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2016-12-13王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民族声乐

王芳

摘   要:“东北民歌”享誉全国,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亮点。中国的民歌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而东北民歌经民间传唱已形成了一种形式和风格。

关键词:东北民歌;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28-02

美丽富饶的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边疆,在七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放、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吉尔吉斯等民族。由于各历史发展,生产方式,劳动语言,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民族和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的生活中创造成了绚丽多彩、种类各异的民歌,这些民歌来自大江大河,山川土地,来自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为广大各族人民所喜爱和传唱,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山川壮丽,草源辽阔,平原肥沃的好地方。这里集居着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西部的科尔沁大草原上的哲里木,是我国号称诗歌民族的蒙古族同胞生长的地方,东部的长白山麓,鸭绿江畔的延边自治区又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朝鲜族兄弟的故乡。

辽宁省的民歌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汉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和朝鲜族民歌是辽宁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交流语言、文化传统的不同及其邻界地区的相互影响,在东北地区产生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民歌。千百年来,这些东北民歌在东三省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广泛流唱、享誉全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亮点。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东北民歌”是保护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不断发展的重任。东北民歌沿袭北方民族的传统民歌,除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外,还有类似山歌体裁的民歌,还有风俗、仪式民歌,还有说唱、叙事民歌等各种体裁和形式。在题材、旋律、节奏方面,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的起伏变化上更显北方民族的东北民歌特点。我们挖掘东北民歌是让祖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完善盐业,传承下去;我们研究东北民歌是让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展示出来,释放出来,让它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大放异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民歌逐渐在祖国大江南北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之间流传。一批又一批的新东北民歌和东北风格的歌曲大量涌现,深受大家的喜爱。它来自民族民间,却流行于全国和世界。我们要全力推进东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历史重任。培养东北民歌演唱人才,传承东北民歌研创艺术伟大事业,将东北民歌推进世界民族文化艺术领域。教授和演唱东北民歌歌曲已经成为我们艺术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培养东北民歌演唱人才,造就新一代东北民歌艺人,让东北民歌走进课堂,是我们艺术教研责无旁贷的已任。让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更多地了解东北文化,更多的分析东北民歌的作品,更多的掌握东北民歌的风格,更多的涌现东北民歌歌手,开创东北民歌的新领域,“唱响中国,走向世界”,让东北民歌这一奇芭在世界艺术乐坛上竟相开放。

东北民歌是我国东北地区小调的总称,一般包括山歌和歌舞,也包括萨满调。东北民歌格调生动活泼,内容和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歌充分反映了东北人豪爽热情乐观的性格,其发展深受东北二人转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粗犷豪放的抒情小调和轻快诙谐的说唱小调在演唱中还具有旋律起伏大,特殊衬词衬腔、拖腔、甩腔运用频繁等特点。东北民歌是我国东北地区小调的总称,其发生和产生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东北民歌鲜明的艺术特点。?东北民歌的发展深受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粗犷豪放的抒情小调和轻快诙谐的说唱小调,具有明显地方色彩,音调高亢、短小精干、简单叙事、节奏欢快、朗朗上口。东北民歌的另一特点在于调式交替较多。东北民歌中会出现很多色彩感很强的小三度音程(如《回娘家》、《盼晴天》),也会出现一些大跳音程(如《瞧情郎》),这种音程上的特点与南方民歌婉转的多级渐进、环绕的音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对比。?衬腔和衬词是东北民歌极具特色的要点之一,在东北民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总体说起来有以下几种:连接作用,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如《月牙五更》);渲染情绪,能够活跃气氛,增强歌曲的色彩感(如《小看戏》);提高完整性,补全已经正词唱完但音乐还不完整的部分(如《瞧情郎》)。东北民歌还经常出现擞音,其特点是频率较快幅度较小,俗称小抖,靠气息大小的微弱变化完成演唱。?东北民歌的歌词多为民间口头的生活语言的诗歌化内容,大多少是押韵的,本身就是生活语言的韵文化,东北民歌的歌词一般是以七字句的形式为多,也存在五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句式。其语言节奏上偏重于叙事,多为口语化的朗读性节奏,因此经常形成自然间歇和停顿从而形成一些反复出现的节拍段落。在东北民歌上也表现出幽默、流程和语调夸张的感情色彩,在民歌中经常会出现大的波动,突然的拔高,旋律线大起大落与南方婉转的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东北民歌深受其姐妹艺术形式——二人转的影响,唱歌时常搭配跳舞,通常使用扇子或手绢伴舞,歌舞都是同一人完成,要求既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还要求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特别是扇子和手绢),演出氛围热闹非凡,展现了东北民歌“活泼”、“俏皮”、“逗”、“浪”的艺术特点。东北民歌的发展同时不仅推进和促进了东北当地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我国民族歌曲和传统戏曲的整体发展。从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经典名作,到新时代流行的《大辽河》《过河》及诙谐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其旋律和创作中都有意无意的吸收了东北民歌小调的艺术精髓。

任何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都与该民族的语音特点、语言习惯、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审美理念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音韵特点,更是决定歌唱艺术特色的直接因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表现民族情感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特点就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音色是民族声乐重要的审美原则。我国民族音乐注重对作品意境的描绘和表现,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要求声音自然、结实、明亮,特别是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行腔圆润,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每个民族中也由于歌手自身的个性而体现出多样的演唱特点。演唱个性化表现出民族音乐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丰富内涵。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根据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特点将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江南色彩区、江淮色彩区、闽粤色彩区、湘鄂色彩区、西南色彩区、西北色彩区、中原色彩区、东北色彩区等等。这些歌曲在演唱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如蒙古民歌,蒙古族世代居住在草原,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蒙古族人的性格豪放、直爽,具有大草原般辽阔宽广的胸怀,其民歌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民族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蒙古民歌最具代表性的“长调”,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真假声并用,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再如山东民歌的特点是强悍、粗犷,诙谐、风趣、质朴、淳厚,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宽广明亮,演唱中运用方言以及加卷舌音等,表现出山东人民的朴实、豪放。例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巨大变化,描绘了青山绿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景象。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中的“低”要用加卷舌音的方言来演唱,否则就脱离了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除此之外,民族声乐还包括现代作曲家们创作的,不突出任何一个地区特点,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风格、大气派的声乐作品和演唱称为民族综合风格,例《黄水谣》、《我爱你,中国》等中国艺术歌曲,这种风格的单调基于全国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民族综合风格类风格共性较多,但对外国来讲,依然是中国的特性。这些作品和演唱深受中华儿女的喜爱,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了和仍在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民族声乐特别强调歌唱语言的艺术性——“字正腔圆”,民族声乐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动人的声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歌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演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声腔委婉、圆润、饱满、准确、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在我国丰富的歌唱语言中,音韵美是传统声乐作品和声乐表现独有的美学特征。行腔韵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歌唱家心灵的再现,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意境的高度统一。歌唱是音韵美的直接体现,传统声乐的润腔技法中,讲究“晏子是骨头,韵是肉”,即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音韵动态。加上音乐丰富的变化升华成洋溢着音乐美感的动人唱腔和形成浓郁醇香的行腔韵味。歌唱者根据旋律的音高、力度、音乐进行表现,并能运用滑音、抖音、颤音等装饰性手法和各种不同的呼吸换所变化等对音乐旋律进行修饰,使旋律能达到完美的表现效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民族歌曲中。民族特色的音乐与民族特色的语言高度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明亮优美的曲调。也产生了独特地音乐美感。声腔之美就是歌唱时以语言为中心,按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对唱腔进行润饰和美化。是歌唱家情感和个性特色的结晶。韵味的体现在靠歌唱家对声腔的仔细揣摩,将民族语言中特有的音韵动态生发出来,并能根据词意中人或物的具体情感、神态,从声腔、旋律、节奏、音乐以及气息变化等方面,取得连贯协调,还要对歌曲所表现的声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进行精雕细琢,使演唱获得婉转而有情致。

悠然而又神往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无穷回味,达到“韵在情深处,妙在不言中”之意境。意境之美就是歌唱者的行腔韵味所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观众不但有声腔之美的回味,还能通过联想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情趣也常常以意境高下、真切感人来衡量艺术表现的成败。正如传统声乐理论中讲“韵律美则音响感人,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技,重音律有意境者,唱家之本领也”。意境寓于韵味中,韵味又白意境出。

总之,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民族声乐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刍议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
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音乐剧演唱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