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述香江

2019-08-13谭芯芯

侨园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香郁达夫文学

谭芯芯

家国情怀赤子心

李远荣先生194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祖籍福建南安县梅山乡芙蓉村。其父李五香先在陈嘉庚的谦益栈任职,五年后,陈嘉庚将他介绍给自己的女婿李光前。李五香任马来西亚槟城南益橡胶厂经理、各埠分行总巡及泰国南益橡胶厂经理。李光前事业有成,被誉为世界橡胶大王,李五香三十年功不可没。

李光前为新中国倾囊兴教,陈嘉庚再次力荐李五香。1950年李五香举家回国,他告诫家人:我们的根在中国,要做一个有用的中国人。不满10岁的李远荣,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

家乡的一切与马来西亚天壤之别,子不嫌家贫。李五香呕心沥血,致力于国专小学、国光中学的创建。他还担任全国华侨联谊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合会委员、福建省人大代表、南安县侨联主席、县政协副主席。任职十余年间,李五香将每月的工资全部捐给了国家。

1957年, 李五香出席全国华侨代表大会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并高度赞扬他的爱国爱乡精神。

国光学校成为重点侨校,梅山乡成为知名侨乡,李五香却因过度劳累早逝。回国17年,他像一片绿叶,无怨无悔地奉献,最后落在根的怀抱里。

李远荣深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家国情深。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全家收看中英政权交接仪式后,他不顾暴雨滂沱,带着全家去登太平山。当年他曾在太平山目睹英国人横行霸道,今天登此山意义非凡。他热泪盈眶,高声朗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少年李远荣在家乡南安县国专小学就读,并以优异的成绩从五年级直升国光中学初中部。假期他常随父母去厦门鼓浪屿表亲家,与表妹黄爱玲少小相识。爱玲的外祖父李硕果和鲁迅、林语堂都有交往,李远荣经常能听他讲鲁迅等著名文学家的故事,这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要当文学家。

李远荣是《国光周报》的“快手小记者”;他向《侨乡报》等省或全国性刊物投稿,时有获中;他是学校歌舞团的成员、铜乐队的中号手; “松竹友”篮球队队长、足球队的前锋,1958年10月1日获南安县国光中学田径比赛撑竿跳冠军,两度打破该县记录。

国光中学是李远荣投身文学的摇篮。他真情回报母校:出任旅港暨旅外国光中学校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永远荣誉会长,并赠送母校自己的著作,主编《思源——忆母校国光中学》《涌泉》两部书。

1959年,李远荣考入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肖殷、秦牧、曾敏之、饶芃子等名家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导师。他酷爱读郁达夫作品,这为他日后从事郁达夫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评价李远荣:“热诚、好奇、质直、进取,在他的热情里有一份对五四新文学的虔诚,有一份对于传统的尊崇。”

1964年,李远荣大学毕业后到南安县新侨中学任语文教师。“文革”中,学校让他负责宣传队工作。他创作了不少歌颂社会主义题材的剧本,歌舞剧《颂新风》获南安县戏剧奖;他在《沙家浜》中扮演劉副官,在《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

孰料,李远荣写的剧本一夜之间又变“黑”了,再加上有海外关系,他遭到无情的批判。一天,有个学生偷偷跑来报信:红卫兵要抓他去游街。他连夜跑到鼓浪屿表亲家。爱玲的关心照顾如雪中送炭,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两个酷爱文学的人,仿若身处世外谈诗论文。3个月的朝夕相处,两颗年轻的心撞击出爱情的火花。

“文革”中,李五香的家人成了批判的对象。为了活命,妈妈决定带次子远文去香港。母子艰辛劳作,将攒下的钱寄给家里的孩子们。1973年7月,李远荣获准赴香港定居,怀揣30元钱只身踏上旅途。母子三人艰难度日。妈妈四处奔波为他找工作,直到12月,他才在育华中学求得一份教职,月薪700元。为了养活家乡的妻儿,他又到汉华夜校兼做了两年语文教师。先父李五香的挚友、马来西亚橡胶商人黄宗迎在香港创办公司,李远荣辞去教职,到其成发合记有限公司做帮手。

1977年,李远荣与妻儿在香港团聚。他压力更大,只得兼职另外两家公司的会计、秘书。他不甘于这种生活,学着买卖股票、炒楼花。智力加运气,他成为赢家。多年后,他买下800多尺的住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李远荣的大姐在新加坡,姐夫林荫华与人合伙经营公司,卓然有成。1957年林荫华率新马经济贸易代表团到北京参观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林荫华不负周总理的嘱托,在海外致力推销中国机械产品。其公司发展成为集团,1975年初要在香港成立公司,请李远荣担任董事;1980年香港闽风有限公司成立,李远荣再次被任命为董事。李远荣奔走香港和福建,为海外亲友投资寻找出路,为家乡父老开拓商机。前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称赞他:“先生为祖国四化贡献力量,令人钦佩。”

李远荣崇尚儒商。初试商海获胜,开始了新的攀登。

文学苦旅守良知

李远荣46岁跻身文坛,大器晚成。初期他每周为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撰写万余字报告文学,继而为台湾《中外杂志》供稿,自1989年—1995年,每月3万字。发行人王成圣认为他的人物传记颇有新意。

1990年春,王成圣请李远荣写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他将《吴健雄二三事》寄给王成圣,王成圣又寄给了吴健雄,请她修改。吴健雄亲笔增改的文稿,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李远荣在1996年1月发表的《孙中山在大陆的外孙——王弘之传奇》中深情地写到:“我以欣慰的心情告之世人: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外孙王弘之先生正过着幸福的晚年。”为海峡两岸的统一与文化交流,李远荣以笔为桥,以文为道。

李远荣是郁达夫、王映霞信件的收藏者。1987年初,他给王映霞写信提出自己对郁王婚变的疑问,希望能得到确证。此信经浙江作协转达,王映霞很认真地回信了,此后七年间往来信件200余封。李远荣还先后两次到深圳、上海拜访王映霞,争取第一手资料。他不辞艰难,追踪郁达夫亲属的足迹,并向社会各界报道他们的情况。王映霞在《大成》发表文章,介绍与李远荣的相交,梁羽生见此又在《民国闻人诗词》评点中记录了这件事。

1987年9月,《郁达夫的红颜知己——王映霞》一文在香港《星岛日报》的发表,成为李远荣文学创作的龙头。李远荣以郁王婚变为切入点,据实立论:因为郁达夫泛爱,导致郁王婚变。

“不使死者死无对证,不让生者抬不起头来”,他发表了十多万字见解独特的文章,被学者誉为郁达夫研究专家。

《王映霞自传》一直难于发表,受其之托,1988年李远荣写信给台湾作家朋友,在刘心皇及台湾《传记文学》社长刘绍唐的帮助下,《王映霞自传》得以发表。

1990年12月,84岁高龄的王映霞应《传记文学》邀请访问台湾。返程途经香港,王映霞将胡健中赠送的《弘毅斋艺文集》转赠给李远荣,其扉页上有陈立夫夫妇题赠胡健中的签名和胡健中转赠王映霞的手迹。王映霞说:“实乃海峽两岸阔别四十余载之后恢复往来的珍贵见证。”

1991年,李远荣以王映霞访台为题的《海峡两岸一家亲》获《人民日报》 “共爱中华”征文比赛优秀奖。

郁达夫百年诞辰,浙江省富阳市举办了“郁达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李远荣对郁达夫被称为抗日英雄、文学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不能将郁达夫和真刀真枪的抗日烈士相比,对他的肯定,首先应该是文学方面的。”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李远荣矢志不渝。香港中文大学郑子瑜教授说:“李远荣先生刊载有关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大作,实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必将为各方面所重视。”

1993年,李远荣得知郑子瑜在40年代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做过笺注,但一直没有发表。当年郑子瑜将《<阿Q正传>郑笺》手稿寄给厦门大学教授叶国庆,托他转交郑振铎作序。不幸郑振铎遭难,郑笺不知所踪。多年后,北京一位建筑工人从街头偶得此稿,认定其价值,便寄给了叶国庆;叶又将此寄给郑子瑜。李远荣在《香港文学》发表《为<阿Q正传>做笺的郑子瑜》成为媒介,《人民文学》出版社胡德培向郑子瑜提出发表其《<阿Q正传>郑笺》,此文半个世纪后终得以发表。1998年8月,李远荣访问了郑子瑜,《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 ——访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

当年初涉文坛的李远荣收到浙江省文联为湖畔诗社征集赞助的信,凡赞助者可获得汪静之墨宝。李远荣照章办事,半年未见回音。他致信浙江文联,希望“言必行,信必果”。两个月后,他收到由徐重庆转寄的汪静之复函和墨宝。汪静之信中录了自己的旧诗:“指责批评自检点,造谣毁谤我何伤!”李远荣不畏名人名气,将此事发表于1989年11月《香港文学》。汪静之收到李远荣转寄的《香港文学》,非但不恼,反而再次挥毫,聘李远荣为湖畔诗社名誉理事。这“顶戴”为李远荣开创了第一,此后文学团体的职务接踵而至。

文坛前辈章克标看到汪静之的信后,颇为李远荣抱打不平。他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误会》一文,并欣然为李远荣挥毫。一场连环“笔墨官司”,为20世纪文坛留下了绚丽的色彩。1998年李远荣发表了《金庸的老师章克标》。

1999年5月,汪静之的女儿经人转寄给李远荣一篇其父遗作《王映霞的秘密》,希望他帮助在香港发表。汪静之在文后注明:“此文写成后,打算马上寄给香港的曾焯文先生,女儿看后,不赞成马上发表。因此,决定不发表,以后再说。”李远荣很矛盾:此文发表,肯定伤害自己的好朋友王映霞;而汪静之也是郁达夫和自己的好朋友,如不发表这份珍贵史料,不仅对不起朋友,更对不起文学史。艰难抉择,李远荣以《郁达夫与王映霞离婚原因的另一种说法》为题,将汪静之的遗作寄给了《明报月刊》,“关于郁达夫和王映霞离婚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汪静之此说也是仅供参考而已”。此文表后,反响强烈。2001年,李远荣在香港发起成立“郁达夫研究会”。

2002年5月,汪静之百年诞辰。上海鲁迅纪念馆主编的《汪静之先生纪念集》收入李远荣的《悼念现代爱情诗鼻祖汪静之》,并邀请他参加座谈会。他的《李硕果与鲁迅及其它》等文章被北京鲁迅博物馆称为填补了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发表于《鲁迅研究动态》。

梁披云是饮誉海内外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1998年6月,李远荣认识了梁老。梁老当年在《民钟日报》工作,与李硕果很熟。当年12月,李远荣专程到澳门拜访老人家,梁老抱病为他题写了书名《李远荣评论集》。

李远荣搞文学创作,从爱好出发,变成了一种自觉的使命。他曾深情地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传记文学家手中的笔是极其有分量、极其有分寸的,写好人在于表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见贤思齐,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写坏人在于揭发其丑恶的面目,作为反面教材,以引起人们觉悟。”文学的使命感完全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

乒坛名将庄则栋“文革”中犯了错误。在他不得志的时候,李远荣与其通信,大胆为其著文。没有胆量不行,光有胆量还不行,需要有胆有识。他不仅热情为名人讴歌作传,也无情鞭挞名人灵魂的黑暗。他说:“顾城的确是一个寻找光明的诗人,但是他找到光明了吗?没有。他杀妻又自杀,写下了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自己的灵魂堕入黑暗中。” 李远荣的创作不仅是感性的,更带着理性的深邃。在1998年上海国际儒商研讨会上,他郑重呼吁:不能为了稻梁出卖良知。儒商儒商,先儒后商。

1992年,李远荣到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供职十年。2003年1月30日,李远荣退休了。思考、创作的时间充裕了,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媒体的宣传、社会的褒奖,并未使他陶醉。他不喧不躁,显见着深厚的文化气度。他说,“拓荒者是幸福的”,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希望一年能出一本书。”

1988年5月,李远荣到福建出差,时任省委书记兼省长贾庆林宴请他。席间,贾庆林得知他热爱文学,而且其父李五香在李光前的公司供职多年,便鼓励他为李光前作传。李远荣不负重托,耗时八年,完成此任。1997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了《李光前传》。他笔下的李光前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巨大的精神财富。1998年3月,香港名流出版社重装出版的《李光前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被评为当年十大畅销书。《李光前传》成为李远荣传记文学中的里程碑。进入21世纪,李远荣在“李氏基金”的支持下,以每年3本的速度发表作品。

2003年6月8日,广州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中文系、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国际儒商学会、国际老作家协会、世界华文文学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李光前传》研讨会,暨南大学副校长贾益民为李远荣颁发了“儒商文学奖”。

李远荣在1998年与延安时期的作家柯蓝相识。他应柯老之邀创作的散文诗《承诺》,获得海内外同题比赛优秀奖;1999年的作品《九龙城寨今昔》获得二等奖。

2002年,李远荣多次把王洛宾名曲的创作始末报告给香港的读者,一时间,香港再次刮起“丝路风”。李远荣笔下流出的是欢乐的音符,他坚守的人生品格是付出。

八百万言中华梦

李远荣热爱香港,时刻关心并报道香港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受到特首董建华、林郑月娥的接见。

李远荣豁达、开朗,融浸在他的作品里;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游记立意高远、文笔清新、塑造出美的永恒。他笔下的海南:“只见夕阳浮在烟霞空濛的西方海角。淡碧柔和的天空下面那些一层层红铜色和紫丁香色的云彩之间散出了条条光线,天光海色浑然相融,熠熠生辉……一排排风浪,由远及近,不停歇而又有节奏地拍击海岸,如雪涛飞滚,欢歌起伏。”他用心底的爱拥抱生活,大自然给了他丰富的灵感,书本使他获得丰厚的学养。访问华东以后,他激情落笔:“伟大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她将以巨人的步伐跨入21世纪的世界最前列!”“远行万里,荣耀千载”,金庸这八个题字是对他极好的写照。

2003年9月30日是李远荣值得骄傲的日子。他随团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出席人民大会堂晚宴、登上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俯瞰前进中的北京……他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这份荣誉。

从1992年8月与简而清合著《香港赛马话旧》,至2011年9月《清心集》问世,李远荣出版了20本书;在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800万字;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与人合创的歌曲《拥抱香港》《蓝色的港湾》获“金紫荆”奖……

李远荣作品人品皆被称誉。他尽去俗尘,洒脱处世,真诚待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晨起伏案,甘苦辛劳,创造出令人敬佩的社会价值。

1990年8月14日,李远荣加入香港作家联会,这是他参加的第一个文学团体。2013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远荣身兼数十个文学团体及社团职务: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文联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球炎黄子孙爱国促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黎明职业大学董事会董事……大学图书馆藏有他的书籍;深圳《世界名人馆》为他保存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他的著作;《香港文学史》《世界名人录》等辞书记载着他的文学创作和業绩。纵览他的文学《纪要》,不难感受到他旺盛的创作活力。

行不为利趋,事不为物役,有益于民众,李远荣始终执着。

行者无疆。

猜你喜欢

五香郁达夫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五香卷:香香脆脆闽南味
五香黄牛肉
贵人
五香虫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文学小说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