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2019-07-26王莹莹

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王莹莹

摘 要:民族声乐是通过一定节奏与曲调编排将歌曲声音在民族群体的社会活动中流传的音乐固定形式。民族声乐起源于劳动活动,具有沟通、情感表达、彰显民族力量的时代功能。现代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具有与西方流行音乐同质化、通俗化、市场化的特点。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因此,可借鉴民族声乐特色,发挥其对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与启示。据此,文章通过梳理文献及相关热词的形式挖掘了我国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理论影响与启示,同时探索了我国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应用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民族声乐 现代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文化

一、 民族声乐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功能

1.民族声乐的历史渊源

民族声乐是通过一定节奏与曲调编排将歌曲声音在民族群体的社会活动中流传的音乐固定形式。民族声乐起源于劳动,究其原因,在民族声乐兴起的远古时代,民族群体的社会互动与交往离不开劳动。在多数底层人民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年代,劳动是多数民族个体赖以生存的基本工具。而不同民族的不同劳动活动特点早就了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首先,民族劳动因地理环境差异有所不同,如沿海地区以渔业为主,使得沿海民族的民歌声乐内容多于海有关;内陆地区以耕种为主,使得内陆地区的民歌声乐有较为浓厚的黄土地情结;而草原地区则以游牧为主,使得其民歌声乐粗犷豪迈,出现“草原广袤”、“马儿驰骋”等意象较多。其次,民族劳动还因政治形态差异有所不同,奴隶社会中由于劳动者受到在斗争力量和武器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奴隶主的欺压时敢怒不敢言,故民族声乐的表达更为委婉悲凉;而封建社会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劳动者寄托于以艰苦劳动换取前世罪孽的救赎与来世的解脱,故民族声乐表现出对劳动的知足;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受到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劳动者则更多在民族声乐中寄托了对解放改革的呼吁与呐喊。但不同地域以及政治形态下的民族劳动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受到掌握生产资料的统治者的干预较大,这些特点都使得民族声乐在内容上有较多描述自然地理风光的歌词,在形式上多通俗易懂,便于流传。

2.民族声乐的时代功能

民族声乐记载传播着民族在劳动发展中智慧结晶与思想感情,在当今文化昌明、表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仍因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朗朗上口便于传送有着独特魅力,非但没有因时间的洗礼而埋没淘汰,还在时代的沉淀中展现出新的时代功能。

首先,民族声乐具有沟通的功能。沟通功能也是民族声乐的基本功能。在通讯不便的年代,民族声乐的沟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朗朗上口、节奏韵律相对固定的歌曲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达成一定的内容沟通。如唱山歌,起源于通过固定框架的山歌形式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间进行求偶等内容的表达与沟通。在现代社会,由于传播媒体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沟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展现民族声乐中描述的民族历史典故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生活风貌特点达到民族文化的沟通。如一些歌唱比赛中常有不同民族的歌手通过展现民族声乐来展现民族生活场景,实现民族文化间的沟通。

其次,民族声乐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歌以言志”指的正是通过民族声乐等音乐形式表达情感意志的内涵。民族声乐从表达的显隐程度上可分为通过有歌词的民歌等进行情感表达的显性民族声乐,以及通过乐曲编排、乐器演奏的纯声乐进行情感表达的隐性民族声乐。一方面,显性民族声乐由于有歌词这一语言载体,在表达上更加直接,但对于情感的表述更多蕴含在对意向的描写中,如乐府诗歌中有“青青子衿”等关于求贤的辞藻,也有“淇水汤汤”等关于情爱的描述。另一方面,隐性的民族声乐由于没有歌词这一语言载体,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内隐婉转,常以曲调、音色、节奏等声乐特点表达情感,而这一效果常受到乐器选择的影响,如琵琶幽婉,可表达婉转的女儿心事,擂鼓壮烈,可表达战争悲壮……在当代社会,民族声乐表达情感的功能多体现为借喻。借助民族声乐表达情感,多建立在今人通过学者的解读已经具备一定的民族声乐鉴赏通识的基础上。如演奏古典民族声乐《高山流水》,除了曲调韵律,人们更多借助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声乐尝试感受到知己情感的表达。

最后,民族声乐具有彰显民族力量的功能。民族声乐最主要的对外功能表现在通过民族声乐的辞藻或节拍表现民族凝聚力及决心。如上文所述,民族声乐起源于民族劳动,部分代表着被压迫者奋勇反馈反抗或聊以自慰的思想精神,而其中的爆发力则是对民族力量的体现。因此,在许多民族存亡之际,都会有民族声乐的奏起,以表现民族团结、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也解释了最能代表民族团体的国歌等常以简短有力、恢弘大气的歌词与韵律而非舒缓柔弱的“靡靡之音”为主的现象。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民族声乐也有摧毁民族力量、瓦解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如“四面楚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都是对这一场景的描述。

二、 现代流行音乐的内涵及特点

现代流行音乐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华语以及港澳台乐坛的通俗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缘起于西方,吸收了西方爵士、摇滚、说唱等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较为张扬直白的音乐风格。在流行音乐的土壤下,孕育了国内流行乐坛一批以流行音乐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手艺人以及独特的现代音乐风格。现代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风头无两,热度甚至超越了传统经典的民族声乐,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改革开放前对于人们思想以及精神的压抑,另一方面在于流行音乐吸纳西方音乐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在于,一是与西方音乐同质化。流行音乐本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难以与西方音乐文化剥离而发展出我国独有的流行文化。具体表现在,除了语言上的不同,节奏、乐曲乃至演奏风格都模仿西方流行乐坛,甚至有不少流行音樂仅仅是改编了西方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是在歌词中出现中英夹杂,在副歌部分仍然保留了英文歌词。流行音乐的同质化使得我国乐坛特色有被侵蚀的风险。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极其容易因为脍炙人口的曲调与通俗简明的歌词被广为传唱。因此,流行音乐与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一样,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潜移默化的软性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高度的同质化给西方流行音乐侵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提供了机会,一方面是对西方流行音乐的生搬硬套,不加甄别地使其在我国乐坛上泛滥,容易让群众产生民族文化过度开放、放任西方文化发展的错觉。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流行音乐的生硬改编,不综合我国实际情况与文化背景,容易使不伦不类的流行音乐抢占我国乐坛资源,阻碍民族声乐的传播与发展。

二是通俗化。如上文所述,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含蓄内敛的特点。而现代流行音乐与之相对,具备通俗化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多使用现代汉语言,在翻译、改编、撰写的过程中结合了现代白话文的特点,多为口语化语言而非书面语言。由此过滤了文言、民族方言等受众较少的生僻辞藻。另一方面,从西方引入的流行音乐借鉴了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通俗直白。我国流行音乐的通俗化虽然有助于解放思想,促进社会的直接沟通以及与世界流行文化的接轨,但也容易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中的民族特点被埋没,如现代社会中,即使是相对落后闭塞的少数民族山区,人们也以传唱现代流行音乐为主,具备地方特色的民族声乐更多在节庆表演中登场,并且只是保留传统经典的民族声乐,较少撰写、编排新的民族声乐。

三是市场化。民族声乐的传播与发展受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的影响,结合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创作的民族声乐使得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民族群体有更强的认同感与代入感。但在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的传播更多取决于市场的力量。究其原因,首先,媒体技术的发达使得音乐传播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这也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效率依赖于宣传、推广等市场化手段。其次,在于不同于民族声乐带来的认同感与代入感,流行音乐主要通过带给受众想象、满足受众的希冀得到传播。通过听流行音乐,人们得到不同生活环境与际遇的描述与情感渲染,进而通过同理、投射等心理反应满足对未知的体验。因而流行音乐的传播取决于受众的情感需求与生活希冀。最后,由于改革开放后较为开明的言论与思想环境,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与衰败取决于最广大的受众群体的偏好程度,这完全是市场自由主义作用的结果。

三、 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1.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理论影响与启示

由于民族声乐起源较早,且与我国历史有较深厚的渊源,对其展开理论研究对同为音乐领域的流行音乐有一定的影响与启发。

首先,以“民族声乐”为关键词进行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结果表明“民族声乐”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兴起,研究数量逐年稳步递增,直至2017年达到顶峰,出现了接近80篇的学术论文。可见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受到重视,且研究资源的倾斜程度逐渐增加,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风靡的改革新时代下仍热度不减。再縱观与民族声乐研究相关的热词,主要以“教学”和“唱法”为主。由此可见,一方面,民族声乐的传承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即通过传统的、系统的院系派路径进行传播。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研究主要与音乐专业领域关联较大,对其唱法的研究表明了民族声乐的演绎具备较高的专业性,相比之下,流行音乐的门槛更低。

其次,对“现代流行音乐”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其兴起于2008年,且研究数量整体较少,研究热词较为分散。可见相比于民族声乐,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成果较少。同时,现代流行音乐的研究也有与教学结合,但主要以中学音乐教学为主,可见现代流行音乐由于其通俗化更容易被青少年群体接受,也更容易作为音乐教学的选材以起到舒缓应试教育压力的作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流行音乐的相关热点中有出现“文化”、“古典”等相关词汇,可见流行音乐的研究已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取向。

因此,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在于,通过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带动音乐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从而带动流行音乐这一现代音乐分支的研究。其次,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还有一定的启示。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可扩大范畴至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教育与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结合推广音乐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究其原因,通过与教育结合的音乐理论研究为音乐的传播与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教育领域与教育对象的发展心理及个性偏好关系密切,在教育领域内研究音乐理论有助于及时把握音乐发展的最新动向。而研究表明,目前教育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结合学段为中学,范畴较窄,对象局限性较高,可推广覆盖更大的学段范围。另一方面,现代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可结合传统文化与民族特点,以探索流行音乐与古典传统的结合之处,削弱现代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同质化,为流行音乐发展中国本土特色提供理论支持。

2.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应用影响与启示

此外,现代流行音乐虽在我国盛行,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借鉴西方音乐为主,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因此,除了理论层面的影响与启示,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实践应用也有影响与启示。

首先是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应注入民族文化特性。注入民族文化特性是使现代流行音乐具备中国特色的保证,能够促进我国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非仅仅成为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一方面,可通过演绎场景的编排使现代流行音乐文化注入民族文化特色。民族声乐的推广与传播得益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这启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塑造中也同通过场景的演绎为其赋予民族文化特色。如在现代旅游景点中,除了播放当地民族声乐,还可插入同为歌颂湖光山色的现代流行音乐。又如在大型节庆的文艺汇演中,可间隔安排民族声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表演顺序,或以现代流行音乐作为小品、二人转、相声等传统民族文化表演形式的配乐。另一方面,对于新编写的现代流行音乐,应鼓励借鉴民族声乐的创作。如在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编写中融入民族声乐的词汇表达,使现代流行音乐融入我国民族表达中含蓄内敛的文化特点。此外,在乐曲的编排中,也可融入戏曲唱腔等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总的来说,现代流行音乐文化中注入民族文化特性是形成我国流行音乐特色文化的保障,对于现成的流行音乐,可通过场景融合达成这一目的,而对于编制中的流行音乐,可通过鼓励创新以丰富的形式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其次是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应加强功能性。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应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如上文所述,民族声乐具有沟通、表达情感、彰显民族力量的时代功能,现代流行音乐也可以这些功能为传播切入点。第一,因为现代流行音乐多是使用现代白话文为歌词,在沟通功能的发挥上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同时,可通过在流行音乐歌词中融入时代流行语,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其沟通功能得到更好的表达。第二,可在现代流行音乐的传播中注重情感的表达。流行音乐因描述现代生活,其中场景的现实性本身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可在其中注入对正性情感表达的鼓励,如通过朝阳、飞鸟、新叶等乐观意象传递积极向上、勤劳勇敢、欣欣向荣的社会正能量,促进积极情感的表达。此外,由于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内敛,该表达特点在民族声乐中也得以体现,因此,在现代流行音乐文化中除了保留一定的直接表达形式,还可以通过含蓄的意象表达情感。第三,对于彰显民族力量的音乐功能,实则是表达情感的更高层次,现代流行音乐的的唱法与乐曲编排的风格多起源或借鉴于西方国家,想要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彰显民族力量必须注入民族特色。歌词的表述可在语言上起到民族内沟通和情感表达的作用,但彰显民族力量更多体现在民族的对外维度上。因此,通过乐曲的编排与乐器的选择可实现这一音乐表现的效果。具体来说,可在流行音乐的编曲中借鉴民族声乐的乐器选择以及融入民族声乐的编曲风格。当代流行乐坛有不少“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正证明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以古筝、长笛等民族乐器进行配乐,通过通俗的白话文歌词为现代流行音乐注入了民族特色。这类歌曲还可作为影视作品的插曲配乐,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走向国际。同时,影视作品的内容也为其提供了内涵的演绎和解释背景,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范围内彰显民族力量。此外,可通过有奖征集、竞赛等形式鼓励民族声乐在现代流行音乐文化中的融入。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起源于劳动活动,具有沟通、情感表达、彰显民族力量的时代功能。现代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具有与西方流行音乐同质化、通俗化、市场化的特点。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因此,可借鉴民族声乐特色,发挥其对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与启示。据此,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民族声乐对我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启示在于丰富其理论研究数量,同时扩大现代流行音乐与教育领域结合的覆盖学段范畴,以及在现代流行音乐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上,民族声乐对我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启示在于注入民族文化特性与加强其沟通、表达情感、彰显民族力量的功能性。

注释:

张玉琳. 新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新发展[D]. 四川师范大学, 2007:27.

刘畅. 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36.

胡吟久, 杨君武. 论现代中国民族歌曲中五种主要情感美类型[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36(6):116-120.

郭克俭. 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兼及近年来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问题检讨[J]. 音乐研究, 2004(4):85-90.

张金秋, 张蕾.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理性思辨与社会和谐[J]. 理论导报, 2012(11):47-48.

郭锄非. 当代通俗音乐的社会文化内涵解读[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8(3):164-166.

刘国平. 中国声乐理论发展历程回顾——评《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9):103-103.

魏勇, 任小芳. 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案[J]. 民族音乐, 2014(5):108-110.

管建华. 浅谈后现代文化与中国音乐[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4(3):94-96.

韦思宇. 试析传统采茶乐元素在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融入策略[J]. 福建茶叶, 2018(3):101-101.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