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2019-07-05苏引娴刘晓玲杜小颖周海琪李晓燕王梓彤

山东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校

苏引娴 刘晓玲 杜小颖 周海琪 李晓燕 王梓彤

摘 要:习近平青年观作为发展中的思想,目前研究仍然是处于初创阶段,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研究方法不够多样、研究体系尚未形成,一些研究观点仍需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文以思考并研究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为结合点,通过多方面的对比,总结归纳,得出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现状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关于青年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发扬和继承,是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目前国内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思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习近平青年思想发展的渊源、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研究;习近平青年思想的特点研究;习近平青年思想的内容研究;习近平青年思想的意义研究。

习近平青年观是我党对青年本质和青年培养工作的最新认识,也是我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又一理论高峰,以习近平青年观思想指导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有助于高校尽快认识青年培养工作的本质和途径,有助于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理论素材。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要成员,习近平青年观对塑造青年正确的认知观、成才观及工作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起到增强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以及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意义。

让学校师生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鼓舞着我们共同去播种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用坚强与自信去驾驭惊涛骇浪,用勤劳与智慧去开创美好航程,共同向着报效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二、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现状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现状

1.项目人数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要求全国、省(市、区)、高级及院系四级构件培养工作格局,分工负责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也为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没有参与过培训课程的学生的人数超过调查总数的一半(见图1)。各高校的培训是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为载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骨干进行分班分组,并选取优秀的、具有亲和力的、政治素养高的老师进行带队。

因此,项目的培训只是对部分学生骨干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并没有开设常规的教育课程,导致只有少部分同学能深入了解习近平青年观,大部分的人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样对于习近平青年观的传播具有不利影响。

2.研究课程

各高校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学,将理论课程与素质拓展相结合,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水平与身体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的培训体系较为完善,绝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培训后的效果好,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加深了对习近平青年观的了解。课程开展的形式多样,能提高同学的参与度。

如图2所示,培訓班的课程大多分为实践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互动教学、音像教学、参观教学、专题教学、访谈教学和现场教学。邀请具有革命经验丰富、理论水平扎实、语言表达精妙的专家和学者以专题讲座、热点分析等方式结合自身的成长、成才向学员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青年观的精髓。

图2 所参加的培训是以什么形式开展学习习近平思想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获得的成就

各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了新时期高校青年,培养了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推出,为培养青年人才提供了平台,是践行习近平青年观的重要举措。并且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效。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进行理论学习,高校青年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各高校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当代时代背景,举行各种主题的理论学习讲座,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充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应该结合自己本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行实践锻炼。各高校学生根据培训安排,前往革命老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了提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以实践检验理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行志愿服务。学生们通过参加校内,社会等各种公益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心助人、奉献社会的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使学生成为一个的有情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行对外交流。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潜移默化之间提升了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除了价值观水平的提升之外,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对外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课程类型丰富,但实践活动种类不够丰富,也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起来。在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让一部分的学员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那对于大部分的学员,其只能从理论上得到了解,不能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理解。因为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是有理论上的学习,并不能成为正真意义上的认识。

2.重个体轻整体

在生物学中人作为一个整体生存,但也是一个社会发展大整体中的一个个体,我们需要互相协调、互相合作才能共同促使社会的发展。而在很多课程中,偏向于个人的能力培养,缺少一个团队培养的课程。现在的青年学生普遍缺少团队意识,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过满。

祖国的伟大进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调能力及在团队中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能力。

3.重形式轻能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国家发展蓄积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但在培养过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高校存在形式主义,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及有效性,而这就导致了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习近平青年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培养工作,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

做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高校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校党委、团委应该树立正确的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从根本上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指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念,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首先,高校要搭建校院级培训体系。由院到校、逐级选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教育,逐层深入了解和学习政治理论。同时,要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组件导师团,为其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其次,高校要搭建目标管理体系。指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转化为多个具有质量和时限性的具体目标,把远大目标与本职工作、自身实际相结合,使对受教育者的考核具有量化、细化的考核标准。最后,高校要搭建考核体系。考评要结合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在标准设置方面,实施指标考核,硬指标和软指标兼顾。

(二)把握新时代特点,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国还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其中最伟大的目标任务就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新时代下,更新教育内容,将十九大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养教育中,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做到集中学习,关心党政时事,并讨论总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理论学习较为枯燥,理论认知不够深刻等问题,开创形式丰富的学习活动,通过多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调动他们积极性,进一步做到知行合一。

(三)结合大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方法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大学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性。随时代发展,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应随着教育的转变而不断更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其运用于实践并再加以创新。

(四)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网络新媒体受欢迎程度较大,传播速度快而广,传播内容多,其覆盖范围到世界各地新媒体内容新鲜、形式新颖、学习便捷,与青年人的思想贴合,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微信公众号、APP、微博等自媒体引领时代的潮流,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打卡等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捷的信息、资料传递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更加现代化,更便于学生的接受。新媒体个性化、选择性强和表现形式多样,以及互动性强的特点,有利于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继承和发扬,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艳.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反思与方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2016,6

[2]张潇月.新媒体视角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思考.2015.45.207

[3]田雅.论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教育文化.2019·1

[4]浅谈在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https://www.xzbu.com/3/view-1678419.htm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