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019-07-09黄丽

江西教育C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格小格钟面

黄丽

长期以来,有关时间单位的教学重点在于单位的换算,而忽视学生对时间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就容易混淆时间单位与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的进率。如何帮助低学段的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单位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充分利用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在一年级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认识钟表”的课程内容,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钟面的特征,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等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鐘面上每个指针的区别,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知道每两个数据之间称作一个大格,知道每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

时间单位的教学还需要学生对于整时的时刻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采取“你拨针,我来说”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如果分针超过了12,指向了1,但是时针看上去还是指着3,这个时候还是3时整吗?如果分针还没到12,指着11,时针看上去指着3,这个时候也是3时整吗?通过这样的质疑,要使学生明白“几时多”以及“还没到几时”的时刻存在的现实,以达到理解时刻意义的目的。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画钟面,并在其中找到简单的规律。钟面不需要画得那么圆,只需要围成一圈,在摸索中找到简单的规律,数据12和6对着,3和9对着,把这四个关键点找到,再进而引导学生画出其余的8个数据,钟面模型就初步形成。小格不需要画,因为一年级只需要认识整时,还未牵扯到几分,所以这样的画钟面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是不难掌握的。

学生从观察钟面到认识钟面,进而逐步过渡到画简单的钟面,思维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对于时间单位的观念建立大有裨益。

二、利用动态演示进一步建立清晰的时间单位观念

二年级上册安排的时间单位的课程是认识几时几分,它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扩展到对钟面小格的认识,教师可继续利用钟面模型让学生知道每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在认识几大格有几小格的时候,应该配合5的乘法口诀进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钟面一圈正好有60小格的道理,为时间单位的换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较易掌握“几时过几分”,而“几时差几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例如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1,学生往往会误认为是3时55分,这个难点的突破可以有赖于实际钟表的动态演示来完成。例如课件出示3时整的钟表,动态演示到3时多5分,引导学生观察并质疑:“你发现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吗?”质疑交流后学生明白了:分针转了5分钟,虽然时针好像没动,但时针还是转了一点点的,只不过转得幅度太小,我们看不出来而已,所以时针好像指着3,实际上是3时05分了。

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训练画钟面,此时应该提高要求,要会画出大格之间的小格,要会在钟面上画出表示“几时多几分”或者“几时少几分”的时针和分针。画时针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分针不管走多少,时针也在慢慢地走。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培养学生数学的严谨性。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习素材,体验时间的长短

对于1小时、1分、1秒的长短体验,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1秒的体验,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春节联欢晚会跨年之前的倒数。经过课堂教学的多次实践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笔者发现游戏或比赛之前的口号“one、two、three”以及火箭发射之前的倒数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这样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随着数数来体验1秒或几秒时间的长短,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1分钟的体验,可以在 1分钟的计时之下,由学生选择适合在教室内操作的事情来做一做,例如选择写自己名字、做口算题、在心里数数、轻轻拍掌等。

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不方便在课堂上活动,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课间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或者利用看动画片的时间,让学生计算1个小时能看几集动画片。多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让他们体验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单位的实际意义,就更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单位的观念。

小学数学低学段学生时间单位的观念建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首先从生活中具体的钟表开始,然后抽象出钟面的特征,进而建立起对钟面的表象认识,最后又能够把抽象的数还原到具体的钟表当中去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具体、抽象中自由地转换,那么低学段学生的时间单位的观念建立就取得了成功!

猜你喜欢

大格小格钟面
正确的钟面时间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秘密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作息时间
安小格的夏天
看镜面上的时间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