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思考

2019-07-30边文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边文婷

摘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可或缺。因此,法治观教育是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52-02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让每个公民的尊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是国家治理转型的价值追求。大学生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大学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课程,形成课程主线。“基础课”的一个目标就是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课程内容蕴含着大量的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点,主要体现在“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等章节中。“基础课”另一个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把大学生培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的历史进程,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教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蕴含着许多法治观的教育点,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章节中,阐释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章节中,法治的作用融入其中。“概论”课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法治精神入手,用法治信仰的视角,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高度,让大学生感受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法治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对法治观的教育发挥着关键的理论指导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及时认清国内外形势,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时事政治热点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的特点。该课程法治观的教育是以党和国家下发的政策文件为载体,找寻蕴含在文件之中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教育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如在“感动中国法治人物”专题中,让学生感受“法治的力量”,培养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

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规则观教育。法治是规则之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准绳,它指引着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预估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确保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规则观要求每个公民要知法、懂法、学法、自觉守法,让守法观念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使法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

第二,权利和责任(义务)观教育。每个公民都要具备做国家主人的意识,它体现在公民权利和责任观之中。当前,高校学生的权利观得到明显增强,表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学生的政治权利意识及其行使情况不够乐观。如:2011年曾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举牌哥”、“拇指妹”、“口罩男”的举动成为网上关注的焦点,为人们津津乐道,这说明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尚缺乏关注。因此,应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地权利观教育。另外,现实中高校学生的责任观意识令人担忧,在择业方面表现明显。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往往青睐大城市和赚钱多、劳动强度低的单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因此,应对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增强高校学生对民族、社会、家庭、个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第三,平等和公正观教育。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表现在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公正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常规情况下,判定公平正义的标准便是法律。大学应该成为平等和公正的培养基地。曾经,“我爸是李刚”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说明了特权意识在一些学生中仍然存在。而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当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监督和制约之下。由于平等强调全体公民在法律上人人平等,要解决平等问题,必须依赖于强化社会公正。因此,教育平等和公正观便成为法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家观教育。国家观体现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大致可以分为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就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上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理解我国国家安全政策和国家安全现状,教育大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理性爱国观念,激发大學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进而齐心协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意义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公民,加强法治观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做合格公民历来都是大学重要的培养目标。“加强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4]将大学生法治教育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宗旨是要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和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治观的合格公民。高校学生是我国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法治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做高素质公民。

第二,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5]。法治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治追求。在高校开展法治观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的属性和功能。

第三,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观在推进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法的实施和实现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法治社会,每个公民的权利会得到更严密更充分地保护,获得更完备便利的公共服务,在国家治理中有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包括参与立法、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参与司法等活动。而这些权利的取得都依赖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公民的法治观的觉醒和成熟。公民的法治观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推进法治进程的快慢,提高公民的法治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没有较高的公民法治观,依法治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公民的法治观还较为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全面法治建设,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新华网,2017-10.

[2]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N].人民日报,2008-05-06(1).

[3]中華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05-0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01-19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