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牙周病与消化系统疾病

2019-07-12陈颖溢郭玥冯云枝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肠癌牙周病螺杆菌

陈颖溢 郭玥 冯云枝

你是不是还在忍受时不时的牙龈出血、挥之不去的口腔异味、摇摇欲坠的牙齿,最后等待“死神”将你的牙齿一颗颗带走,还认为是老人说的“老掉牙”都是正常现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于十多年前就提出了“8020计划”,即:如果我们很好地保護牙齿,等我们到80岁时,还可以有20颗牙齿。但现状则是,我国80岁以上的老人留住20颗恒牙的人数非常少。

导致牙齿脱落的“元凶”又是什么呢?排名第一的就是牙周病。牙周病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能够造成牙龈红肿出血、牙槽骨吸收,进而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但牙周病的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牙周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中国是牙周病的高发国,80%?9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近年来,牙周病被认为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等。而口腔作为消化道的起始,并且口腔微生物群与消化道微生物群存在重叠,因此牙周病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显得格外密切。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这句话通俗地描述了吃的重要性,它不但可以维持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而且可以满足咀嚼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口腔一旦有疾病,势必直接影响消化系统;反之,口腔内异常也映射着消化系统的一些隐患。

口腔作为消化道的起始,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摄入食物的加工,使之便于吞咽并将之送入消化道。口腔通过切割、捣碎和磨细三种基本运动,将摄入的大块食物变细、变小,与唾液混合完成初步的消化后,以食团的形式进入胃肠道。这些食团在胃肠道内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通过胃肠道的运动将食糜不断向前推进,并使之与肠道的吸收部位充分接触,最终完成排便。所以,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完成得越好,越有利于胃肠道的健康;反之则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导致胃肠道疾患或不利于疾患的愈合。

牙齿是口腔咀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预防和早期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牙齿脱落在全球范围内仍普遍存在。一方面,牙齿缺失的人需要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容易咀嚼的软烂食物或者将蔬菜、水果榨汁进食;然而这些改变势必会影响营养的摄取。已知蔬菜和水果的果皮是重要的膳食纤维来源,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运输,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对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反应,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据报道,膳食纤维的作用是结合胆汁酸,降低酸度,增加粪便体积。膳食纤维还被推荐用于预防克罗恩病、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憩室疾病和胆结石。另一方面,咀嚼功能不良的人还会通过吞咽粗糙的颗粒来应对进食,然而这却加重了胃肠道的工作负担,易致胃肠紊乱。此外,有研究报道,牙齿缺失后进行义齿修复的病人,虽然恢复了牙列完整,但是相较于“真牙”,“假牙”对食物的切割、研磨能力依然较差,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牙周病由口腔菌群失调导致,人类口腔中定植有大约700种微生物,口腔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病菌大本营”。食物在进入胃之前,都要在口腔里接受充分的研磨、搅拌。不难想象,在一个不清洁的环境里处理过的食物会给胃肠带来多大的灾难。尽管胃里是强酸性环境,具有抵抗病菌入侵的能力,可是水滴石穿,日复一日的病菌入侵一旦攻破胃的防线,就会给健康的胃带来伤害。尤其是那些有全身性疾病导致抵抗力降低,或消化道有慢性疾病的“易感者”,口腔和牙周感染部位的微生物可引发深部器官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病原菌,近年来研究显示牙菌斑是幽门螺杆菌的贮库,牙周袋内可检出幽门螺杆菌,牙龈出血部位的检出率高于不出血处。而且,牙周袋内检出的幽门螺杆菌与同一病人胃炎病变部位中发现的幽门螺杆菌具有基因同源性,甚至在家庭成员的口腔和胃中也可检出相同基因型的幽门螺杆菌,提示牙菌斑和牙周袋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一个储存库,是发生胃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胃炎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严格的牙周治疗可使牙周临床情况改善,牙菌斑中幽门螺杆菌减少,并最终提高胃中幽门螺杆菌的根治率。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胃炎、胃溃疡都不是什么大病,吃点药就可以了。殊不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后者常合并肠上皮化生。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多种癌症都有关系,其中包括多种消化系统癌症。其中食道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第8大癌症,也是致死率排位第6的癌症。临床研究发现,食道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牙齿缺失及刷牙的频率关系非常紧密,牙周病病人食道鳞状细胞癌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牙周病病人。口腔微生物与刷牙频率以及导致牙齿缺失的龋病、牙周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相比非食道癌人群,食道鳞状细胞癌病人唾液菌群的多样性更低,同时菌群结构发生改变。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食道鳞状细胞癌病变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高于邻近部位的检出率,而正常部位不曾被检出。研究同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分泌的赖氨酸特异性牙龈蛋白酶,在以上各部位的检出也具有相似特征。由此可见,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道的定植与食道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肠道菌群也在炎性肠病的病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口腔微生物与炎性肠病存在相关性。

同时,炎性肠病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WHO统计,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平均每年有超过120万新增病例,并且每年有6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临床研究发现,中等证据的牙周致病菌——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部位富集,提示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检测口腔微生物也许能够用来筛查结(直)肠癌。作为牙周炎致病菌之一的具核梭杆菌是如何从口腔影响到结(直)肠癌的呢?学者用一系列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利用动物实验先后证明通过口腔连续接种或尾静脉注射,可以使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定植、聚集,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因此,通过消化道物理途径和血液途径,具核梭杆菌都能够对结(直)肠癌产生影响。

常言道“病从口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牙周病作为一系列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就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全身器官大家庭是和谐统一的,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口腔清洁,及时治疗口腔疾病,不仅对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也是预防全身性疾病的必要方法。

猜你喜欢

肠癌牙周病螺杆菌
含糖饮料或可增加女性患肠癌风险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男性长期看电视更易患肠癌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中的应用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桥在慢性牙周病治疗中的探讨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