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视角,有效解读文本

2019-07-22朱静

江西教育C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朱静

摘要:立足学生视角,才能有效解读文本;有效解读文本,教师方可传递文本的内涵与思想理念,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本文以立足学生视角为基础,从梳理意脉、品词嚼句、解读文本、拓展迁移几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有效解读文本,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学生视角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品词析句、多樣化解读文本、拓展迁移文本,是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形式。引导学生体悟语文的文学性,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富有艺术修养的人。

一、梳理意脉,体验文本深刻内涵

立足学生视角,教师需顺着学生的感觉解读文本,让文本显得有感可触,当然也不能停留于这个层面,应基于“最近发展区”,讲解学生深受触动却一时无以言表的内容。那么何为“梳理意脉”?所谓“梳理意脉”,便是顺着学生初次的体验,巧妙牵引,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深层涵义与梳理文本思路脉络。问题情境与朗读体验,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意脉。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花瓣飘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略读文本,并说出文本讲了一件什么事,大部分学生都可回答:小女孩摘花瓣。这就是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初次体验。“小女孩摘花瓣”就是学生“一望而知”的知识内容。教师再次提问,深入文本意脉,并板书:“怎么摘?为什么摘?摘花瓣做什么?”这时,学生一片沉默,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一边圈一边画,初步解答问题。顺着上述板书,学生展开小组交流活动,逐步深入文本内核,学生优势互补,思维互相碰撞,得出了答案: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中的妈妈,彰显小女孩对妈妈深厚的爱。但是小女孩知道摘花瓣是不好的,也不舍得整朵花都摘,因而她只摘一瓣。最后顺着这条脉络,总结升华文本,体悟文本所传递的真挚感情,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诠释文本情感。

这样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顺着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一步步引导,让学生从最初的“一望而知”层面,过渡到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深刻体验文本内涵的境界。

二、品词嚼句,推敲文本蕴含意境

首先,我们需读透教材,即从小学生的语文视角出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与要求,解读文本,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文本教学。在读透教材的基础上,从阅读文本细枝末节出发,推词敲句,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准文本。品词嚼句教学,并非在文本某一细节处打打转转。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由此可见,我们既要品词嚼句,在细枝末节处赏析文本,领悟文本的思想精髓,更要从宏观处把握文本,统揽全局,这样才符合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泉映月》一文,文辞优美,对音乐的描绘更是彰显作者的写作功底,如“委婉连绵、蜿蜒而来、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正是这些生动的词汇,绘制了一幅生动的二胡曲弹奏场景图,让优美的音乐仿佛有感可触。教学《二泉映月》,指导学生细细品读阿炳弹奏的段落,让学生推敲词汇涵义并揣摩其所蕴藉的意境。从乐曲的描写品读课文,只可读出《二泉映月》所饱含的作曲者人生的艰酸与不易。作曲者那个遥远的年代,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统揽全局,立足故事的年代背景,播放一曲《二泉映月》,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那个黑暗的年代,感受基层劳动者生活的不易与人生的困苦,从而让学生感受阿炳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立足学生视觉,品词嚼句,可以促使学生推敲文字所蕴藉的意境。跳出细枝末节的教学局限,从宏观出发,统揽全局,才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多元解读,彰显文本无穷魅力

新课标提倡多元解读文本,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真诚对话。脱离文本的解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根基不足,即使是从各种研究学的角度看,纵使其说服力很强,也不符合文本的思想本质。如解读《红楼梦》,有的学者认为赞扬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不科学的。学者出示近亲结婚的科学证据,论证《红楼梦》的狭隘性,殊不知,这种说法与文学性背道而驰。我们解读文本,既提倡多元化解读,发扬学生个性,也要求立足文本,进行文学性解读。阅读在文字中跳跃,在文句中感悟,而解读可任凭想象、自由驰骋。阅读、解读,两者高度契合,才可以彰显阅读的无穷魅力。

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的教学中,有被盗书这一情节,对此,学生议论纷纷。不少学生可以解读“盗书”厄运对谈迁的致命打击。然而,有的学生说:“被盗的又不是金银珠宝,只是书,谈不上厄运。”这位学生是从物质的视角解读文本,严重背离文本本质。基于此,教师决定以数字的形式,解读谈迁著书的漫长、严谨与艰辛,体现这一“厄运”对谈迁的打击,体现人物的执着精神。这组数据如下:20年时间,6次修改,500多万字,50多岁。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自由探讨,说一说从这组数据你读出什么?”这一次,不再有学生说出“被盗的只是书”的谬言。

揣摩语言的深层涵义,捕获文字背后的信息,才可获得阅读的乐趣。立足学生视觉,真诚解读文本,才可以体会艺术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做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这才是文本的正确解读方式。

四、激活思维,拓展文本实现迁移

面对新课程,囿于课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时,迁移教学应运而生。迁移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迈出一大步。那么,迁移教学如何解读、如何展开?与文本教学有何关联?迁移教学虽不拘泥于阅读文本,但是迁移这一教学环节,还需聚焦阅读文本,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至于迁移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探索。许多阅读文本,总会留下一些空白之处,给予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抓住“遐想空间”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郑和远航》,描写了郑和在航行过程中遇到的灾难:肆虐的狂风海啸、狂傲的海道贼人。然而这远远无法限制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要知道,郑和下西洋一共有七次,现实旅途的艰难险阻远不止此。在教学《郑和远航》时,教师听到很多疑问的声音:航行时生病但是药物不够怎么办?郑和怎样使用指南针确定航行方向?课文中写到参与航行的人那么多,万一吃穿不足呢?……这些是文本的空白之处,但是文本在细节中也稍有提及,例如,文本第一自然段讲了郑和航行的规模。拓展迁移,并不是脱离文本教学,而是解读文本的升华,指导学生熟读《郑和远航》,展开合理想象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故事的形式写下郑和远航旅途所遇。

新课程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局限在课文有限的空间里。文字可以给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效解读文本,更应注重传递文字绵延不绝的意蕴。迁移教学,体现的是教师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元化解读文本,教会学生梳理文本意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文字所蕴藉的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文本空白处,做好拓展延伸,高效解读文本,让学生体会语文的艺术魅力,让语文课堂丰富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戴建梅.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

[2]麦珏昉.关注单元,关注语言——例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师,2013,(20).

[3]感悟文本价值  在厚积中薄发——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中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3,(05).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