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优势 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问题与对策

2019-07-15黎中华

重庆行政 2019年3期
关键词:东南区县东北

黎中华

重庆市生态优势区县主要集中在渝东北、渝东南,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生态系统保留完备。全市14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集中在相同地区,具有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同质或相近特点。解决渝东北、渝东南贫困问题,重点在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就是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对于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生态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重庆市GDP排名后五位的彭水、酉阳、巫山、巫溪、城口均来自渝东北、渝东南,而这五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4.2.%、57.71%、57%、62.6%、62.9%,远远超出全市平均数48.3%。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势逆差充分说明,良好的生态优势尚未充分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客观制约因素长期存在

1.资源碎片化,可利用率低。渝东北、渝东南是重庆市“大山区”特征的典型代表,河溪深切、坡陡谷深,资源碎片化可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地貌特征复杂多变,河滩、平地、陡崖、槽地、山峦等交叉出现,宜林宜农面积少;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但季节性径流量变化大,汛期防洪压力大,枯水季节无水可用;林地特别是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带,经济价值高的林木集中在交通不便的深山难以开发利用,经济价值低的灌木杂草等随处可见;土地零散,人均耕地面积少且以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为主,耕种难度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全县农用地面积510.93万亩,耕地面积77.65万亩,其中旱地面积72.9万亩,水田面积仅4.75万亩,且坡度在25度以上的旱地面积为29.15万亩,25度坡耕地占比高达40%。

2.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经济损失大。重庆市15415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中,渝东北、渝东南占比68%。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山地气候影响的洪涝和旱灾频发多发,影响面积广,灾害损失大;受地质条件影响的崩塌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点多、密度大,抢灾救灾困难、死亡威胁高;潜在的地质灾害体—危岩在渝东北、渝东南也多有分布且频发,2018年重庆市成功避险地质灾害210起,其中巫溪实际发生51起。2017年凤凰山危岩突发崩塌,7000余方岩体瞬间倾入大宁河,导致G242巫溪段600KM+100M处交通中断至今,影响十余个乡镇近15万人出行;仅垮塌处应急治理需3300万元,综合治理需1.5亿元,先期启动的第一期避让搬迁预计需3.55亿元。

3.生态管护治理成本高。渝东北、渝东南总面积5.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12万人,幅员面积为重庆市总面积的65%,但人口却仅为重庆市总人口的11%,地广人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迁,越来越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开始变成无人区,人迹罕至,无人管护甚至无法管护,更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受渝东北、渝东南贫困区县本身财力限制,解决生存环境安全、解除灾害影响等生态治理成本高,本级财政难以支撑。以巫溪县2017年大河乡广安村“10.21”山体滑坡为例,造成损失7.23亿元,其中滑坡体治理需3.2亿元,而2017年巫溪县地方财政收入仅7.8亿元。

(二)生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力不足

1.基础设施投入大、周期长、难度高。渝东北、渝东南在交通、水利、安全饮水、安全用电、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上仍相对滞后。在复杂的地理地质条件下,保障基本生产条件、构建保障有力的农田水利、搭建外联内畅的交通网还需大量投入,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2.生产能力不足,人多地少、传统农业占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渝东北、渝东南土地碎片化、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农业生产仍然处于粗放状态。工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工业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第三产业初具雏形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仍然不高。社会分工不够发达,自身消化和转换本地劳动力能力不足,大量劳动力外出。

3.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联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境内生态优势的自我认知不够,对自身生态优势的分类、重组、改造还缺乏深层挖掘,囿于一域一地的本土思想,区域思维、区域联动不足,同质化资源合力开发与利用明显乏力。

(三)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水平低

1.产业融合度不高。以生态为纽带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三次产业结合明显不足。不搞大开发不意味着不开发,在科学分析资源承载量的基础上,合理通过林业、种植业来影响生态资源的生长、发展,通过养殖业、加工业来促进生态资源的消耗、开发、加工,通过第三产业来带动生态资源形成的景观及其产品销售,就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观。从目前看,渝东北、渝东南仍然以传统生产为主导,以原材料为主体的单一生产仍然是主要经营模式,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间的衔接不紧密,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2.科技含量较低。科研力量不足,特别是立足于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专业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对区域发展科技方面关注度不够。同时,对决策的科学分析不够,缺乏科研团队作为决策支撑。

3.人才供应不足。渝东北、渝东南是外出务工人口的主要输出地,通过外出务工学习的劳动技能主要服务于流入地,造成渝东北、渝东南人力资源空虚。同时,本地培养的高水平人才留不住,外地的引不来,人才仍是短板。

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建议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关键是探索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径,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通过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渝东北、渝东南作为全市生态优势区县,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以战略的眼光,着力思考新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建立我市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试验区

建议以渝东北、渝东南为核心建立我市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试验区,先行先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由市级层面统筹,建立相关市级部门、区县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县的主观能动性,盘点区县生态资源现状、国家和市级现有生态补偿政策,针对渝东北、渝东南全区域考核水、大气、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根据指标变化,加大资金补偿的奖励和扣除力度。针对盘点的生态资源,定期开展审计,与区县考核直接挂钩。同时,对产业发展实施引导机制,根据产值、税收贡献对生态产业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鼓励生态产业发展。

(二)建立保护优先的生态大保护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的思想,进一步夯实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优势基础。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步调,建立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大保护新机制,形成保护合力。着力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改造,培育更多更好能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态资源。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现有的林票、地票和区县水资源横向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全面清理,统一出台全市生态补偿综合办法,引导区县和老百姓共抓大保护,并在生态保护中获得更多红利。

(三)进一步激活生态资源活力

对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优势进行全方位调查摸底,建立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优势数据库,对辖区内山水林田湖草建立台帐,做大资源总量,集约零散资源,盘活发展优势。念好“山字经”,探索护林、造林、用林等多渠道增收模式,让“常青树”变为“摇钱树”;做好“水文章”,实施矿泉水、水电站、水利风景区、水产养殖、水上娱乐等开发,探索水资源作价入股等模式,让“生态水”变“致富水”;打好“土算盘”,综合利用土地整理、生态治理等方式,通过保护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收益,让“不毛地”变为“金土地”;吹好“空气筒”,利用两地天然氧吧,全域发展生态康养旅游,让“大氧吧”变为“财富吧”等。

(四)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树立建设城镇就是让渡农村,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通过人的适度聚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通畅的城市—乡村互动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人口吸附力和经济带动力,进一步打破城乡瓶颈制约,利用移民生态搬迁、宅基地复垦等政策,引导高山、高寒、自然保护区内群众进入城镇,并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城市居民同等对待。对老百姓搬迁后退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依法收归国有,统一保护和发展。

(五)注重科技和人才引领

坚持规划引领,引进专业人才和专业队伍对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施策。依托现有科研力量,建立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专门科研机构,增加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科学决策,借鉴全球、全国生态发展先进经验基础,立足渝东北、渝东南客观实际,找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共進的最佳路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安家、子女入学、科研资金支持、生态保护特殊贡献奖等方面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增强渝东北、渝东南对人才的吸引力,统筹解决人才短板问题,助推区域经济高效发展。

作  者: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东南区县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东北的春节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