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方位育人格局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7-15邹霞杨长河钟小飞

重庆行政 2019年3期
关键词:隐性载体育人

邹霞 杨长河 钟小飞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教育家杜威认为,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以批评性研究作为基本的教育方式。[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当前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般从资源、方法和实践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概括来讲,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比较隐蔽的形式,通过对受教育者周围环境如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教学细节等因素的塑造和运用,使之无意识地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良好思想素质和品行的形成,许多并非是他们有目的地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程获得的,而是在学习与生活中接受各方面熏陶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其中,教育者高度自觉的政治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亲密的师生关系、引人入胜的人文环境和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活动等都可视为优秀教育资源,应按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加以规范利用。

(二)全方位育人格局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其中,“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本质就是发挥环境、教师等各种资源在育人中的作用,它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异曲同工,全方位育人是增强隐性教育实效的必要和保障,隐性教育又是全方位育人的落脚点,二者目的指向都是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回答的都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由此看来,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从全局性的视角,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以文化人,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许多大学生正是在“趣味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树立了对学校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注重率先垂范,实现瞻导师之德时而自省的效果。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在传道授业中,专职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应是治学严谨的典范,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注重育人规律,实现明舆情之势导而自觉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

注重全局之势,实现行教化之途异而同归的效果,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毛泽东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准绳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非规范的随意而为,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必须遵从的实践准绳。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如是写道。具体来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源于西方隐性教育相关学说和我国古代与近现代教育思想启示,依据于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渗透内化论等。

西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1938年的《经验与教育》中提出在正规学习以外还有一种附带学习即除了在学校和教师安排指导下从课堂和课本中学习之外的,从学校集体活动、规章制度、校风学风得到教育。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的专著《班级生活》(Life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隐蔽课程”的概念。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许多教育思想蕴含着隐性教育的理念,也一再为当代教师学者所运用。例如潜移默化、以身示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等等,无不展现了古代教育先贤的高深智慧。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与隐性教育一脉相通。

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的经典论断上。人处于社会环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的影响,人作为其所处既定环境的产物,其价值标准、思想道德素质与道德观念往往由环境决定。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处伟人雕塑,虽未发声,人置身其中,心灵受其熏陶,久而久之身上便有大学精神的烙印。

環境心理学主要包括刺激理论、场所理论和交互作用理论,它认为环境是感觉信息的来源,真正熟悉的环境才能对人产生价值,人与文化、社会和自然之间才具有交互作用的互动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这种互动性发挥教育作用的,受教育者与教师、同学、课堂、文体活动、校园环境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种交互作用,不断改变着或加深着自己的某种认知。

主体间性的概念首先是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它主要展现一种交互性的关系,以打破主体将自身以外的一切人事物都视为客体的孤立状态。将主体间性引入隐性教育之中就是倡导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相理解,以摆脱二者之间被动服从的单向关系,转向“本我”与“他我”的认识。

渗透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技巧,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主题和目的,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巧妙融入教育对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从而对其进行暗示与引导的过程。内化则是通过一些载体,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内化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其提供了活力和支撑力。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贴近社会生活的亲和性、操作形式上的非正规性,但并不意味着实践中随意而为,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实践准绳。

方向性原则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然而,在隐性教育的现实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没有坚持方向性原则的现象。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管理学、经济学等哲学社科课程存在着明显的思想政治观点方面的错误。例如,“不搞全面的、彻底的私有化就不能实现市场经济”,这是在经济学教学中一种政治性的错误观点。

持久性原则是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基本保障。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立竿见影的时效性,如听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或是上一堂严肃的党课。相比之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长期性过程。20世纪40年代梅贻琦先生曾在一篇题为《大学一解》的文章中论道:“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从游”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耳濡目染的长期性。这就要求在隐性教育实践中,要细致入微,深入持久。

全局性原则在实践中保证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充分开发并适当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整体功能。毛泽东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各部门、教育者思想统一、协同而行、形成氛围是提高育人实效的关键。

三、全方位育人格局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工程,在工作推进中,应注重相关意识理念培育、教育载体及其全局性联动建设。

(一)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前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隐性教育意识是基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涵广泛,不仅包括相关校院级领导、专兼职辅导员、班导师,同时包括专职教师、部门职员,甚至校园里的保洁工人都应是思想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因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中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然而很多教职员工缺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许多隐性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运用。举措推动之前,关于隐性教育的沙龙、论坛、讲座等理论学习是必要前提。

(二)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关键一环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实践离不开一定的“载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简而言之即“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相对于思修课堂等显性教育载体,诸如校园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等隐性教育载体往往是通过渗透和熏陶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理念与精神凝练,是学校的气息与灵魂,并且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言行。教育界很多学者认为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注重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开发拓展隐性教育资源,让校园里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雕像、每一个标语都发挥出其启迪作用。

人际关系客观存在于校园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师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等。“从游”体现出师生关系之间的影响效力,“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4]同学关系的影响力往往高于师生关系,正是由于其日常交流的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应充分利用人际关系载体,注重人际关系中的良好氛围建设,树立优秀典型教师、学生,发挥人际关系载体作用,引导时代正能量。

除此之外,校园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隐性教育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应加以规范运用,建立全方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全局性联动建设是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

整体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注重全局性联动建设是提升其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

注重“三个课堂”的联动建设是推进隐性教育的有效抓手。第一课堂即教育教学的所有课程,第二课堂涵盖所有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而网络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引导力的第三课堂。对于第一课堂,在专业课讲授中应渗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至少不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违背。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融入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传播主流价值观。第三课堂具有传播对象广泛性、交流平等性等突出优势,应逐渐建立起微信平台、QQ公共平台、网络论坛等,抢占这片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注重工作队伍、教育载体和相关制度的全局性联动建设是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切工作最终是落实到一些人身上,此部分人思想上接纳了这个理念,才会尽心尽力的去执行。教育载体与相关制度的重要性无须赘述,载体承载了教育理念,而制度保障了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2.

[4]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1.

猜你喜欢

隐性载体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