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中泰贸易发展的影响

2019-08-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贸易总额中泰两国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引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对东盟国家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量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随着政策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速发展,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6%。其中,泰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参与者,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就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机制下对中国和泰国贸易的投资关系、贸易的发展结构、存在问题以及产生的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发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机制下,中国和泰国在旅游业、农业、银行业等经济领域都有迅速的发展,并且也发现存在的发展壁垒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对于通过研究中国与泰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来进行对政府实施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领域,还鲜有学者涉足。同时,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泰贸易时一般采用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很少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下,中泰两国的经济增长对中泰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鉴于此,将运用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较为准确地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中泰贸易发展的影响,并对促进中泰贸易发展提出建议。因此,文章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利用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真实反映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泰两国的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实证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中泰贸易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促进中泰贸易发展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与泰国贸易发展的研究。王忠文(1993)通过对中泰间的贸易投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发现中泰两国间的投资呈相互投资的特点和存在盲目性投资、管理混乱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黄雪贞(2012)利用最新的中泰进出口贸易数据,考察中泰之间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得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多于贸易竞争性,并得出这种互补结构有利于实现两国贸易的双赢的结论[2]。陈庶平(等人,2010)通过利用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中泰贸易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创造的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有助于修正贸易扭曲、建设区域经济合作与国内产业优化[3]。杨重玉(2018)、王斌(2015)两人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均发现中国的农产品在双边贸易效应上存在问题。其中,杨重玉(2018)在扩展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1992-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效应,没有产生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4];而王斌(2015)通过关注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即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Revealed technical valueadded(RTV)指数(即显性技术附加值指数)发现中国农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整体上没有比较优势,存在改进空间[5]。卢光盛(2019)评估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关系,认为中美贸易战给东盟国家带来了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冲击了中国-东盟十国间的产业链、恶化了中国与东盟十国关系发展的地区环境,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6]。

国外关于中泰贸易发展的研究。学者Kanta Marwaha 和Akbar Tavakoli(2004)通过构建扩展的新古典生产函数,采用 OLS 法对东盟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从1970-1998 年间的进口商品量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探讨,发现进口商品量对泰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非常大[7]。YanhuaLiu,、BeoyKuiNg(2010)认为,东盟区域内的贸易关系将会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而发生改变,东盟国家可能会积极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并向中国靠拢[8]。概括地来说,就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影响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商品量,从而引起了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贸易关系的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多数是研究中泰两国贸易结构、投资关系、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建议,抑或是各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项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因和外因,并评析了目前的局势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经济增长对中泰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在借鉴这些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经济增长对中泰贸易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促进中泰贸易发展的建议。

三、数据及变量选择、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文章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1-2016年间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GDP、泰国GDP,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向泰国进口额、中国向泰国的出口额、中国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信息。利用以上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2001-2016年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中泰两国贸易的发展有无显著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2001-2016年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符号表示为qtradet,具体表示为“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向泰国的进口额+中国向泰国的出口额”。

2.解释变量:2001-2016年中泰两国GDP总量,符号表示为yt,具体表示为“中泰两国GDP总量=中国的GDP+泰国的GDP”。

(三)模型建立

为了检验这一政策对中泰两国贸易究竟有何种影响,可将回归分析方程设为:

qtradet=β0+β1*yt+μt,2001

(1)

其中,qtradet是结果变量,表示为2001-2016年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yt是解释变量,表示中泰两国GDP总量;β0为方程常数项,β1为解释变量的系数,时间t为工具变量,μt为干扰因素,如市场规模、双边地理环境、货币汇率等干扰因素。

四、实证分析

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量占到世界贸易的13%。其中,从图1可以看出中泰两国GDP总量总体有明显上升趋势的特点。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发现中泰两国GDP总量从2001年的13393.96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11909.93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36%,其中2009年中泰两国GDP总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中发现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705.04亿美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7572.74亿美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76%,即使美国次贷危机对贸易总额的增长趋势也没有收到影响。

表1数据显示,在2001-2016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泰两国GDP总量和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平均值分别达到5.87×108万美元、4.32×106万美元。中泰两国GDP总量的最大值为1.16×109万美元,最小值为1.46×108万美元,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最大值为7.57×106万美元,最小值为7.05×105万美元。中泰两国GDP总量的平均增长为3.66875×107万美元/年,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平均增长为2.7×105万美元/年。

图1 2001-2016年中泰两国GDP总量

图2 2001-2016年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变量观测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y165.87(1083.78(1081.46(1081.16(109qtrade16432000025700007050007570000

五、实证结果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试验过程中,由于可用来反映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政策对中泰两国贸易影响的指标较多,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也反映了经济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因此,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来反映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对中泰两国贸易总额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方程式(1)分2001-2016年,2001-2010年、2010-2016三个时段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泰国贸易总额与中泰两国GDP总量回归结果

*** p<0.01,** p<0.05,* p<0.1

表2显示,在2001-2016年间,中泰两国GDP总量对中泰两国贸易总额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下高度显著,当中泰两国GDP总量每增加1万美元,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0.007万美元,即中泰两国GDP总量的边际贸易总额为0.007万美元,且拟合优度高达96.3%。

在2001-2010年间,中泰两国GDP总量对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下同样高度显著,当中泰两国GDP总量每增加1万美元,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0.009万美元,即中泰两国GDP总量的边际贸易总额为0.009万美元,且拟合优度高达92.3%。

在2010-2016年间,中泰两国GDP总量对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下也高度显著,当中泰两国GDP总量每增加1万美元,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加0.004万美元,即中泰两国GDP总量的边际贸易总额为0.004万美元,且拟合优度高达91.3%。

由此可见,在2001-2016年期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前、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泰两国GDP总量对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下都高度显著,且拟合优度都相当高。但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泰两国GDP总量的边际贸易总额从0.009万美元下降到了0.004万美元。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文章基于2001-2016年中泰两国GDP总量、中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参数拟合估计,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中泰两国贸易发展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一是中泰两国GDP总量和中泰进出口贸易总额都有明显的提高;二是无论是2001—2016年、2001-2010年还是2010-2016年期间,中泰两国GDP总量对中泰两国的贸易总额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有显著影响,但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泰两国GDP总量的边际贸易总额有所下降。

(二)建议

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政策诞生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自2016年以来,已经基本成熟,走向了巩固和完善的阶段。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虽然中泰两国GDP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中泰两国GDP总量的边际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固然会对中国向泰国进出口贸易起到影响,但是中国向泰国进出口贸易同样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汇率变动,贸易便利化程度,政治格局变化等原因。因此为了更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也为了政策能为经济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以促进经济贸易稳定发展。贸易便利化是对国际贸易制度以及手续的简化与协调,它对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东盟自贸区里,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的规章制度、改善贸易市场的环境,抑或是加大对运输交易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减轻外在条件对贸易造成的负向影响。内因方面,如今的海关环境对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的方式来精简海关通关程序,尽量的缩短通关时间,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为泰国等东盟伙伴创造良好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稳定发展。

第二,加强创新型经济领域的投资和合作,改善贸易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和泰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两国的产业结构类似,产品的档次相似度也较高,因此双方贸易来往多集中在中低端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产品。这些产业出口的产品相似度较高,替代性强,因此两国在双边贸易中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因此,在竞争本来就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不改善贸易结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不利于两国形成长久稳定的贸易关系,也不利于自贸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基于此,可以加强创新型经济领域的投资以及合作,引导企业扩大贸易互补性商品种类,规模及范围,改善贸易结构。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创新,扩大出口商品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周边地区的秩序,为贸易来往塑造稳定的环境。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无疑会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边经济合作,因此在外部方面,中国要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来面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推进双边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坚持发展巩固完善中国-东盟自贸区。另一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统一的通关制度和检验标准,建立和维护好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垄断和倾销等不良的投资行为,确保相互之间贸易往来的公平性。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长期友好合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贸易总额中泰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中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现状与途径研究
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肖凤桐会长在中泰工程咨询企业合作交流会议上的致辞
论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以中泰铁路的波折为例
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