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保健班现状分析及改革必要性探究*

2019-07-16冯祎中周红伟傅钢强

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健体育锻炼体育

金 晶 冯祎中 周红伟 傅钢强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自2001-2005年“十一五期间”,5年内累计招收残疾学生1.6万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残疾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2017年全国有10404名残疾学生进入大学课堂;于此产生鲜明对比,2015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和2017年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报告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我国高校残弱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体育作为高校一门主要必修课,对与日俱增的残弱学生所面临的体育教育问题不容小觑,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内容[1-3]、方法[2,4-6]和成绩评定[4]等都不能满足该群体的基本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的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以期满足残弱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公平和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1 体育保健课程现状分析

1.1 高校重视程度不足

自从教育部提出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后,部分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许多学者的文献报告中得以体现。陕西省[5]、河北省[2]、北京上海[2]、江苏省[7]、浙江省[1]、安徽省[8]等分别进行了统计研究,都有一定比例高校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的部署高校,不开设高校体育保健班的学校比例尽高达41%。

表1 各省市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情况

调查与访谈的保健课学生,其中93.3%认为他们所处的高校不能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场地、设施,仅有 6.7%的学生表示学校能够满足需求,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使体弱病残学生不能与其他学生一样接受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9]。

1.2 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罗智波[9]的研究显示,在没有开设保健课的学校,仅有51%的学生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于此产生显著差别的是,开设保健课的高校学生,有94%愿意参与活动;而且统计每周3次以上的残弱学生时,显示开设保健课的高校学生占84.3%,没有开设的学生仅仅为13%。

有研究报告 83.7%的学生认为现行的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太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5]。多数高校都缺少体育保健课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呢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的占有73%[3]。主要的教学项目为太极拳(剑)、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管理上随意性较大,有些高校则根据老师特长和爱好而定,更有学校则将体育保健课进行理论教学忽视时间教学[7];有些学校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只是在老师的监管下自由活动[2,3]。

1.3 教师资源严重匮乏

有 83.7%的学生认为体育保健课教师应该即擅长体育又精通康复医学[5],然而对 20所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现实是没有一名从事体育保健课的专职教师[3]。高校保健课教师的现状令人担忧,只有 6%的教师参加过体育保健知识培训,15%的教师自学过保健理论,往往大部分的老师都是由于教学任务或年龄、身体(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原因被迫改上保健课。仅仅 5%的教师发表过与保健课有关的科研论文,因此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制约着保健课的发展。

1.4 成绩评定有失公平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平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获得了与健全人一起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残障学生以及体弱、患有慢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的大学生,由于身体方面原因使得他们成了高校体育课的“弱势群体”。

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的依据,而且考试成绩也是学生们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有研究报告82%的院校保健课根据运动技术考试、出勤率和课堂表现给定成绩;11%的评定与其他体育专项课相同;一些高校只关注体育保健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将体育保健课办成了理论教学,考试成绩由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而定;另外有 3%的高校则由任课老师随意评定[3]。另一项研究统计表明,正常大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为87.46分,而残疾、体弱大学生按评价体系评价的体育课平均成绩仅为69.72分,因此有失公平[4]。

2 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究

2.1 我国法律、政策的要求

相关部门也颁布类似的纲要明确体育保健课的重要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早在1995年,我国《体育法》也指出“学校应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也指出,高校应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即“体育保健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指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2 体育课程可提升残弱学生的生理学基础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中国19-22周岁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心肺耐力水平下降尤为明显。运动可有效的改善机体的心肺功能[10]和肌肉质量、力量[11]。对于残疾学生,加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力量训练,可有效的改善肢体功能,增大肢体绝对和相对力量,进而改善个体生活质量;对于心血管疾病学生,基于其个体差异,运动可改善心肺能力和血管收缩能力、毛细血管密度[12],改善病情病况;对于体质较弱学生,循序渐进的加强运动干预和体育锻炼,恢复个体活动能力。

2.3 体育课程对残弱学生心理情况的改善

通过与肢残体弱学生、高校任课教师的交谈中发现,在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仅有51%的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因为大多数的肢残体弱学生都是跟班上课,肢残体弱导致的自卑感、缺乏依据个人致残程度的个别指导,使他们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固执、反叛等个性特征,逃避学习,逃避正常交往。而在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94%的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伴随着生理状态的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提高[9]。

运动锻炼与残疾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认为体育锻炼对促进体弱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郭敏刚[13]等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残疾人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还可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肢体残疾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普通残疾人。另一个支撑观点认为,运动干预可以改善肢体残疾者的心理健康。徐娜[14]选用在校肢残学生18名作为被试者,对其进行为期10周、每周3次、时长为6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前后分别用SCL-90、EFI(锻炼感觉量表)和TSCS(田纳西自我概念测查表)实行测试,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被试者的运动愉悦感,提高参与运动的内部动机,而且增进自我概念。同样的国外也有相应研究,Mcinman AD[15]采用动态研究的方法发现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个体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且增进愉悦感。

3 对策分析与课程改革

基于以上学者对我国各省市高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均提出相关建议[3],如转变思想,加大领导重视、加快教材建设、提高体育保健课教师业务能力和建立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有一定成果的是评价标准的建立较为完善,经过一系列的计算残弱学生最为关心的成绩与普通学生大致相当[4]。另有学者[8]认为评价中要强化激励功能的作用,把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具体评定要充分考虑其运动的初始水平和学习态度,要有发展的眼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提出教材建设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但是实质性的方案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教师本身,体育保健课需要教师既擅长保健体育又要在康复医学上有所涉猎,现阶段尚不能达到学校配备此类复合型人才。而且关于保健和医疗相关教材多而杂如2018年5月王瑞元主编的《康复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首次提出康复生理学的概念,但是这些仍需要教师进行消化吸收并反哺于学生。目前,对于保健课程主要以太极拳、乒乓球等体力消耗较小的项目,对于部分学生有一定作用,由于残弱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具体情况具有特殊性,形成了“一药治百病”的误区。

综上所述,基于残弱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急需具有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运动处方,增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接受教育公平,进一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猜你喜欢

保健体育锻炼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养生保健的“怪味”菜
电脑族养生保健的四大妙招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