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19-07-30潘曦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潘曦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理论化、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实践案例,讨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06-02

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强、专业口径宽、职业指向不明确,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面临挑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雷同;课程设置理论化,体系系统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操作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首先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明确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围绕该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三方面达到培养要求。同时应注意,应用经济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应当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具體的培养流程中,使“培养人”与“用人”不脱节。本文主要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经济学专业在市级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具体做法为例,分析讨论如何构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一问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明确应用经济人才培养目标

就经济学专业而言,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提供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因此应用经济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利用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方法与技能,从事实践性经济工作,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全部都必须以实际经济问题或实践能力为导向。但是,经济学专业口径宽泛、应用导向不明确,这个“实际经济问题”、“实践能力导向”应该如何去限定?部分高校采取的方式是设定具体的专业方向,比如金融投资、国际贸易方向。但是这样的改革存在弊端,一方面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具备与金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同等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脱离了经济学专业本身的学科内涵与要求。因此本校的做法是,综合多方面调研反馈,界定经济学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确“经济分析”能力培养的目标,并将“经济分析”能力进一步分解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市场分析、行业分析、投资分析、宏观经济活动分析”五大能力。五大分析能力贯穿了微、中、宏观的经济活动,职业导向上主要落足于市场研究与营销领域、金融投资决策领域。

二、构建能力架构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本专业以“经济分析”能力为导向,围绕五大分析能力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每项分析能力都对应一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设有专业核心课程(见表1),同时,以课程模块为单位设立课程组,并落实课程组责任人制度。所有课程的分析能力都建立在最基本的经济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基础上。基本的经济思维主要以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课程为支撑,数据分析能力则以统计学、计量经济学、Excel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统计应用软件SPSS、数据挖掘等课程为支撑。课程体系设置整体上职业导向明确,系统性较强。

2.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项目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训,课外专业实践,校外实习三个层面的内容。课程实验、实训在课堂上开展,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训练。传统的课程实验、实训附属于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当前,本校经济学专业尝试转变部分专业课程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推进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与实验设计。课外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调查项目、创业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实践;二是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比赛,包括本校行业分析技能大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证券投资分析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推动,以学生专业协会作为载体具体执行。除此之外,学生专业协会还是教师与学生、新生与老生沟通的桥梁,负责组织新老生专业讨论沙龙、毕业生返校会谈、考证与考研互动信息平台等活动,承担凝聚专业精神、协助文化建设、传递价值观的功能。校外实习主要指大一到大三期间的专业认知实习,以及大四上学期的毕业实习两项活动,由校内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共同设计实习项目,细化实习管理制度,实现实习过程的良好对接。由于明确了“经济分析”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项目都紧密围绕该目标展开,在课程组责任人、学生专业协会、实习管理等制度保障下,经济学专业建设从课程到实验、实训、实践具有较强的一体性。

三、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本校经济学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先后成立了“人口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院”,陆续承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企业市场研究等领域展开了大量合作。通过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学生参与到项目运作中,使学生接触第一线的经济分析实践。同时,随着承接项目增多,本专业师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能力提升,对企业吸引力增强,对接的企业数量及种类逐步扩展,校企双方合作动力提升,企业不再停留在“提供学生实践应用平台”的角色上,双方未来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流程管理方面的合作将增强。不过也要注意,在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时,要做到“合适、合格”,一方面,紧密围绕应用经济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另一方面,合作企业所属行业应当具有“先进性”、“前瞻性”,把关企业层次,筛选企业合格。

参考文献:

[1]吴重涵.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知识劳动的性质与内涵建设[J].社会科学战线,2015,(10):232-238.

[2]王丙毅.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36-40.

[3]张烨.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比较研究,2018,(2):171-176.

[4]田涛.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构建[J].特区经济,2016,(1):68-70.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