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

2019-07-30许二平姬旺华张会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医学生

许二平 姬旺华 张会萍

摘要:目的:调查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策略 方法:随机选取大学生480人,其中医学生343人,采用生活目的测验进行施测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偏低,其中28.1%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缺乏,46.2%的医学生称生命意义感不明确。(2)不同人际关系、生理状况、学习动机、社团活动参与情况等的医学生,总体生命意义感水平及其生活目标、生活价值、生活自主和生活态度四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显著。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偏低,可以通过立体化生命教育、系统化课程打造、培养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来提升。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68-03

生命意义感由Franklin于1963年提出,强调生命意义就是个体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和目标的认识与追求。生命意义感可以提供对外在事件的控制感,是人们在生活条件变化时得到稳定感的主要途径,奠定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生命意义感降低,会导致消极情绪增多,心境受到影响而产生抑郁,进而出现自杀想法甚或自伤、自杀行为。生命意义感越高,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拥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不仅可以减少个体重大创伤后的应激症状,感知到生活中更多积极的内容,有利于修复心理创伤,还可以增强现实自我评价,增加工作投入的同时,能够享受快乐。此外,生命意义感还可以提升个体未来取向的应对水平。

医学生是未来医生的生力军,一方面,自身要具备过硬的知识素质,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在医患沟通中,还肩负通过临床教育、身体力行、人格特质来增强病人生命意义感的使命。再者,躯体疾病和心理状况紧密相連,生命意义感对身心健康均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提升生命意义感的策略,以期提供教育实践参考,提升医学生的工作使命感,促进医学生健康发展。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在某医学院校随机一对一发放问卷480份,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6.5%,其中医学生343人,非医学生120人;医学生中,女生69人,男生274人。

1.人口学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地址、经济、学校活动参与情况等。

2.生活目的测验(Purpose in Life Test,PIL):该量表是使用最广泛的生命意义感量表,基于Franklin的理论编制而成,后由台湾学者宋秋蓉修订。其结果可以评估个体追求生命意义和目的的程度,涵盖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活价值、生活自主4个维度。采用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级计分,得分阈值为20—140,其中第2、5、7、11、14、17、18、19题为反向计分。判断标准为:小于92分者,生活意义十分缺乏;92—112分者,生活目的和目标不确定;112—140分者,生活目标明确,意义感水平很高。本研究中,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0。

3.统计分析: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

由表1可知,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均分101.24,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生命意义感明确的临界水平。与非医学学生相比较,生命意义感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从分数段来讲,总分≤92的医学生占28.1%,生命意义感缺乏;92<总分≤112的医学生占46.2%,表示生命意义感不明确;生命意义感明确的医学生,即总分>112的仅占25.7%。

(二)不同情况下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差异分析

分别以医学生基本情况为分类变量,对比不同情况下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水平的差异,差异显著情况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知,不同人际关系、生理、主观就业前景、学习动机、参加社团活动状况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活目标、生命价值、生活自主、生活态度四个维度差异均显著(p均<0.05),对主观就业前景和参加社团情况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主观就业前景好、一般、差三种情况两两差异均显著(p<0.05),主观就业前景越好,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经常、一般、较少参加社团活动的医学生,其生命意义感两两差异也显著(p<0.05),而且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同时,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排行、专业(医学与非医学)等的生命意义感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三、讨论与分析

(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处于偏低的水平,与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结果显示,74.3%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欠缺或者不明确,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学生从高中转入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模式有了很大变化,导致学生出现迷茫、空虚、郁闷、目标缺失等状态;另一方面,医学生学制较长(本科通常是五年),课业繁重,学业压力增加,课外活动和学习常出现时间冲突,部分学生压力大而出现学习倦怠,社会化延长和尽快就业自立常出现矛盾等,都可能使得医学生对生命意义产生质疑,从而使得生命意义感水平减低。这都需要我们足够重视并亟须干预,提升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二)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具有较好人际关系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更明确,正如Baumeister和Vohs所强调的:生命意义的本质是联系,客体关系理论也强调情感和关系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个体在良好的人际关系里,通过社会比较,强化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对生命意义感有重要的影响。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生理状况。身心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健康影响个体的死亡态度。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和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所以,不同生理健康的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可能出现差异。而且,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身体健康和生命意义呈现正相关,即健康自评越好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越明确[11]。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医学生
高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对策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PBL联合C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医学生骨科带教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