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基于专业农民的调查

2019-07-25余佳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节气农民生命

余佳琦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总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1]。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在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传统农业生产最讲究不误农时,播、耘、收、藏都对“时机”要求严格,而对“时机”的把握主要依赖于二十四节气[3]。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议,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认同。

采用实地调查法与文献法进行研究。通过与92户农村居民深度访谈和查阅书籍文献资料,描述了农民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了当前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与保护所遇到的挑战,最后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农业中的传承提出可行性建议。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村的专业农民,这里的专业农民是指拥有农村户口并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居民。调查对象概况:男、女占比分别为66%和34%;41~60岁的占 48%,61~70岁的占 27%,71岁及以上的占25%;受教育程度在5年及以下的占27%,6~9年的占53%,10年及以上的占20%;村干部占24%,普通农民占76%;48%的农户住房面积在126~250 m2,有商品房家庭占37%;以电动车为交通工具的占53%,以私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占28%。总体来看,该群体符合贺雪峰[4]阐述的中坚农民特征,他们以广义农业为主要收入,居住和社会关系在农村,与村庄关系极其密切,是村庄公共品供给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村庄秩序最重要的维护者。他们不仅忙于物质文化的追求,还对农村精神文化有所追求。

2 农民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

2.1 二十四节气的整体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有88.0%的专业农民听说过二十四节气。样本中文盲比例为27%,说明节气是一个普及性很高的概念,并不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节气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容易传承和传播。会完整背诵“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人只有31.1%,这说明农民对二十四节气的熟知程度并不高,也反映二十四节气在农业中的重要程度有所下降,有很多农民小时候会背,但现在已经忘记了。对于“二十四节气已申请非遗成功”,只有23.6%的人表示知晓,这进一步说明了节气作为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来源于农业社会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农民中的整体认知下降,二十四节气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2 二十四节气的单个认知程度

由图1可知,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的关注程度不同。高度关注(超过50%)的节气有3个,关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立春、冬至和清明。中度关注(30%~50%)的节气有4个,关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夏至、立夏、立秋、立冬。低度关注(10%~30%)的节气有12个,关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芒种、霜降、谷雨、秋分、雨水、大暑、处暑、白露、惊蛰、春分、小满、大寒。轻度关注(小于10%)的节气有5个,关注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小暑、寒露、大雪、小雪、小寒。

折线图也可以进行峰谷和周期分析。该折线图主要有8个关注峰值,分别为立春、清明、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将这8个关注峰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为:立春(64%)、冬至(62%)、清明(56%)、夏至(49%)、立夏(48%)、立秋(45%)、立冬(34%)、秋分(19%)。这8个关注峰值与战国后期古人把一年分作8等分颇为相似,只是古人那时关注的是其中的“二分”“二至”以及“四立”。与古人当时所关注的8个节气相比,现代人们所关注的8个节气峰值中多了清明,少了春分。清明是惟一与中国传统节日相重合的节气,并且也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因此清明节被人们高度关注;而春分本身就处于春季节气的中间时点,气候平和,没有独特的农业生产作息,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民对春分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图1 二十四节气的单个认知水平

如果把两个峰值点的连线看成一个波动周期,那么整个年度可以分为8个周期。平均波动周期为1.5个月。每个波动周期的周期长度,峰谷差距的下降幅度、上升幅度如表1所示。第五个周期以秋分为波峰,其波峰波谷的变化幅度较小,不到10%,因此,也可以将立秋-立冬看做一个大的波动周期。

人们对不同节气的关注度不同,说明了对于每个节气的关注都有不同人的进入与退出,反映了“节气”在农民意识上出现强度不同。这对节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具有指导价值,比如对节气的宣传可以选在人们关注度较高的节气时间点上进行。如果暂时忽略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冬至日,从波动周期中的降幅或者升幅来看,秋冬季节的变化幅度比春夏季节的变化幅度更为平缓一些,反映出社会节奏的变动——春夏两季劳作较多,社会节奏较快;秋冬两季劳作减少,社会节奏逐渐放缓。

表1 单个节气关注的时间周期

3 节气文化在农业中面临的挑战

3.1 节气对生产指导弱化

节气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日渐弱化。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传统节气对农业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小农生产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只是兼职做些农务,节气在农业中的运用逐渐减少。②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民关于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得渠道大大拓宽,其中天气预报和农业技术指导培训是主要方面。调查了解到,92%的农民会关注天气预报,31%的农民会关注万年历。可见,天气预报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天气预报来安排农事。有26%的农民会主动学习农业技能,如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自主浏览科技网页等。便捷的农业科技资讯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人们对于节气的依赖程度。③现代农业技术使得农业生产也类似于工业,各种大棚温室种植技术、反季节种植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脱离了自然气候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节气的依赖程度。

3.2 节气对生活指导减弱

在生活中,节气在衣、食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微弱。在着装上,农民对于穿衣的追求已经从简单基本的御寒作用提高到了对审美和认同的需求。在饮食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更加自由,原本具有节气意涵的食物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们对于食补不再那么热衷。中医倡导食疗食补。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少数专业农民讲究食补,32%的人讲究“冬病夏治”,33%的人讲究“冬令进补”,25%的人讲究“冬病夏治”和“冬令进补”。随着西医的普及,人们渐渐习惯于西医的“快速见效”,而逐渐忽视节气中所倡导的健康饮食。在社会交往上,多元化的节庆和网络沟通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不再需要借助传统节气习俗的团聚来加强联系。另外,习俗活动也受到政策禁令的影响。近几年,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许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燃烧纸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节气习俗活动造成冲击。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代际传递中延续的。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和生活对节气的依赖程度较高,往往不需要刻意的教育,节气知识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播与传递。现代社会,节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功能不断弱化,人们已经很难在生活中直接参与、体验节气的内涵与变化。接触自然、体悟大自然的节律成为一种稀缺的教育,即使掌握节气知识,也只是表明获得信息,并不意味着领悟自然的生命节律。因此,节气知识的传播与传递成为一件需要刻意计划和培养的实践课题。

4 节气保护的应对措施

4.1 注重生命观教育

敬畏生命指的是人们对一切生命尊重、关爱、敬仰与维护[5]。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敬畏生命是人们一直秉持的一种生命观。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即先要畏天命,然后是畏大人、畏圣人。传统中国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并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和事发生关系[6]。即便是封建王朝的君王也只能说自己是天子而非天。儒家思想为皇权的合法化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概念,这也反映出了传统社会对于“天”“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因此,人们所敬畏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对于整个宇宙的生命都应该保持一种敬畏的姿态。二十四节气中所倡导的顺应自然、春种秋收以及一系列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的农谚民俗,都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二十四节气中对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时间安排,则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此外,二十四节气中对于保持生命健康亦多有提及,如谚语中的“寒露脚不露”是在提醒人们在寒露时节注意保暖,切不让寒气由脚进入人体而伤身。一些地区的节气知识还倡导人们“冬令进补”,而夏至称重的习俗就是为了告知人们是否需要在冬令进补。此外,传统中国社会还有“冬病夏治”的习惯。以敬畏、尊重生命和安身养生的生命观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气文化的保护。

4.2 增强节气的应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已发展出许多相关的文化产品。为人熟知的主要有年画、对联、曲赋诗歌与谚语等[7]。随着这些节气文化产品与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联性越来越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中也不多见了。因此,在现有的节气文化宣传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保护节气文化需要我们提出更多合理的“再创造”[8]——将节气文化的尊重生命规律、提升生活品质、建设和谐生命的精髓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以及健康娱乐活动相结合,形成各类文化产品。比如年画,虽然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很少再贴年画,但是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画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现代人审美能力的提高,其对于室内装饰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装饰画中。调查中了解到,有67%的农民会玩棋牌。因此,可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印刻在棋牌上,农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接触和了解节气文化,对节气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各地以名特优产品为主题节日与节气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丰富节气文化的内涵。让节气从指导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准则拓展到庆祝功能,实现在节日庆贺的同时起到对节气的传播与保护作用。

4.3 丰富节气的传播渠道

节气文化的存续需要世代传承。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家庭中的多代几乎都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在日常生产实践中节气便得到传承。但是在现代社会,子承父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已大大减少,因此节气文化的传承需要多种渠道。首先,国家印发《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组织农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编制有关 “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教材与读本[3]。在教科书中放入节气文化知识,让国人从小就在课堂上接受节气文化知识的熏陶,这将有利于节气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其次,媒体在节气文化传播中应起到表率作用。不论是新闻媒体、自媒体运营的公众号还是街头巷尾的各大广告招牌等,都可以主动将节气文化融入其中,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力量传播和保护节气文化[9]。再次,政府可以将节气融入官方行动议程。在传统社会,任何重大祭祀活动的开展时间必定遵循传统历法中的时间节点。现代社会,政府也可以在重要的节气点上颁布一些重大方针政策或举办庆典活动,通过官方的力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与保护。最后,重拾传统习俗也是节气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系列多样的习俗活动[10]。立春“敬神”“放鞭炮”,清明“祭祖”“扫墓”“踏青”“包粽子和青团”,夏至“吃糖粥”,冬至“吃饺子”等都是与节气相关的风俗活动。人们在重拾节气习俗活动的同时也传播和保护了节气文化[11]。

猜你喜欢

节气农民生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