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军工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浅析

2019-08-03邵显涛金正霈

国防科技工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军工安徽领域

邵显涛 金正霈 /文

近年来,安徽高度重视支持军工发展,注重打造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新型龙头企业,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工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

产业发展的特点

安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军工产业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建设了一批军民两用产业化项目,军工产业已经开始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安徽省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措施不断出台。近年来,安徽为促进军工产业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力度上不断加强。政策支持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支持重点,支持优势民用单位进入军工领域。资金保障方面,安徽通过多种资金支持方式,加强对军工及民口单位的支持力度,加快军工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方面,完成安徽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目录及产品、技术的对接信息,促进军转民及民参军信息的需求对接, 资源共享。

产业体系不断壮大。近年来,安徽军工经济快速发展,每年的平均增速达到11%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核工业和电子信息六大重点军工领域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以集成电路、太赫兹、量子保密通信、低温制冷设备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蓬勃壮大,以人机语音交互系统、智能语音信息分析处理系统、智能传感器等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独占鳌头;以移动式“核电宝”、大容量聚合物锂电池、微小燃气轮机、可控核聚变等为主的战略性、前瞻性新能源产业加速形成。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安徽是国家创新型省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等在内的军地高校109 所,以及国家大科学工程5 个、国家实验室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 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4 个、省部级实验室157 个,高新技术企业3863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7 家。2018 年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1.48 万件,位居全国第七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15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3 件,居全国第9 位。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强力支撑着安徽军地科技协同创新建设。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军工产业已在政策措施、生产布局、创新发展等发展路径上取得重要成效与突破,但产业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产业发展特色不够突出。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各地市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军工及民口企业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其规模效益与竞争力也有待提高。省内虽拥有智能语音、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但缺乏带动产业发展、产值规模较大的企业,产业规模效益潜能激发不足。在竞争力方面,安徽省的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领域有较大发展优势,具备研发、生产的实力,但参与军品配套的较多是零装配套或低端配套,缺乏为军方装备整装整机配套的有效竞争力,尤其是高端制造产业,缺乏与军工集团内部企业的强势竞争。

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畅通。在军转民方面,安徽省军工企业军转民技术存在市场渠道不畅等障碍,研发上如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炮兵防空兵学院等军事院所由于体制限制,较少和地方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合作。军用产品质量高成本高且涉及保密要求,将军用技术或产品转化为民用,需要加强市场需求的论证分析与二次开发,解决市场需求接受的技术标准、成本及保密性要求等问题,转化困难较多;在民参军方面,现有军民信息渠道不畅通,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军方需求信息,军工单位对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信任,使得军民之间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转让、项目融资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影响军民融合进程。

产业发展融资存在困难。随着国家对于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视,企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增多,如军工企业子公司的IPO、军工资产证券化等。但由于大多数企业自身规模小,间接融资缺乏传统银行信任,直接融资缺乏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支持,导致省内产业基金无法及时给予资金支持,因此,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是制约安徽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问题。

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分析

针对安徽军工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优中做强、强中做精”,坚持与国家战略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原则,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强优势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应用,将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构建产业创新体系,规划符合中央要求、适应安徽发展的重点方向。

航空产业领域。依托通用飞机及无人机制造、机载显示、通用航空综合航电系统、航空材料、飞机及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技术,加速航空产业聚集,提升航空产业内产品整装配套能力,支持发展通航服务、交通与物流、文化旅游、通航作业和通航制造等通航产业链,打造芜湖航空产业基地。

航天产业领域。发挥探测技术、激光测距、卫星应用、民用雷达技术等太空领域前沿技术,推动安徽航天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加强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北斗卫星导航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建设的进程,拓展卫星研发、制造等上游产业,促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遥感卫星应用技术与相关产业应用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卫星数据服务应用、卫星应用终端设备等下游产业发展,谋划建设合肥卫星应用产业园。

船舶产业领域。重点以船用中低速发动机、海洋工程装备、军用辅助船、远洋多用途船等现有产业基础,加速产业升级,加快全回转无轴推进器等动力装备研究,推动企业发展LNG 船、电动船、智能船舶等高附加值船型。依托国家“双智行动计划”和省推进智能化实施方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船舶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领域。发挥合肥基础科研能力优势,推进量子计算、隐秘传输的研发及应用,加快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及量子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发远距离、高速率量子通信实用化核心技术。依托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技术优势,引进IC 研发、设计公司,增强安徽IC 设计、制造能力,打造IC 高端产业链。依托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面板、太赫兹、网信安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先进技术及成果,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做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人工智能领域。发挥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优势及成果,重点研究智能语音及人机交互、新型传感器、智能抓取、破拆、洗消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推动人工智能向商业化、专用化双向发展,提高在高端制造产业、物联网等产业的广泛应用。

新能源领域。依托核聚变技术,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研究,力争尽早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开发应用。利用铅基反应堆、动力电池技术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研发技术,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

微测量技术领域。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加强粒子、量子等微观领域研究,利用先进纳米测量技术、纳米仿生材料制备与生物矿化、纳米材料高科技应用等研究成果,推广纳米材料在军用特种服装、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军工安徽领域
《安徽记事》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