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小站稻发展经验对湖北省稻米产业的启示

2019-07-22张建设曹鹏罗昆李大勇刘继民涂军明舒日增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食味稻米天津市

张建设 曹鹏 罗昆 李大勇 刘继民 涂军明 舒日增

摘要:通过分析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历程,结合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小站稻;产业;启示;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1-0026-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1.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nlightenment from Xiaozhan ric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Tianjin to Hubei rice industry

ZHANG Jian-she1,CAO Peng1,LUO Kun1,LI Da-yong2,LIU Ji-min3,TU Jun-ming4,SHU Ri-zeng3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China;2.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Jingzhou City,Jingzhou 430025,Hubei,China;3.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Xiaochang County,Xiaochang 432900,Hubei,China;

4.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alyses of Xiaozhan rice in Tianjin,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Xiaozhan ric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Hubei province

小站稻是中国北方粳稻区一个著名稻米产地品牌,以产量高、品质好而名扬中外,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随着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重振小站稻辉煌正成为天津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增长的新举措。为深入了解小站稻产业发展经验,对其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为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小站稻历史

天津小站稻种植始于宋、辽时期[2],兴于淮军屯防,成名于小站练兵,曾为皇室贡米,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以水稻生产区域命名的优良稻米品牌[3],后因天津市水量减少等多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4]。近年来,伴随天津市水源条件的改善,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近2.0万hm2增加到2018年的3.3万多公顷。2018年10月20日,天津市主办了以“小站稻香·重塑辉煌”为主题的小站稻推介会,宣传介绍了小站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规划,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展示了系列粳稻品种及相关科研成果。

2  小站稻发展的主要经验

2.1  规划引领发展,目标定位清晰

天津市结合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旅游发展等实际,编制出台了《天津小站稻振兴规划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市小站稻种植全覆盖,生产面积稳定在5.3万hm2,培育小站稻知名种业品牌3个,打造中国知名大米品牌。通过选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品种、建设完善一批优种繁育基地、集成推广一批绿色技術模式、培育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打造一批知名米业品牌、发展一批稻田湿地休闲旅游景点,全面提升小站稻品质和品牌竞争力。此外,天津市还出台《天津市振兴老字号工作方案(2018—2020年)》[5],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历史、文化、创业和市场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焕发活力,重振天津老字号雄风。

2.2  优质品种先行,强化科技支撑

稻米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影响稻米的生产、流通和销售[6]。振兴天津小站稻,满足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良种是关键。自天津农学院采用食味品质育种法培育出食味优质的津川1号以来,小站稻米倍受青睐[7]。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小站稻种子产业,培育出金稻919等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强力支撑了天津高端精品米业的发展。天津市建立了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综合区域试验站、国家级现代化农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等国家研发示范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已成为当前北方稻区面积最大的粳稻种子生产基地。目前,天津市正从品种、基质育秧技术、栽培技术、食味品质评价等方面制定地方标准[8],进一步优化小站稻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2.3  全域优质生产,三环联动打造

在持续加强优质小站稻品种创新的同时,天津市更加注重配套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三环联动助推小站稻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化发展。水稻旱育稀植、节水栽培、杂交粳稻育种等技术走在全国前列。通过与中化农业深度合作,建设2 000 hm2优质小站稻生产基地,实行种肥药全程可追溯无缝监管,共同打造小站稻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品牌运营全产业链。优质品种的推出、生态技术的应用、龙头企业的参与提升了小站稻品牌身价,小站稻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出4元/kg以上。

2.4   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天津市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以小站稻“梦里米乡”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积极整合“八个一”要素,即一田(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田)、一标(小站稻生产标准)、一网(农业物联网)、一馆(小站稻米文化博物馆)、一街(小站镇古街)、一园(小站练兵园)、一水(米立方水世界)、一祠(周公祠),把水稻生产与稻田湿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和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形成以小站稻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休闲游+”产业特色,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3  几点启示

纵观小站稻的发展历程,除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外,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及做法。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育出好品种,种出好稻谷,产出好大米,卖出好价钱,从鄂种、鄂稻到鄂米,全产业链、全方位打造。

3.1  强化组织推动

一是切实重视鄂种,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在全面推进优质化的基础上,加快开发一批适于稻田综合种养、一种两收、富硒富锌、特色功能等方面的生态、低耗、优质专用品种,丰富优质品种集群,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二是真正关注鄂稻,加强技术优化集成,紧盯绿色化、标准化,加强绿色生产、加工技术和高效模式的配套应用,改变“重种(子)轻种(植)”的现象,确保好种能种出好稻。三是协同振兴鄂米,系统设计鄂米发展路线,以“绿色产粮、质量兴粮、品牌强粮”为主攻方向,壮大优势、彰显特色,多部门、多措施、多渠道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人才等要素向水稻产业集聚。

3.2  强化全链条发展

一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打造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功能化产业链条建设,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完善品种繁育、产品研发、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产业链条,通过打造绿色产地,使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增值。三是坚持构建利益链接机制,积极推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引导形成多方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融合机制,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3.3  强化品牌引领

一是夯实品牌基础,加快构建“区域公用品牌+骨干企业品牌+地方特色品牌”有机结合的湖北省稻米品牌体系,鼓励企业树立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从注重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转变。二是突出品牌特色,集中整合、培育、扶持、推广一批区域特色品牌,以名品、名牌为主攻方向,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三是讲好品牌故事,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开展品牌公益宣传,挖掘品牌文化底蕴,培养消费者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3.4  强化特色功能开发

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巩固江汉平原、鄂中北、鄂东传统三大板块基础上,着眼于绿色高質量发展,谋划推进“三四五六”区域布局。一是在功能元素富集区建设300万亩(折合20.0 hm2)富硒富锌特色功能稻区;二是按照优化品种结构、籼粳兼顾的原则,建设400万亩(折合26.7 hm2)香粳糯稻区;三是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建设500万亩(折合33.3 hm2)再生稻区;四是在沿江环湖地区建设600万亩(折合40.0 hm2)稻渔综合种养区。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形成多极支撑、差异开发,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持续竞争力,在基本覆盖全省2/3水稻主产区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其他区域有序开发,实现全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宝福,邓国凤,韩远清,等.小站稻——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62-64.

[2] 丁得亮,崔  晶,张  欣.试论小站稻和食味米及天津市水稻产业发展方向[J].中国种业,2010(7):17-18.

[3] 玄松南,陈惠哲.中国稻文化纪行(三)——小站稻的历史文化内涵[J].中国稻米,2010,9(1):37-38.

[4] 孙宝香,高惠明.浅析小站稻现状及未来发展[J].天津农林科技,2004(4):37-38.

[5]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振兴老字号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EB/OL].http://gk.tj.gov.cn/gkml/000125022/201811/

t20181128_81040.shtml,2018-11-28/2019-01-03.

[6] 李俊辉,朱智伟,谢黎虹.我国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稻米,2008,7(2):8-12.

[7] 丁得亮,张  欣,施利利,等.优良食味水稻津川1号的优质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9(11):69-70.

[8]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8年天津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EB/OL].http://gk.tj.gov.cn/gkml/000125479/201809/

t20180930_80271.shtml,2018-09-30/2019-01-03.

猜你喜欢

食味稻米天津市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有趣的云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におけるうるち米良食味育種(日文)
如果画笔会说话?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食味·食美·食空间——餐饮空间设计专辑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