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洁身守道 廉洁奉公

2019-08-12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清正廉洁清官屈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代大儒周敦颐的这篇《爱莲说》,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对追名逐利庸劣世态的憎恶。全文虽百余字,但字字珠玑,至今仍脍炙人口。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之君子”形象,寄托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对高洁人格的肯定和对清白情操的追求,至今仍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为人处世 修身洁行

洁,形声字,从水,絜声。本义指水的干净清澈,又喻指人的品行纯正。《论语·述而》记载,互乡(地名)风俗险恶,难与其地之人言善。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人家洁身正己以求进步,就应该得到鼓励,而不要抓住他过往的缺点不放。其中的洁字,已是形容词动词化,洁己即修身正己,让自己的品德高尚、作风正派。这样,洁字就与君子的品格联系起来。

《晏子春秋·问上》:“洁身守道,不同世陷乎邪。”此处的洁身守道等同于洁身自好一词,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清白纯洁,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战国时期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就是这一品格的典型代表。他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脏物污染呢?”屈原洁身自好,终因正直高尚、操行清白的人格而深受后人敬仰和怀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洁身自好,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有褒义和贬义之分。褒义之解已见上述,用作贬义时多指怕招惹是非或怕得罪人,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论语·微子》记载,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的隐士。子路评价他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意思是,这个人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秩序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为了洁身自好,却破坏了最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施行大的道义。可见,子路对洁身自好、逃避现实的隐士是持不赞成态度的。自先秦以来,儒家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高度关注社会与人伦,积极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处处体现出热切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入世情怀。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敢于担当的气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打造了中华民族强健的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官理政 廉洁奉公

循着儒家“学而优则仕”入世情怀的指引,洁身守道之义映射到为政之中,则是廉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而且被视为“仕者之德”。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玉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晋代吴隐之任广州太守时,城外有一池泉水名曰“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明朝的于谦,不仅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了些当地的绢帕、麻菇等土特产送给他,他没有接受。后来,于谦被明英宗以“谋逆罪”诬杀,但他“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他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光明磊落的襟怀永被后人追思和敬仰。

此外,令人耳熟能详的廉吏还有包拯、海瑞、于成龙,等等,不胜枚举。历代先贤用他们的浩然正气、铮铮骨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廉政典范,铸就了人格丰碑!

反之,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滥用权力,则永远为后人所唾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东汉外戚梁冀,人称“跋扈将军”,横行朝廷二十几年,被抄家后,汉桓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的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南宋权臣陈自强,明目张胆地卖官敛财,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后来他被朝廷罢免,死于流放地;清代大贪官和珅,嘉庆下诏令其自尽,并抄没家财,其家产值8亿两白银,超过朝廷十年收入的总和,所以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这些贪官虽能风光一时,但最终受到严惩,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总的来说,纵观我国古代,凡是吏治比较严明、官风比较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腐化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直至走上不归之路。

廉洁之道 三慎三常

俗谚曰:“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无数清官廉吏均将清正廉洁奉为自己的为官从政之道。那么,如何做到廉洁不贪污呢?

第一,要“慎微”,常防蚁穴之溃。《韩非子·喻老》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我国古代廉洁奉公的为政者,无不是从细微之处严以律己,做到光明磊落,一尘不染。清康熙时,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张伯行,他政绩斐然被提升为督抚,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他不纳分毫,还写了《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其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第二,要“慎独”,常怀律己之心。《礼记·大学》云:“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它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东汉时,清官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昌邑县令王密私下拜会他,并怀金十斤相赠,以报杨震举荐之恩,并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第三,要“慎欲”,常思贪欲之害。所谓慎欲,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唐太宗时,宰相褚遂良谏言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自衰,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纵观古今,大凡贪官污吏,都是从生活奢侈开始,渐渐堕入腐败深渊而不能回头;大凡在功业道德文章上有所成就者,都注重在节俭生活中培养品行节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不仅是智慧的化身,同时也是人格修养的榜样。他贵为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乃至身殁后,内无余帛,外无盈财,笃志践行了他的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清正廉洁无小事,勿以官小而不廉。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要筑牢反腐堤坝,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样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真正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民公仆。

猜你喜欢

清正廉洁清官屈原
梦见屈原
清正廉洁得民心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清正廉洁作表率”评论之一
本色做人,初心为政——“清正廉洁作表率”之二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赞清官郑板桥
屈原诗·天问
屈原送米
清官情结
趣味“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