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巫山县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2019-07-15王立平

重庆行政 2019年3期
关键词:巫山人才农业

王立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动力。近年来,通过各地实践证明,产业振兴也面临一些问题,村庄规划布局无序化,产业发展单一化、盲目化,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产业的瓶颈问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布局无序化

由于没有专门制定村庄规划,村庄无序建设,土地利用粗放,导致村庄功能难以完善。有的村庄进行了规划,但效果不佳,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市场理念,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部分地方在进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时,没有结合具体实际,部分荒山变成了耕地,严重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等等。现在老百姓有了经济基础,想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开门就是大自然,关门全是现代化”,但是禁建控建的规定使得农民自主修建住房的愿望落空,只能等着拆迁和集中居住这一条路。对于一些废弃的厂房和宅基地,土地复垦以后,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均由上级政府统筹,基本上转移到城镇使用,乡村一级几乎用不上。村庄规划布局无序化严重制约了产业振兴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单一盲目化

目前,大多数种植产业只是对农作物进行简单种植,没有深加工,无法形成产业链条,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融入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电子商务等,更没有从“三产”融合的角度去考虑发展产业。业态单一、品种雷同、无法进行有效产业融合等现象是当前全市农村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有的地方不进行科学论证,盲目跟风,看到近邻种植什么,自己就跟着种植什么,对市场、技术等一无所之;有的地方盲目投资乡村休闲产业,产品个性不足,缺乏文化品味及创新性,导致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

(三)优秀人才流失空虚化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资源向城市聚集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农村则因为资源匮乏而难以留住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做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由于支持乡村人才回归的政策举措制度化、规范化不够,各类人才想回回不来,即使回来也很难留住,留住的人才也留不长久。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巫山县全年有20万人在外创业,占常住人口的30%,优秀人才流失,人才空虚化问题制约着产业振兴的发展。

二、产业振兴的巫山实践

(一)规划引领,指导产业有序发展

重庆市巫山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持续发展“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特色产业,根据高、中、低山地立体气候条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高、中、低山经济带,到2020年山羊年出栏100万只,脆李栽植25万亩、中药材20万亩、柑橘15万亩、烤烟8万亩、干果15万亩的规模。持续巩固“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骨干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局面。

(二)创新模式,加大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创新经营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大户+农户(贫困户)”等方式,实行大户带动,产业联动,实现产业做优做强。

二是股权扶贫带动创新。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巫山县官渡镇天灯村,依托巫山县昌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花椒加工项目,由县扶贫办按照有关文件要求以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作为股本金注入昌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于企业发展,按照约定,天灯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50%(35万元),昌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股50%(35万元),在项目存续期内(5年),天灯村集体每年按照所持股金的7.5%享受固定分红,每年可分红2.25万元,其中40%用于村内贫困户分红,1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项目到期后,集体经济组织所持股份全额退出,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巫山县曲尺龙洞村依托茂盛鲜山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实施曲尺乡龙洞山地公园项目的同时开展“三变”改革。茂盛鲜山地农业有限公司由果茂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持股50%)、果盛脆李種植专业合作社(持股8%)、果鲜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持股8%)、新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股34%)四家合作社(公司)出资组建,其中,果茂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头人陈仁贵持股40%,新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持股34%,龙洞村182名村民以400亩林地持股26%。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三是农旅融合发展创新。以乡村旅游为结合点,打造农家乐,开发乡村民宿,研发巫山庙党、贡米等旅游特色产品。通过举办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菜花节、李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人气,增加财气。

四是全程社会化服务管理创新。以村为单位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户就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申报100元/亩的脆李管护资金,采取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自筹一部分的方式,统一开展修枝、整型、施肥、除草等产业管护,全面提高了脆李管护水平和产品质量。

(三)健全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组织机构,为产业发展贴心服务。成立果业发展局、中药材产业办、烤烟生产办公室、山羊产业办公室,优化发展产业布局,兑现产业奖励政策,提高产业发展效能。

二是着力构建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严格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工作部署,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巫山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聚集发展难题精准实施五个振兴的实施意见》《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人才振兴实施方案》《文化振兴实施方案》《生态振兴实施方案》《组织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1+2+5”政策体系和《关于脆李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山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烤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柑橘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5个配套产业政策体系,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着力构建市场体系,为产品营销打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淘实惠电商平台等实现村(社)全覆盖。与京东、顺丰速运、中国邮政等合作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助推巫山脆李“快捷便销”。巫山脆李成功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在中央电视台各大频道持续滚动播放。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引进特色产业深加工企业,实行鲜销、加工一体化。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说了就干,干就干好,让巫山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2018年出栏山羊达到63万只,年产值达到2.64亿元。栽植脆李22.05万亩,脆李产量8.5万吨、产值突破8.1亿元。发展庙党、川牛席等中药材20万亩,中药材产量3.8万吨(干货)、产值9.6亿元。发展纽荷尔、柑橘15万亩,年产量8万吨、产值4亿元。发展烤烟5.22万亩,产烟叶12.6万担,实现烟农销售收入1.77亿元,税收3820万元。发展核桃为主的干果11万亩,年产量1万吨、产值1500万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巫山产业发展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农业农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种权证书,巫山脆李上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年10月22日新闻频道特别报道:石山种出金银果,柑橘种植战脱贫;12月2日《新闻直播间》报道:巫山红叶层林尽染;2019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以重庆巫山:脆李树下剪枝忙,山村奏响“交响曲”为题报道巫山脆李产业扶贫长达近4分钟。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巫山在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动群众种好巫山脆李这一“摇钱树”,很多农户靠种果树致了富,习近平总书记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仔细询问脆李是否属于李子的一种,个头有多大?颜色是红色、青色还是黄色?李春奎解释道,巫山脆李就是李子,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颜色偏青色,因为质地脆嫩、汁多味香,所以叫做脆李。

三、推进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

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规划经济效益好,产业发展前景大的优势产业。根據村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科学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覆盖,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科学做好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和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始终做到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统一、和谐共生,为乡村产业振兴把好舵,指好向。

(二)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持传统农业解决人们衣食问题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乡村的旅游休闲、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功能。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载体,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依托乡村农业禀赋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打造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二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山水自然田园风光、农业劳作生产、民俗风情、民居等乡村要素,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森林、水面等资源,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观光园、采摘园,开发建设特色民宿,推出特色餐饮、特色商品,拓宽农业增收途径,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三是推进农业与文化、健康养生、传统手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养眼、养心、养肺、养神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培育乡村经济新增长点,推进乡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要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力争留住本地人才,还应做好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育等工作,把带头的人扶起来、投资的人请进来、创业的人招回来、城里的人引下来,全方位、多角度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懂农业、懂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制订激励乡村人才政策机制。解决乡村人才的待遇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择优定向招考村干部和本土人才,让乡村干部有盼头。二是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增进故土情结等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城镇居民下乡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三农”事业。三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动员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四是扶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创业者、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使各类人才在乡村土地上施展才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作  者:重庆市巫山县铜鼓镇镇长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巫山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醉美巫山赏红叶
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