中标注出史料原文内容。如,《通典》《唐六典》中关于具体礼制的记载。因所列史料内容,文字易读不会给读者阅读带来障碍,反而能直观地体现当时的礼制情况。责编将原稿文字梳理,调整脚注内容,直接插入文中对应内容处,作为实例直观呈现唐代礼制原貌,以方便阅读。

具体修改在文中进行标注,作者已做复核定稿。

第十三章 大唐女性风貌的生动再现——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

绘制于唐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的《宫女图》被视为唐代早期仕女画的最高水准。这幅壁画直观地展示了唐代宫廷侍女的形象,也反映出唐代女子的风貌特征。

作者通过“风姿绰约的唐代女性”“身世凄凉的永泰公主”两个部分对本章内容展开介绍。文章结构划分清晰,但整体篇幅略短,且在与丝绸之路的相关联点上描写略显不足。

“风姿绰约的唐代女性”部分主要是介绍壁画内容,作者对壁画中各位宫女的样貌、妆容、服饰以及手持器物等,都进行了逐一描写。其中对宫女们的服饰、发髻所带有的域外文化特征进行了介绍。文中宫女们的手持器物中,有一件是高足玻璃杯,非常具有异域风情。责编建议作者就这件玻璃杯进一步挖掘内容,增加关于玻璃在我国烧制历史的介绍,以及通过壁画中这件具有异域元素的玻璃杯反映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情况。在使文章篇幅得到扩充的同时,给读者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另外,关于永泰公主墓的基本信息,作者也放置在这部分中。从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考虑,责编将永泰公主墓的介绍调整至文章开篇处。

“身世凄凉的永泰公主”部分对永泰公主的身世进行了介绍,将公主的实际生活与壁画中所呈现景象进行对比。其中关于永泰公主的死因,作者在列举了多部史料中记录观点的同时,有倾向性地认定公主为武则天直接所害,而非墓志记录的难产而亡。责编向作者建议,带有个人倾向的论述不宜出现,应客观列举公主死因的各种观点。

作者根据责编建议对书稿进行了完善、修改后定稿。

第十四章 唐代万国来朝的外交场面——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

第十四章、十五章所讲述的两幅壁画都出土于唐章怀太子墓。有关章怀太子的介绍经责编调整,集中在第十四章,不占用第十五章篇幅。之前的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中都对出土壁画的墓葬有详细的叙述,而本章仅对墓主人介绍,缺少关于墓葬的介绍,在内容上显欠缺。责编查阅资料在对应位置进行了补充,作者已复核确认。

文中通过《客使图》描绘了唐代的外交场面,体现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社会状况,其中描写内容与引用史料与其他章节多有重复。责编根据各章节具体所要表述的重点进行了调整,以避免内容重复。具体处在文中标注,经作者确认定稿。

第十五章 昔日马球运动的场面和风貌——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本章以《马球图》为线索,通过展示唐代马球比赛的激烈和精彩场面,让读者感受唐代人们对马球运动的热爱以及当时社会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组稿时对该章的写作,作者和责编有深入的沟通,将内容划分为“尘封地下的激烈比赛”和“风靡唐代的全民运动”两部分。作者按照内容设置,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完成了稿件。

“尘封地下的激烈比赛”部分,作者对壁画的内容按照近景、中景、远景的顺序做了具体描写。责编结合所查阅的与这幅壁画相关的资料,建议作者在此部分增加关于对此幅壁画绘制艺术价值评价的内容。使读者对这幅壁画所展示的唐代画师高超的绘画水平有所认识,也对整幅壁画的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作者按照责编建议完善了内容。

“风靡唐代的全民运动”部分,作者对统治阶层、亲贵大臣、文人、军队以及民间马球运动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叙述内容顺序显混乱,责编对文字内容进行了调整、梳理,以保证读者阅读有序。经作者复核后定稿。

第十六章 五代耀州窑的杰作——青釉提梁倒注壶

本章作者交付的稿件基本是按照五个部分进行叙述的:①青釉提梁倒注壶的外形及原理介绍;②倒注壶的发展情况;③耀州窑发展的历史;④耀州青瓷的发展历史;⑤中国瓷器的外销情况。作者没有具体标明每部分的标题。

责编审稿,提出:第二部分内容叙述倒注壶这种器物的发展,以及其他现留存的倒注壶的基本情况,若与第一部分本章主述文物呼应描述,则更便于读者理解。第三、四部分的叙述将耀州窑和耀州青瓷分别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介绍,多处内容有交叉重复,给阅读带来不便。

由于作者工作原因,对稿件无法及时完善。为保证稿件进度,责编与作者沟通形成共识后,由责编根据稿件的具体内容,对整个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整合,将之前的五部分内容合并为“工致于巧 内藏玄机”“耀州名窑 青瓷珍品”“扬名世界 中国名片” 三个部分。重新整理的稿件已由作者完善、确认后定稿。

第十七章 金锡缪琳——北宋吕氏家族墓出土文物

不同于之前各章是以一件(组)具体文物为核心展开叙述的,本章所述的文物是一个家族墓出土的所有文物。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文物为“金银扣器”。作者通过对北宋吕氏家族中的儒学大家吕大临所进行的金石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向读者阐述了起源于我国的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在源流上的区别。

本章涉及内容较多,不仅介绍具体文物,还要将吕氏家族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以及金石学的研究内容做以介绍。如何合理地划分内容,向读者有条理地呈現呢?责编与作者进行了多次讨论,经过反复修改提纲,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内容结构:“蓝田吕氏 书香世家”“金银扣器 彰显地位”“儒学泰斗 金石大家”“金石考古 源流有别”。从吕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入手,通过出土文物中的“金银扣器”见证其家族社会地位,顺势对理学大师吕大临所进行的金石学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向读者阐述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区别。这样的结构设置,在保证整体内容完整的同时,实现了各部分内容的顺畅衔接。

稿件中多处涉及儒学、理学、关学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到该书的读者定位,作者根据责编标示对具体会引起阅读不便处进行了注释。

第十八章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全书通过第二章至第十七章列举的不同文物,从不同角度体现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古代文明。最后这一章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宗教、军事几方面对古代文明成就进行展示,并选取能体现各个方面的两至三件代表文物进行印证。

作者按照组稿要求,精心挑选了能够体现各个社会方面特征的代表性文物。但对具体文物的描述内容过多,篇幅过长。责编建议作者,对文物的介绍以体现其在对应社会领域的代表性即可。作者根据建议进行了删改、完善。

另外,本章在对社会各方面发展程度的整体描述,以及各件文物之间的衔接过渡语言上,多处有重复。对此责编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了替换、完善。具体修改在稿件中标注,经作者认可后定稿。

3.待解决问题

稿件的编写与审读加工交替进行,多次反复,经历时间近8个月。责编和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加工对文字内容已过分熟悉,缺少初阅读的体验。请复审老师从初读者角度感受书稿的内容设置和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具体专业名词是否需补加注释。

复审意见

复审姓名:朱芸

职务/职称:编审

日期:2015年5月30日

本书以陕博馆藏多件国宝级文物为线索,由物入史,展现古丝绸之路交流的广度和宽度,勾勒出一幅欧亚大陆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盛景图。本书应用MPR技术,实现了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多种呈现方式于一体,为读者多视角、立体化了解、认知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及历史变迁提供了便捷,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西安故事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和现实意义。

终审意见

终审姓名:秦桦

职务/职称:副总编/副编审

日期:2015年6月6日

本书稿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的18件(组)国宝级珍贵文物为线索,利用多媒体技术,从、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手段,全方位展现了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宣传和展示了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弘扬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稿思想政治倾向正确,内容质量较高,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经初审、复审,已达到发稿要求,准予通过。

猜你喜欢

责编文物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tein C-terminal labeling by carboxypeptidase Y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一颦一笑
文物掉包案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