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下)

2019-07-02王国芳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学科

王国芳

三、教学情境同学习任务的对接

新课标对教学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学情境与学习任务的对接。这种对接是双向的,一方面要基于真实情境建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任务来解构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必须创设真实情境,优化情境功能,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里的真实情境,不管是“现实”的真实,还是“逻辑”的真实,都必须体现“教学”的真实,要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真实”的效果。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情境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中既要关注情境本身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也要重视通过情境创设将高大上的学科内容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如前面提到的“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教师在第三幕“民情播报”中设计了“作为一名市民,请谈谈你对美好生活还有哪些向往”的学习任务,在同学交流之后,又追问“哪些因素制约了我们这些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在再次交流之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第三个任务:“结合刚才同学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谈谈我们应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原本比较抽象的“新发展理念”拉回到了当地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很好地处理了情境与生活的关系。而那种不接地气、脱离生活的情境,是很难产生真正的教学效果的。

二是情境与学生的关系。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现实状况,以更好地发挥情境的教育功能。如曹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框时,设计了一个“脚踏实地——青春启示录”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从习近平插队农村的经历中或者习近平对青年学生的寄语里,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这位教师为此创设的情境之一是:呈现1973年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大队的照片(注明他初到陕西时是1969年),并提醒学生,习近平当时去农村插队时也就十六七岁,与你们现在的年龄相当。这就把从总书记的经历和寄语中寻启示,变成了“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总书记像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做什么?我们现在又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好地弥合了情境与学生的“距离”。

三是情境与内容的关系。新课标有两处专门论述情境与内容的关系,一处是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从三个方面对优化情境的功能提出了要求:一是课程目标层面,强调要“能有效地支持、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是课程内容层面,强调要“有助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三是课程实施层面,强调要“能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这是说,只有那些着眼素养培育、指向核心内容、融通教学环节的情境,才是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情境。另一处是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部分,强调“学科内容也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科内容一旦离开具体情境,就很难发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了。因此,教学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造成情境与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四是情境与任务的关系。情境应是有“情”之“境”,是要使学生入“境”之后能生“情”。创设真实情境,赋予学生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思维活动、实践活动,获得个体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从这个角度讲,平常上课举个例子、讲个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算不上创设情境;教学中讲了某个观点后,再举个具体事例来加以印证,也不是情境创设。因为这种例子、故事之后,并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没有入“境”也不可能生“情”,更不会有真切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情境之下是否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是衡量教学情境是否真实的重要依据。当然,前文已有提及,基于真实情境建构学习任务,仅是情境与任务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有效的学习任务来解构教学情境。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执行,要能够深化对教学情境的再认识、再理解。情境的功能,不仅仅只是引出任务,更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学习任务解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2.设计有效任务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有效的学习任务为引领。从某种角度看,学习活动是学习任务的“活化”和“外化”。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设计卓有成效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活动中既完成对情境的解构,又发展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任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目的,强调针对性。学习任务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该任务目的是否明确。从教学目标看,设计任务首先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也即任务指向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学科核心素养;细化而言,则要明确这个任务所依托的学科知识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念,要培育学生何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教学环节看,任务设计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所在,是用于深化教学内容,还是用于前后衔接,抑或是为后面的教学展开打下伏笔,等等。不管设计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我们都要问一问,这个设计的目的也即意图是什么。目的越明确,针对性越强,学科任务的有效性也就越有保证。

二是深度参与,强调体验性。新课标强调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旨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设计学习任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及从中获得的个体體验。如卢老师在试教选择性必修模块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关系”一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假设你们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中国的领导人,你们如何看待当前的俄乌冲突?俄乌之间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说说你的理由。”对这个任务的效果,可作具体分析:如果学生对俄乌冲突本身没有深入的了解,对相关国家在俄乌冲突上的利益相关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尽管有具体国家的立场假设,学生的回答仍然可能只是想当然的,这个任务就只是形式上的探究;相反,如果课前学生已做了相关的调查,或者在课堂组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再进行交流,那么就是一个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任务了。所以,即使看上去是同一个任务,学生参与的深度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三是丰富类型,强调多样性。从形式上看,学习任务可以是“查一查”“理一理”“议一议”“读一读”“分享”“讨论”“探究”“辩论”“调查”等。从主体上看,学习任务可以是面向全班的,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还可以是直接针对学生个体的。即使以小组为单位,也有固定小组和根据教学需要随机分组之别。从时间上看,学习任务主要是课中的,但也可以是课前的,还可以是课后的。课前的,如针对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先进行相应的调查,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课后的,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性、开放性作业。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形式,最终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总之,任务的设计既要避免千篇一律、千课一面的模式化,又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不顾教学实际的形式化。

四是指导得当,强调操作性。任务往往要靠问题来传达,但任务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任务具有复杂性,围绕议题开展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也就是说,设计学习任务,除了要考虑设问本身及其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外,还应包括具有可操作性的提示与指导。有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有没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这是衡量任务有效性的重要维度。如滑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4中“文化发展与人类共同价值观”一框时,在“展望未来:筑梦丝路”环节,设计了一个“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化平台,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小组活动,从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①活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方向,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汇总给组长,组长搜集信息并发言,本组组员可以进行补充。②活动时间:讨论5分钟左右;每组3分钟左右发言时间。”这个任务设计非常明确地提示了各小组应该怎样做,组员做什么,组长做什么,讨论的时间是多少,每组发言的时间又是多少。各组按照任务的提示开展活动,学习活动就比较有序、有效了。

四、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匹配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必须充分重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要将评价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将评价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一环,切实发挥教学评价在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教学评价的目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的目的,也即为什么要实施教学评价、为什么如此重视评价的问题。新课标把“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确立为基本理念之一,提出“本课程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新课标之所以要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目的就是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发挥的是“尺子”功能,通过评价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分为“对”与“错”或“好”“中”“差”,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次。这样的评价,不但缺少激励功能,反倒会不时地给学生造成伤害。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是一面“镜子”,让学生通过评价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优势,以更好地促进学科核心素養的发展,也即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评价还应该是一个“靶子”,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更为清晰的发展目标,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如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案例1提供的评价表中,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恰当”“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流利地表达小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等六个维度,就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镜子”,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进一步发展的具体“靶子”,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2.教学评价的内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即教学评价到底评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教学评价不就是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吗?但显然,这样的回答是不够的。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需要我们把目光放到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等素养的具体内容上来;二是核心素养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进一步指出,要“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也即我们所要关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学生在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中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前面强调的教学情境要同学习任务对接的原因。

当然,上述还只是教学评价中的共性要求,具体到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又会有不同的要求。以新课标提供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对活动型学科课程、辨析式学习、综合性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虽然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但又各有侧重。其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侧重于“既评价达成基本观点的过程,也评价实现教学设计的效果”;辨析式学习的教学评价,要点在于把握好三对关系:一是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二是导向性和开放性的关系,三是思想内涵与形式的关系;综合性教学的评价重点则在于“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评价有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而且要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等。

总之,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空话、套话,需要我们切实树立学为中心的理念,聚焦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关注他们的具体素养发展状况;同时,要因课而异,突出重点,依教施评,以评促学,切实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引导和激励功能。

3.教学评价的要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的要求,也即具体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评价的主体,即谁来评的问题。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可以是教师评价,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还可以引入家人、调查对象、实践单位的工作人员等的评价。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深度参与教学、进行自我反思、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正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评价的时机,即何时评的问题。从时间看,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即“课中”的评价,一般的教学评价主要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一类是教学过程结束之前的评价,也即“课尾”的评价,如教师自己或请学生对这一节课进行小结、或对本节课中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等;还有一类是教学过程结束之后的评价,即“课后”的评价,如布置学生写一篇评论或小结的文章等。另外,有些评价,如辨析式学习中的“判断”“选择”、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交流分享”“现场答辩”等环节,本身就是教学与评价的融合体。

三是评价的依据,即根据什么来作出评价的问题。前面已有提及,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依据是“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但光凭“行为表现”“过程和结果”,其实是评价不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教学评价的设计及其实施,还需要教师心中有两杆“秤”:一杆是新课标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一杆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前一杆是宏观的大“秤”,后一杆是微观的小“秤”。只有两“秤”在握,才能依据“行为表现”“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作出科学评价。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评价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四是评价的策略,即具体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设计问题。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活动),需要我们提供可操作的评价设计。这里列举三种:一种是“表格式”评价设计,即针对某项任务(活动),以表格的形式,从不同维度作出等级性评价的设计。这种评价方式在新课标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有具体案例,这里不再展开。另一种是“文字式”评价设计,即以文字的形式对某项学习任务(活动)的评价进行设计。如曹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框时,针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习近平主政浙江时的相关思想理念及成功實践,并分析它们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的学习任务,评价设计如下:“①考察学生是否关注生活、观察生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②关注学生能否从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感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个通过文字表述的评价设计,既明确了关注的重点,即学生是否关注生活、是否能从身边事例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又明确了评价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即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一种是“嵌入式”的评价设计,即把教学评价作为学习任务(活动)的一部分来进行设计。如徐老师在试教必修模块3“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一框时,设计了“星火厅”“改革厅”和“复兴厅”三大板块,其中围绕“改革厅”设计了一个工程竞标的任务,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其中三个小组为投标方,要求各制定一个该展厅的具体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一个小组为评标方,要求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投标方的展示,进行针对性评价,选出中标团队。这种把评价嵌入到任务(活动)本身的评价设计,很好地贯彻了教学评一致的新课标理念。

猜你喜欢

新课标核心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