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乡村”游憩初探

2019-08-12黄鑫慧梁傲雷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院落村落艺术

黄鑫慧,梁傲雷,王 宇

“乡村建设”自学术化使用以来,逐渐演变为涵盖多层面的综合概念,是一项针对农村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全面发展的各类建设活动[1]。乡村游憩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极大的推动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进行了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2]。城市化的普及与交通的便捷,越来越多的村落出现“空巢”现象,学者们倡导“村落活化”,怎样才能找回村落活力,如何提升村落环境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且严峻的课题。近几年乡村建设热潮,让更多人看到了复兴乡村成为重中之重。其中,一些以艺术家为代表发起的艺术融入乡村活动也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中。

1 研究理论——环城游憩带

2001年,学者吴必虎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aroud metropolis,ReBAM)理论。是指环绕城市周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以城市居民为主并包括少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和支持这种活动的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3]。环城游憩带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形成了乡村游憩区,度假区,生态观光等休闲活动场所,有时也包含以回归自然为主服务于外来旅游者的资源与设施景观,给游憩者提供一个休闲和恢复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环城游憩带主要包含四大要素,其中环(城市)表明区位,城市体现市场(客源),游憩指的是所提供的产品,分布形式是不连续的一个带。

图1 ReBAM形成得机制(据吴必虎1999)

2 研究对象

2.1 崔岗村

环城游憩带区位的形成,取决于当地土地租金与旅行成本。与市区的距离越远租金越低,但游憩者的旅行成本也会越高。基于合肥市环城游憩带总体范围,笔者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合肥市郊三十岗乡西北部的崔岗艺术村。村落毗邻合肥下属肥西、长丰二县,位于董铺水库上游,距离合肥市20公里左右,单次车程1小时内,地价租金较低。

图2 合肥市环城游憩带

作为安徽首家艺术村落,定位于崔岗村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崔岗村作为合肥环城游憩带100公里范围内游憩点,生态环境未经太多城乡改造工程,原始民风较为淳朴,乡村原生游憩景观生态较好,包括现状建筑形态、景观布局、居住人群等;第二,崔岗村地价租金较低,投入成本对于合肥艺术家群体而言,属于易接受范围。第二,崔岗村所属行政乡—三十岗乡,主推绿色农业类游憩产品,该乡镇除了配套相应的农业生产,还有三国遗址公园文化腹地,并不需要在周边设置景区周围的纯粹住宿或服务空间,选择“艺术+乡村”游憩体验模式,更能避免游憩类型同质化。

2.2 艺术唤醒

近些年,乡村艺术复兴活动如雨后春笋,日本新泻“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台湾台南土沟农村美术馆、山西许村国际艺术节等,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映。在合肥发展早期,艺术聚落仅限于零散的小区域,以几所高校艺术先锋为主体。自开村至今,艺术家的陆续入驻,逐渐形成了初成体系的艺术聚集脉络,并成为重要核心组成部分,横向影响艺术村的文化类型与附属业态。

依托原生态村落自身吸引力与相对应保障性政策、优于合肥市区的文化创作氛围以及艺术家自身的群体文化吸引力,崔岗村首先定位以艺术+文化+乡村体验的游憩模式,其次着重注入体验人群以及休闲活动。艺术村特殊的游憩活动体验,不同于常见的“风情街”“主题街”等。

3 游憩研究

3.1 参与人群分析

根据主要涉及对象,将崔岗艺术村参与人群分类为参与者、设计者、使用者以及协调者。村民作为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将空置院落出租给艺术家,目的以物质需求,获得经济收入为主。入驻艺术家作为设计者,一般注重体验需求大于物质需求,一方面可以将艺术文化与外界对接,另一方面获得些许经济收益。外来访客作为使用者(消费者),主要以满足自身游憩需求,充实空余时间,获得文化营养汲取。在村民、来访者以及艺术家之间,村委会作为协调者,形成以艺术家为核心,村委为纽带,村民参与的艺术村落。

3.2 游憩空间分析

根据空间现状,将游憩分区分为生产区、居住区、公共活动区以及辐射活动区。生产区主要指村民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的部分耕地,村落耕作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居住区现状院落以村落中心道路为主轴线,分布其东边和西边;公共活动区包括村委会中心、游客接待中心、以及艺术馆区域;辐射活动区主要指周边音乐小镇,音乐小镇建成时间晚于崔岗艺术村,使村落周边艺术形态更加丰富。

图3 崔岗村基本游憩空间分析

图4 崔岗村游憩分区分析

3.3 游憩设计分析

游憩者作为主体系统,与作为客体系统的游憩吸引物关系密不可分,处理好村落的风格与规模、基本结构与色调,以及局部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也是乡村游憩发展的核心。笔者以游憩空间规划中景观设计角度为基本出发点,探析游憩支持系统中村落的基本布局,主要包括交通、院落、景观以及其小品设施等。

3.3.1 游憩交通设计分析

游憩交通主要通过加强交通设施建设,联系空间节点,增强游憩地的可进入性。增加“串门”效应,提升邻里之间互动性是崔岗村交通游憩的核心。首先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村庄肌理。道路(人,车)动线上,无论是人行还是车行,均采用比较原始野趣的方式,保留村落原始的“人为形成”的建筑入口路径和小径。路网整体形态以接近围合的基本布局,保持一主一次道路布局,主路贯穿于村路中轴线,次路保持原有未开发前乡间小路,拓宽形成环形围合路网,保证村落人车交通基本分流。

其次,宅间道路完全保持原有形态,以“宅+宅前”基本形式,局部核心景观节点处,拓宽原有宽度,增加其硬质铺装,一方面方便村子居民自发性活动聚集,另一方面为举行相关艺术展出或者节假日时,容纳更多外来游客。目前,村子道路主要分为三种形式:新修道路、乡间小路以及宅间小路。

3.3.2 游憩院落设计分析

艺术村现存院落使用率较高,闲置房较少,风格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歇山顶样式与乡间平房。艺术家入驻后,除去后期新建的配套艺术馆、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以及改造后村委会之外,基本上完全保留原有建筑形态,重要在建筑立面加以艺术手法进行基本改造。户门方面,除去个别院落的户门,大部分户门等不高,门楼体量整体偏小,但门龛形式较丰富;装饰方面,村子保留建筑檐口及博风处装饰雕刻纹样,部分院落保留坐山烟囱;院墙立面构造材料主要采用玻璃幕墙、轻钢结构、乡土材料等。

院落的关联程度与开放程度源于生活形态。院落使用状况分为三种:传统院落保留、传统院落改造、艺术院落新建。保留下来的传统院大部分用于办公或聚集的场所,院落空间私密性较低。后两者使用者为入驻艺术家,尤为注重院落空间的私密性,多半是拥有入口,房屋半围合的空间。如果要兼具策展,体验等游憩功能,那么在入口给足游人心理提示则尤为重要,但当下艺术村初具雏形,尚未体现。

3.3.3 游憩景观设计分析

崔岗村游憩景观中,主要分为村中宅间景观与村郊自然景观两部分。村中宅间景观设计手法主要通过延续乡间野趣与新增当代艺术景观的方式,首先,保留大量的国槐、香樟、银杏以及农作果蔬园等植物,其次,新添诸多较为精致的灌木景观以及攀爬类植物景观以及立面色彩景观。村郊自然景观原生态景观均被保留,未被大多人工化的行道树种植,稻田、芦苇、泥滩以及苗圃园,与周边大姚路风景相得益彰。农户的基本耕种与养作物模式仍在延续,自然景观与艺术的结合更加增加人们户外野趣的追求。

3.3.4 游憩小品设计分析

崔岗村配套的公共空间的小品设计,均经过特殊的设计梳理。游憩空间内小品设计营造野趣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氛围,最重要的是让游憩者感知到此处的“可游性”。野趣方面,村落保留本土文化构筑物,经过二次人工改造为座椅、花坛等设施。艺术性方面,结合当代艺术常用手法,融入艺术性LOGO、标志装置等,结合轻钢等新型材料,与本土相结合,延续村落文化的同时,更拓宽村子作为游憩地的新鲜度与文化深度。

“可游性”小品分析小品类型核心特色代表物件现状图野趣性小品本土、原生态石磨、农家旧家具、水缸、陶罐、树墩、箩筐等(传承乡村文化)艺术性小品当代、装置性雕塑雕像、手工手绘物件、海报墙等(接纳当代艺术)

图5 崔岗村游憩小品设施分析

4 矛盾与策略分析

目前,崔岗艺术村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始运营的宣传期过后,仍然在继续进行建设,针对崔岗村的现状,发展过程中的缺点,矛盾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的改进建议等进行基本探析。

4.1 矛盾分析

4.1.1 特定人群与吸引力

空间配置失调、宏观调控乏力、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是当前环城游憩带出现的普遍问题。艺术村主要依靠相关宣传活动,获取较好的客流量。与城郊游憩地中其他的几个地点相比,尚没有稳定游览人群。意图“深入某一主题发展”,意味着需要加强独特性与技术性,形成为以“艺术体验”为主的乡村游憩。但在崔岗村中,艺术体验行为的触发并不多,导致目前只在村落外观上艺术特征较为明显,游憩体验服务未成气候,游客半小时逛完村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4.1.2 独特性与局限性

现状村落中重要的主体——艺术工作室并没有最大化的投入到游憩使用中。艺术工作室本身的围合私密形态下,游憩体验更需加强,如在入口处做一定的格局打破,给予游览者心理提示,加强节点之间联系。但崔岗村整体艺术格局与游览性现状仍旧有所欠缺,游览结构未成熟。其次,艺术村中建筑、设施在布置上仅停留于观赏性,缺少了至关重要的参与性。

4.2 策略途径

4.2.1 保持特有乡村特色

虽然乡村旅游的概念众多,但学者们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4]。 以美国为例,乡村旅游尤其重视乡村特色性的保持,自成系统的乡村遗产资源、乡村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乡村游憩产品等。注重乡村游憩的内在驱动机制,不应只停留在品尝农家饭和基本观光,应深度挖掘不可复制的核心文化,结合外在政策的驱动力,形成艺术村特有的有效驱动机制。

4.2.2 增加乡村休憩场所

崔岗村到目前为止,游憩时间仅限于当天来回,对于外来体验游客,如果想要长时间体验,需要当天合肥市区来回。建议可将村落现状些许院落进行设计修缮,通过开发民宿的方式,增加休憩盈利。提升村落夜文化的同时,并实现村民与经营者的双创收。

4.2.3 合理分配对外开放时间

通过调查访问,大部分游客对村落初始印象较好,但深入游憩体验较差。由于大部分艺术家院落对外开放次数较少或者院门关闭,游客接而会产生拒之门外的感觉,这也是现状艺术村存在较大的问题之一。由于艺术工作的自由性,建议统一分配对外开放时间,如周末与开展日全部对外开放,工作日艺术家们可协调好开放时间,一、三、五开放部分,二、四开放部分,合力规划时间,一方面利于艺术家协作,另一方面增强游客游憩体验。

4.2.4 加强与高校合作

以美国为例,乡村旅游模式之所以被全球广泛研究借鉴,很大程度由于相关高等院校的推广服务。艺术村可以通过与合肥市区的代表性高校建立创新机制,据笔者调查,合肥工业大学现已成立“什么艺术小组”,定期举行与崔岗相关的艺术研究推广项目。通过激发学生与乡村实践活动,结合艺术村游憩业态,培养乡村游憩创新性队伍,才能进一步提升艺术村旅游创意与经营管理水平。

5 小结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今天,艺术与乡村建设结合,不仅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更提高大众文化觉醒。环城游憩带空间的整合,艺术游憩活动与各产业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游憩产业链的延长,推动合作机制都是提升“艺术+乡村”游憩品质的重要手段,艺术村未来的游憩模式将比最初的规划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但仍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探索。

猜你喜欢

院落村落艺术
八一作品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院落里的黄昏
爆笑街头艺术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