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是深圳

2019-07-27宋鑫陶

商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华为

宋鑫陶

深圳的身上,有太多标签

它曾经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如今是享誉世界的“创新之城”它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如今变成一片“文化绿洲”它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如今已跻身一线城市行列,

这座年轻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活力尽显。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先行先试的政策条件,自由开放的創新环境,敢闯敢干的改革勇气,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不断放手的服务政府这一切缔造了后来的深圳速度和前海速度。

有人说,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软实力,她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过来,但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这些资源才是深圳成功的关键。

回看过去,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走上了跨越发展之路,放眼未来,这座城市正以不断创新的执着,书写着一幅新的画卷。

中国城市版图上,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如果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算起,这座城市只有39岁。如果从1979年3月撤宝安县设立深圳市算起,深圳也不过才40岁。

近年来,这颗冉冉升起的城市新星,不断发出耀眼的光芒,引人瞩目。不论是公之于众的经济总量、增速,看得见的城市环境和年轻活力,还是蕴藏于内的创新基因和开放理念,深圳都有其“骄傲”的资本,并不断展现着它的实力和魅力。 深圳,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看见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看见转型变革的时代印记,亦看见中国经济的活力未来。

闯出来的深圳

中国绝大多数沿海城市都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深圳也不例外。在客家方言里,“圳”的意思是田间水沟。因村庄周围密布水泽,田间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

因为与香港一河之隔,深圳成为香港产业转移最好的承接地。上世纪80年代,面临由加工制造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型的香港,开始不断在成本低廉的深圳设厂,深圳也成为香港向中国大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一年多后,蛇口工业区便竖立起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沭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人感到了“时不我待”的发展紧迫感。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这是英国《经济学人》对深圳的赞誉。

数字证明了这一点。1979年,深圳的经济总量不足2亿元,只是香港的近千分之二。2017年,深圳经济总量达到22438 39亿元,超过香港。在这之前的2016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广州。曾经的一线城市“北上广”,变成了“北上广深”,如今又变成了“北上深广”。

历经风云激荡的40年,经济总量增长超过1万倍的深圳,完成了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蜕变。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得益于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也得益于深圳人的一股闯劲。

“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今天的深圳。”曾陪同邓小平南巡的深圳原市委书记李灏说。

1979年,“蛇口是一片海滩和荒山,路面坑坑洼洼,连厕所和洗脸水也没有。”当时流传的民谣里唱道:“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窗口”,蛇口用不断突破旧有陈腐观念与体制的一系列举措,引领了改革的发端。以至于5年后的1984年,第一次视察深圳的邓小平,便题下了: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1979年到1984年,蛇口在分配制度、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等领域,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蛇口之后,前海又开肩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不论是当时的蛇口,还是今天的前海,发展都离不开一个“闯”字。经济特区是一片试验田,要敢闯敢试才能验证这一决策的正确与否。

有人说,特区的“特”就体现在一个“闯”字上。所以,深圳在国内“闯”出了一系列成绩:创办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成立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挂牌内地第一家企业白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率先取消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制度、诞生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率先肩动商事制度改革……

深圳速度

2018年度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深圳7家企业跻身其中,分别是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招商银行、中国恒大、腾讯、万科。这7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民营企业。除中国恒大外,其余6家均为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难怪,业界会有如此共识:“国企看北京,外企看上海,民企看深圳。”

民营经济,被认为是营商环境最好的“试金石”。在有着“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之称的深圳,营商环境被认为是最好的,民营经济的活力也可以从企业数量上一窥端倪。目前,深圳有11家营收过千亿元的企业,约320万商事主体。仅在2018年,新设立的企业就有29万户。95%以上的高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企业。

开放与创新并存。没有开放的思维,创新就难以萌芽。深圳之所以能成为“创新之都”,还在于开放的理念和自由的土壤。“今天来到深圳要做创新,不一定需要特殊的背景,不一定是要哪一所学校毕业的,也不一定要博士或是硕士,哪怕你是从农村来的,只要有想法,技术生产就为你开放。”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主任李大维认为,深圳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创新环境,是因为这里的环境是开放的。

政府的理念也是开放的。“深圳的政府做得最好的一点,就在于他们之于企业就像空气一样,企业日常经营的时候一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但是一旦企业需要的时候,政府就能变成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认为,政府的放手为城市营造了好的市场化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深圳在出现了华为、招商银行、腾讯、万科等一批知名世界级企业后,如今又涌现出了华大基因、大疆、柔宇等一批“新贵”。它们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承载着这座城市发展的未来。

这也是深圳产业发展之路上不断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山寨产品,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深圳不断从“微笑曲线”的两端向中间靠拢,撕掉“世界工厂”的标签,换上了“创新之都”的外衣。 现在,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是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申,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在过去近40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界瞩目,深圳尤是。这个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速高达约23%,被称之为“深圳速度”。但速度的背后,是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创新,是政府的服务创新,是企业的自主创新。

在深圳,“6个90%”被不断提及: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 13%,接近全球排名前两位的以色列和韩国的水平。PCT国际专利2 04万件、占全国的43 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创新,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深圳能够培育出华为?回答是:华为不是培育出来的,是自己长出的。因为营造好生长的气候,森林里总会长出几棵大树。

深圳的未来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更是一座年轻人的城市。

《2018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显示,深圳市连续三年成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目前,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32岁,14 35岁的城市人口占比超过一半。而在同样受年轻人欢迎的城市——上海,人口平均年龄为39岁。年轻人蜂拥而至,是因为这里有更加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有极具包容性的城市精神,更有着梦想实现的可能。

这座没有名牌大学的城市,却被人称为“中国硅谷”,其原因就在于它对人才的吸引。每年的11月1日,是“深圳人才日”。深圳喊出的口号是: “来了,就是深圳人”。2018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8 5万名。在高峰期,这座城市的净流入人口占比,一度超过70%。为了引进人才,深圳不断放宽限制条件,方便人才落户。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深圳的魂,创新是其发展的推动力,那么人才则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资本和未来。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庆防说,“深圳因为拥有青年,所以拥有未来。”

201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 - 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统计显示我国有5个城市进入20 1 8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20强,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排名最高,居第5位。排名第一位的是纽约,这同样是一个知名的青年之城。

年轻人给深圳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年轻的深圳也不断缔造着新的奇迹。

位于深圳南头半岛的前海.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被赋予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深港合作区、“一带一路”支点等众多战略使命。据悉,前海每3天就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每天有50家企业在这里诞生,在“深圳速度”之后,又创造了新的“前海速度”。

在過去5年里,这片15平方公里的区域,每平方公里可以产出超过130亿元,并在制度创新、产业聚集、城市新中心建设等方面探索出自己的“前海模式”,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新阵地。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这是华为对深圳的一份承诺,更是深圳对未来发展的一份期许。

来到深圳的年轻人也许都怀有一个共同的期许:深圳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深圳改革开放华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