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五重境界

2019-07-15杨昌玉

重庆行政 2019年3期
关键词:境界攻坚总书记

杨昌玉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这句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政理》中的古语,在1990年就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执政两年的福建宁德时,给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在2015年,这句古语也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深情陈述。正是拥有这种一如既往的爱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行动指南,形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全书共收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242段,数千文字,句句情真意切,读罢让人掩卷深思,甚觉内涵丰富,立意深远。通过原汁原味、逐字逐句的学习,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爱民情怀;读出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脱贫信念;读出了“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脱贫智慧,读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概而言之,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悟出了“五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识其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中讲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还不到十六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他对贫困的认识深入骨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期曾指出,“四十多年来,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他的二十多次国内考察,有十多次涉及扶贫开发,有7次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我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尽管如此,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人,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对农村的贫困有深切的体会,又对当前的扶贫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既对农村目前的贫困了如指掌,又对现阶段脱贫的症结一清二楚;既不回避问题,又不夸大其词好大喜功。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第一重境界“识其困”,为制定脱贫攻坚新决策新部署摸清了家底。

二、第二重境界:叙其志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我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这番论述,既是目睹了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后的有感而发,又是心系天下苍生的一种情怀使然,更是一种“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志向所在。正如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讲到的那样:“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这句话虽然是针对贫困群众来说的,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脱贫攻坚战略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在这场硬仗中,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他也清楚地讲到了这一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志”之所在,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三、第三重境界:践其行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仅是“识其困”“叙其志”的生动读本,更是指导如何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为当前的脱贫攻坚开出了良方,贡献了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地奔走于脱贫攻坚的第一线。2012年底,河北省阜平县记录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身影;2013年11月,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也留下了他扶贫的足迹;2014年11月初的福建,2015年2月的陕甘宁革命老区,2015年6月的贵州,2018年的四川大凉山,2019年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这些紧锣密鼓的时间表,真实地记录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走过千山万水,依然只有群众才最美。”他在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曾讲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既是对投身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又何尝不是他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事业的生动实践呢?他不仅身先士卒、以上率下,还殚精竭虑,苦口婆心地论述该如何脱贫。在他的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年均脱贫人数1373万人。

四、第四重境界:育其人

古話说:“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除了外因的积极作为,更要加大内生动力的培育力度。改变简单的给钱给物等方式,在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上下功夫,摒弃“等靠要”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是不可取的,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这样脱贫才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俗话说:“救穷不救懒,帮难不帮钱。”简单的给钱给物只能缓解一时之困,而不能解一世之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花了许多笔墨来谈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问题,其实质就是“育人”的问题。“扶贫不仅要富口袋,而且要富脑袋。”“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这些论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重心长,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其主要目的是“为之计长远”,帮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找根源,从行为上找差距,从宣传教育上去找方法,从“人”本身去寻找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只有“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才是硬道理。这些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论述,将扶贫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满足基本的“两不愁”“三保障”到从思想根源上挖掉“穷根”,在“救穷”的同时,还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救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人”的问题解决了,脱贫攻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育其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论述不仅关注困难群众“眼前的苟且”,更多的是通过“育人”来赋予他们“诗和远方”。2019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柱调研时,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如今政策真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这幅标语在石柱县、在中益乡、在华溪村,经常可以看到。这幅标语,一方面说明了党的脱贫政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育其人”的效果正在逐步突显,他们的内生动力正在潜滋暗长,集聚成磅礴的力量,激励着大山里的乡亲奋力翻越贫困的山峦。

五、第五重境界:天下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十五年,对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我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中,如是说。这番论述掷地有声、慷慨激昂,既突显了中国在全世界减贫任务中的使命担当,又彰显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风范。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侠义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费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处世原则,也表达了中国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必将在世界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剑拔弩张里,显示出一种和缓而坚定的重要力量,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境界攻坚总书记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总书记的告诚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