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上的杂技

2019-08-02付华林

华夏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角抵百戏杂技表演

付华林

杂技在史籍中称为“戏”,从秦“角抵戏”汉“百戏”唐“杂戏”到元“把戏”。《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自此每年举行增添内容的杂技表演大会,持续了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年才罢止。汉代杂技内容丰富,各地出图汉画像石上,就有翻筋斗、寻橦、马戏、弄剑等十多种内容。从汉代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交流而带来的杂技已经非常盛行,颜师古注《汉书》中称幻术为“眩”:“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種树、屠人、剥马之术皆是也,本从西域来。”汉代最常见杂技节目案上倒立,主要来自安息,名为“安息五案”。《史记》记载大秦魔术师能口中出火,自绑自解,跳十二丸,精巧美妙。魏晋时期,杂技演变成社会风尚,如临淄侯曹植就善于杂技中的弄丸,《晋书·乐志》记载杂技演员已有女性担任。

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为满足佛传故事的情景需要、或为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场景、或为表现以杂技娱乐供养佛。莫高窟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百戏载竿等图像。其中既有华夏本土的传统因素,又有域外引进的新样态,两者因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与融合,并最终作为大众喜欢的民间综合艺术,一直保留至今。

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的壁画上描绘的是《楞伽经变·橦伎》。

猜你喜欢

角抵百戏杂技表演
角抵在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开展状况解析
杂技表演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传统伦理与古代角抵治理研究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安全行驶千万不能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