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之路径探析

2019-07-01潘璠李德平

学理论·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

潘璠 李德平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高校推动创业文化培育过程中,文化自信能够起到指明发展方向、注入鲜活血液、树立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特色等作用。针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导向性不强、同质化严重、功利化明显的问题,本文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入手,深入探析高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以强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151-0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阐述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締造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的内涵大致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延绵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对传统文化的坚定认可是文化自信的首要内容,这是文化自信的源头。二是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争取民族独立、开拓创新争取民族富强道路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内容,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三是放眼世界,对未来参与国际文化大交流,不断吸收并融合外来有益文化,摒弃文化糟粕的自信、担当与追求。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礼敬与珍重,是对革命文化、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崇与虔诚,是敢于吸收并改造外来文化的自信与魄力,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前景的信心与肯定。

二、高校创业文化培育过程中文化自信之价值诉求

创业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已得到广大高校乃至社会的普遍认可。文化自信作为顶层设计融入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为其注入鲜活的血液,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1.文化自信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指明发展方向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植于文化的繁荣与延续。文化的繁荣与延续彰显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倡导的“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上都植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仅凸显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1]。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紧紧围绕文化自信来展开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各项工作,才能把牢时代特征和民族本色,从本质上决定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2.文化自信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开阔视野

20世纪80年代初,创业受到欧美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重视和推崇,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文化建设起步早、经验足、成果多。虽然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但创业文化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文化形态,必然有可借鉴的共性成分。现阶段,我国的创业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坚持文化自信,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客观地正视自我,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先进的创业经验取经,博采众长,为创业文化的发展找到新的发力点。基于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创业文化才能不断进行输血进而造血,增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竞争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中逐步把握话语权,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我们的开阔视野和胸怀,更自信地屹立于时代发展浪潮之中。

3.文化自信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树立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等领域出现的碰撞与冲突。高校校园文化深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同样,高校创业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文化交汇、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交织、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都对高校创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2]。受创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初期往往囿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加之受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的影响,高校创业文化发展处于瓶颈期。文化自信的融入将成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定海神针”。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才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抵御封建文化和外来文化糟粕的侵袭。

4.文化自信助力高校创业文化孕育自身特色

孕育出高校创业文化的中国特色,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是全国高校培育创业文化的共同追求。对于不同高校来说,创业文化培育还要体现高校的自身特色,展现其建校的光荣历史、学科的优势特点,塑造该校独特的文化元素。这是解决高校创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同质化问题的最佳途径。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根基,才能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大学精神和前辈们艰苦建校、严谨治学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融为高校创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焕发青春活力[3]。

三、高校创业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价值观差异,导向性不强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创业文化建设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留存了诸多西方创业理念的痕迹和烙印,但是中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的价值观甚至与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指导思想的错误极易造成发展方向的偏差,表现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不利于高校创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照搬西方模式,同质化严重

创业文化培育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总体上来讲,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路径与做法是将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创业文化形态移植过来,洋为中用,忽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高校自身地域文化、学科文化中汲取力量,全国大部分高校校园创业活动形式单一化、创业教育理念固化、创业人才培育模式化。照搬西方模式造成了水土不服的局面,这就是高校创业文化同质化严重的最根本原因。殊不知,文化是不可移植的,特定的文化需要特定的土壤,而且越是本土的、有特色的文化,越是世界的。特色就是生命力、竞争力[4]。

3.重结果轻过程,功利化明显

受社会上浮躁之风的影响,创业大学生的个人创业意图多是向“钱”看齐,刻意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创新能力不强,创业野心很大。另外,现有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功利化倾向导致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成效往往以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学习取得了多少绩点、成功创办了多少个公司、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等作为评价标准,过分宣传拥有财富的成功创业典型,盲目地鼓励学生创业当老板、赚钱,忽视了对创业主体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整体风气导致创业文化建设急功近利,不利于主体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路径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物质文化

马克思指出:“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5]物质文化环境是创业文化的外化,是推动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文化环境的有形载体。创业文化的理念、内容可以和物质环境相结合,使物质形态成为传播文化的中介,从而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业意识。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创业文化物质形态的建设时要注重体现文化自信的内涵,科学规划校园基础设施,加强能够体现创业精神的校园标志、文化设施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咨询中心等创业教育场所、创业主题雕塑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并及时更新创业教育主题网站、创业宣传标语条幅等。让创业文化精神通过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示出来。

2.完善科学培育机制,彰显制度文化

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中制度建设指满足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有利于在现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6]。完善创业文化培育机制,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体制中的不足,为实现创业文化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学校制度层面上,要将创业文化培育纳入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明确定位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目标、发展方向、实施方案等,形成指导性文件,让创业文化培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是在组织领导层面上,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成立由专家顾问、相关职能部门和外聘企业家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做到创业工作有专项资金,创业教育由专家参与,创业文化有专人指导。三是学生管理层面上,主动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机制,转变传统评价机制中以成绩论英雄的“一刀切”现象,对学生德、智、体分阶段综合测评,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创业奖学金制度等有效保障创业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

3.丰富创业主题活动,注重活动文化

活动形态是创业文化中的有形载体,是将创业想法付诸实施的有效形式,是检验文化培育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通过开展各种以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令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创业意识与实践的有效统一[6]。一是开设校园线上线下创业论坛,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创业论坛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提出问题由专业老师答疑解惑。二是营造氛围,学校不定期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创业讲座、创业事迹报告会,定期举办创业文化节、创业计划大赛等,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三是指导实践,在校园内,高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社团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主阵地,集思想性、群众性、实践性为一体。加强创业型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将有创业意向、志趣相投的大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针对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明确创业方向,由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他们书写创业计划书,并利用校内创业孵化园帮助孵育创业项目,增加创业项目成功率。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鼓励青年创业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亲身感受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及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甚至“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为将来进入社会增添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参与残酷的社会竞争。

4.培育特色创业精神,突出精神文化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业文化,要从培育特色创业精神着手,坚持文化自信为导向,做到“传”“鉴”“挖”。一是坚持“传”。高校创业文化培育应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都是现代创业文化培育中重要社会价值导向。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当前高校创业文化的精神源泉。传承革命文化将确保高校创业者在遭遇挫折时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对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追求革新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就是新时期高校创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二是注重“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强调文化自信,不是要搞闭关锁国、唯我独尊,而是善于学习、理性借鉴世界各国创业文化培育的文明成果,在吸收借鉴与自主创新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构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校创业文化。三是善于“挖”。挖掘高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和高校自身独特的校园精神。地方特色文化反映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風俗习惯,更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缩影,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高校青年创业者更易于产生文化认同。校史、校训、校歌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突出的精神标识,它们凝聚着前辈们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要将这些大学精神贯穿于创业文化培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冯鹏志.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J].学习时报,2016(7).

[2]林国建.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86-94.

[3]黄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9-112.

[4]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60-6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

[6]李德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8-22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虫虫攻略之“枯叶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