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三重一大”模式探索

2019-08-03罗东明

国防科技工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重一大军工精神

余 鹰 罗东明 /文

军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参与者和重要见证,承载着国家记忆,赓续了红色基因,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优秀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为新时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体系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高度重视军工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坚持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防科工局军工文化建设管理部门以遴选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与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展联合调研,在汲取各方面专家、学者建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军工历史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模式与方法,拓展载体和阵地,探索总结出“三重一大”的保护利用模式,即对重要产品、重要人物、重要精神、特大事件的深入发掘和保护性开发。

在军工体系发展的长河中,重要产品如蛟龙般徜徉其中,或龙潜九渊,或飞龙在天。

历史上,人民军工曾经多次走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机器厂设计制造的第一支马步枪——“八一式马步枪”,就充分吸取了同时期“捷克式”“三八式”“汉阳造”等优势,结合我军积累的造枪经验,制造出的步枪射击刺杀等军事技术指标基本达标,成为激励无数国人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利器。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人民军工以“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维护了国家和平,捍卫了共和国的尊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又取得了以华龙一号、载人航天、探月、航母、歼20、载人深潜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巨大成就,扬国威、振民心,极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贵州航空工业遗产则见证了云贵高原第一架歼击机的诞生,作为三线建设时期航空工业的典型代表产品,凝聚着贵飞云马厂、航发黎阳厂等三线单位集体智慧的“歼六Ⅲ型”飞机,是在云贵高原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打破了某些国外专家认为高海拔环境是生产飞机的“禁区”的成见,也回击了所谓“中国低端的工业水平,是根本制造不出战斗机”的言论。

大国重器威震寰宇,也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讲清军工品牌、讲好军工质量、讲活军工故事迫在眉睫,在军工遗产保护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关键重要产品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过程的生动再现,一方面通过回顾影响深远的大国重器的研发历程,生动再现特殊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细节,反映老一辈军工人勇攀高峰、砥砺前行的苦难辉煌;另一方面积极发掘产品研发背后,关键技术的突破、重要材料的替代、尖端设备的国产化等系列集智攻关典型案例,激励后人增强必胜信心,坚定攻关决心,保持战略耐心,军工报国,再创辉煌。

重要人物就是中流击水的弄潮儿,在军工体系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做事惊天动地,做人隐姓埋名。

在老一辈军工人无惧艰险、数十载风雨兼程的军工风云录中,一座座不屈灵魂的丰碑傲然挺立。在这个杰出的群体中,有“中国保尔”军工专家吴运铎,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还有无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名英雄,正是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的军工人的接续奋斗,人民军工由土法制造枪炮弹药发展到自主研发尖端武器装备,由单一兵器工业发展成为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等行业、领域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中核原子能“一堆一器”项目为例,作为新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的重要见证,先后有7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在这里建立功勋,67 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挥洒智慧与汗水,上万名各类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核科技领域,堪称中国核工业人才的摇篮。

对重要人物的保护利用主要是三个层次的,一是发掘人物,系统梳理个人生平事迹,拍摄回忆录或者口述历史,通过英模人物或其亲友追忆在特定历史时期关键事件中的重大抉择,坦露心路历程,彰显报国奉献的高尚情操,同时通过老证件、照片、日记、文稿及其他生产生活物品来佐证人物的无悔选择;二是探寻影响,通过对关键人物工作学习生活的研究,特别是对周围人的言传身教,多维度展现英模人物的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三是科学研究,对重要人物成长、学习、成才过程进行深入探究,揭示其成长成才的深层次缘由,再扩大研究样本宽度,总结该技术或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军工发展历史长河浩浩荡荡,重要精神是那点缀其中的皎皎明月和璀璨星斗,或行程指路,或辉映江海。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从对中国传统厚重底蕴的深刻思考、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连绵不断文明的崇高敬意的高度,提振了我们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人民军工正是在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源动力驱动下发展壮大的,近九十年的历史积淀,最宝贵的也正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作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例如四川梓潼中物院两弹城旧址项目,其中的专家宿舍群是目前国内最集中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专家院士居住、工作场所,在旧址上曾经组织实施了22 次核试验,更是核工业“两弹”精神诞生、发展、升华的重要历史见证。

在对军工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护传承军工精神。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效媒介,唤醒积淀在旧址遗迹中的初心,让一个个尘封的名字、真实的故事、质朴的语言迸发出“核能量”,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引发灵魂深处的同频共振。延续精神火种,弘扬军工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军工历史文化的时代要求,是将军工历史遗产保护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统一,升华到“四个自信”的高度,凝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军工文化体系,吸引感召后来者投身国防,军工报国。

特大事件是突兀于军工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岛屿和礁石,如同雄关铁栅,让泱泱江水或飞瀑百尺,或百转千回,千姿百态,跌宕生烟。

1931 年10 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建立起“中央军委兵工厂”,标志着人民军工正式成立,也开启了人民军工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征程。历经18 年卓绝奋斗,1949 年10 月,新中国诞生。光阴荏苒,在人民军工成立35 周年之际,1966年10 月27 号,新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甲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标志着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成功,中国具备了真正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彻底结束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1974 年8 月1 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开启了人民军队具备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新纪元……这一系列人民军工大事记,是军工人奋发图强的历史写照,更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强与自信。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数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广大军工人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我国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就见证了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的实验装置,也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主流接轨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开创了我国核聚变时代,通过设计、建设和运行,产生了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学技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保护利用军工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特大事件作为一座座里程碑理所应当被铭记和重视。一是要凸显特大事件的重要性,还原历史细节,可借助AR、VR 等科技手段,制作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互动项目,引导参观者切身感受特大事件亲历者的压力与喜悦,接受思想与灵魂的洗礼。二是对于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在不泄露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及时关注舆情,正面发声,回应误解,唱响军工主旋律。

历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也是最生动的教科书,牢记历史才能不忘初心,善于传承才能继续前行。对军工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就是要在弘扬军工精神中汲取不忘初心的信念,不忘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历史脉络中把握基本规律,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成为强军梦、中国梦的践行者。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言犹在耳。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续写传奇是每一个军工文化践行者的使命担当,军工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未来之路要坚持突出特色,把握“重要产品、重要人物、重要精神、特大事件”等关键环节,勇于创新,将军工文化推向新的繁荣。

猜你喜欢

三重一大军工精神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论如何提高企业“三重一大”制度执行力
浅议新形势下“三重一大”监督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