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好基层宣讲“一根针”

2019-07-30梁骏

决策 2019年6期
关键词:听众群众基层

梁骏

好的宣讲是一场“贴地飞行”,既要连“天线”,也要接“地气”。把握群众视角、传递百姓话语、表达民生情怀,基层宣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更是打通政策理论的“最后一公里”。

宣讲,从中华传统文化的造字构词来说:“宣”首先有一个“宀 ”,意味着在大的框架下,围绕中心和主题,宝盖头下面的上下两个“一”表达了对上对下都需要有关联、有承接,既要连“天线”,也要接“地气”,中间的“曰”就是陈述的意思;“讲”左边是“讠”,就是说话,右边是“井”,井之深、言之切意味着说的内容需要深度;“宣讲”,就是诵读讲解,对众宣传讲述,让听众有所悟、有所思。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上曾经指出:组织开展集中宣讲活动,进农村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并要求“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近群众,凝聚党心民心、扩大社会共识”。由此可见,宣讲承担着党在基层的“喉舌”作用,需要基层宣讲员讲好百姓身边故事,凝聚百姓心声。

如果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那么优秀且贴近实际的基层宣讲就是这根针,将上级的政策通过这根针源源不断地注入农村的大地,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而如何将这根针扎得好、扎得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则考验着每一个宣讲员的水平。

提供“口味菜”,因地制宜

提高党员政策理论水平

在宣讲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摸清基层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把握脉搏,适应需求。基层工作往往侧重实际,比较辛劳,容易引发基层干部的疲惫感,甚至部分岗位出现懒政怠政的“破窗”效应。这就需要基层宣讲可以面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实际,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宣讲。特别是在执行一项活动之前,优秀的政策解读和先进典型的宣讲,可以拨开基层干部眼前的“迷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次走进新农村的宣讲中,宣讲员针对当地新建小区居民不愿意缴纳物业费的情况,对社区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解读政策文件,并将其他先行地区的方式方法进行展示和传授。因为和近期工作息息相关,社区干部听得很认真,后期开展工作的成效也颇佳。试想,如果不是针对当地实际,而是将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文件“一股脑”的倾倒,或者是对还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村居进行“填鸭式”的宣讲,这种没有遵循当地实际情况的宣讲必然不会取得良好反响。

除了对基层工作业务的政策解读,针对党员干部还可以辅以对基层关怀等方面的宣讲,像是对今年国家首个“基层减负年”的宣讲。用宣讲给基层干部打上一针“强心剂”,进而营造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干事拼搏的氛围。

积极“蹭热度”,紧跟潮流

深化宣讲主题切入点

基层宣讲曾经被冠以单一古板、晦涩难懂等陈旧印象。一场宣讲下来,听众也会“用手投票”,是认真记笔记还是玩手机,取决于内容是否可以打动人并形成共鸣。

“蹭热度”是很多自媒体在“博眼球”宣传中的惯用手法,根源在于其盈利的模式是点击量。调查表明,青年人特别是80、90后正是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点击量来源。如何利用宣讲打响一场和“抖音”等自媒体的“抢人战”,关键在于抓住听众的“耳朵”,更要抓住听众的“心”。使用得当的“蹭热度”便可以极大地在内容上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在一次文明创建的宣讲中,笔者见到过一次风格独特的“蹭热度”。那天正好是西方的圣诞节,然而这名宣讲员是这样“蹭热度”的:“听说大家都想要一顶红帽子(指圣诞帽),我这里有一顶红帽子(图片展示志愿者帽和志愿服务场面)……”

从当前热点话题入手,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主题,润物无声中传递思想,积极消除台上台下的物理距离,打通情感共鸣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利用时尚元素和最新时事,既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又不失新鲜活泼,从而为一场优秀的宣讲开好头、入好题。

带出“领头羊”,凸显影响

激发群众向贤向德效应

在基层治理中,“羊群”效应时有发生,部分群众是否遵守社会秩序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干净的城市广场大家都会注意自律,但是回到农村,随手乱扔垃圾等破坏秩序的行为则丝毫不会觉得难为情。尤其面对分配问题存在的“群闹”思想,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等等,根源都在于“羊群”效应。

克服“羊群”效应,改掉不良的习惯就需要“领头羊”。通过宣讲可以加强和发挥好乡风对“羊群”的影响力。例如在一次“三大革命”为主题的宣讲中,宣讲员通过门前三包的卫生整治前后对比图,以及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向听众说明了“环保靠大家”的真义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建设,打破了大家对“环保卫生只是政府的工作”认识误区。

用宣讲破解基层落后习俗的“羊群”效应,尤其是针对分配、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生态等新矛盾新问题,不回避、不遮掩,把直面问题、对症下药的办法举措告诉给群众,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展示给群众,把干事创业、开拓未来的信心决心传递给群众,凝聚起精神力量,从而通过宣讲使百姓建立并增强对政策的接纳感,对生活的幸福感,对政府的信任感。

合奏“交响乐”,群策群力

丰富宣讲模式和载体

新时代下信息速度不断更迭,理论宣讲的主体、内容、方式、载体也需要不断深化,具体来说就是打破单一的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为主体的传统宣讲队伍,组成一支能用群众语言生动活泼地讲理论、说形势、议是非的百姓义务宣讲员队伍,以“小角色”建“大队伍”,变“独奏曲”为“交响乐”。讓群众在教育过程中“到前台”“唱主角”“担重任”。海选“泥腿子宣讲师”、招募“宣讲志愿者”、评比“身边土秀才”,让群众从亲身体验中作出判断,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同时采取覆盖广泛、机动灵活的“微宣讲”、“轻讲座”等方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真正实现理论贴近群众、群众掌握理论。在一次关于群众文化生活的宣讲中,面对社区群众因为跳广场舞而带来的社区矛盾,主办方邀请了一位担任过广场舞指导老师,并长期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志愿者来为社区群众宣讲。既讲述了广场舞娱乐健身等优点,也针对广场舞避免扰民、场地使用等问题作了解答,发挥出“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效果,解决思想问题更解决实际问题。

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说清“大政策”,用“百姓语言”讲透“宣讲提纲”,不断丰富宣讲队伍和宣讲形式,还可以运用快板、歌谣、小品、广场舞、微电影等形式开展文艺宣讲,“变着戏法”把大道理讲出去,让群众在快乐体验中激发内生动力,把大道理讲透,把小道理讲准,把方针政策讲清。

紧跟时代步伐,抓住理论核心。好的宣讲是一场“贴地飞行”,宣讲的好坏决定了党的政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由近及远的传播,让更多的群众看到并接受这些思想。当前,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学者讲理论、身边名嘴讲故事、乡贤模范讲事迹的立体化宣讲模式和内容丰富化、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载体特色化的宣讲格局也对基层宣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把握群众视角、传递百姓话语、表达民生情怀,基层宣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是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一环,更是打通政策理论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肥西县严店乡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听众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