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没什么

2019-08-0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题海奥数中国队

在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中国队6名参赛者中有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有人将此视为“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4银1铜的成绩谈不上亮眼,跟中国选手过去的成绩比起来,中国队本届比赛的成绩确实不突出。

但即便是不突出,这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吗?归根结底,不过是一次比赛。一次赛场上的中规中矩的表现,是否可以推导出诸如“影响国家教育及科技水准”等宏大命题?拿奥数获奖者的国籍一比照,奥数强弱,与国家教育与科技水准不必然相关。拿赛事成绩与国家叙事捆绑,没必要。

再者说,这是一件值得全民关注的事吗?一场数学比赛,它本是数学爱好者圈内的事,如今却演变成一个公共话题,有人摆出了凝重脸孔、长吁短叹,实在是过去全民奥数遗留的思维惯性,甚至有人借此开启恢复全民奥数的话题,更是离题万里。

结束全民奥数,大方向正确。以功利主义心态对待奥数,将本属于小部分个人爱好的事物,赋予了升学等极大的普遍意义,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量学生将精力无谓地消耗其中,将个体成长的种种可能,逼入狭窄的奥数路径。本有其他才能的学生,也只能非学不可,一条道走到黑,被数学训练给格式化成同一模式。此情此景,就是为能从“奥数产业”收获红利的机构和个人,制造庞大的消费群体。

奥数不仅应当被剔除出全民教育选拔体系的硬指标,也应当从社会认知上祛魅。奥数,且不说无法与宏大主题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即便在数学领域之内,它也不是光芒万丈的事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曾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曾说,“奥数不是很全面和丰盛的,很多本应该学的东西没有涉及”,“我自己教过几个得奥数金牌的中国留学生,但他们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毕不了业”,“有一项统计,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以来,共有101名选手获得金牌……但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個人获得过菲尔茨奖。‘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将“国家教育及科技”,落在一个单项能力上,甚至驱使全国孩子为之心力交瘁,岂非草率?

当然,奥数祛魅,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奥数学习,而是让奥数回归兴趣爱好的属性,并对真正有天赋、兴趣的学生产生吸引力。如果说,这次奥数比赛表现平平真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地方,那就是当奥数被剔除出高考加分项之后,如何吸纳这部分学生参与进来,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之内,开辟出兴趣爱好的生长之地。从这个层面看,这不是奥数单科的问题,它与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样,需要找到容身之处。

美国奥数国家队华裔主帅的自述或许可供参考:“MATHCOUNTS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初中数学竞赛,但我参赛并不是为了升重点高中或考名牌大学,因为那时并没有入学考试的成绩要求。据我所知,我的父母当时也完全没考虑大学录取这件事情。真正吸引我的是竞赛中的竞争氛围,它完全符合了我的三个兴趣点:人、挑战、思考。”在功利主义的目标之上,为个体成长、个人所长建立起系统性的培养机制,是包括奥数在内的诸多项目,最合适的归宿。

奥数比赛的成绩,应该靠天赋与兴趣,而非题海与人海。

——摘自“光明网”

点 评

这是一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极具启发性的文章。针对中国队在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折戟”一事,作者在题目及开篇就表明自己的态度——“没什么”“不过是一次比赛”“拿赛事成绩与国家叙事捆绑,没必要”,可谓态度鲜明、观点显豁;接着直言“有人借此开启恢复全民奥数的话题,更是离题万里”,可谓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而用数学家丘成桐、美国奥数国家队华裔主帅的话证明“奥数比赛的成绩,应该靠天赋与兴趣,而非题海与人海”,则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具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题海奥数中国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队获第61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题海无边 “多变”是岸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数学探秘之旅:题海的上游什么样?等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