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2019-07-01周长民

学理论·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周长民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深入阐述其重要意义。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而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并且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13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是对如何“扬弃”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具体说明,是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时的指导思想,是对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价值的途径的明确表述。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其实现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转化和发展路径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寻找。

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急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需实现“双创”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实践要求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2]。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传统文化要进行转化和发展,更大程度上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与民族性特点的形成提供资源。

(二)传统文化“双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实践要求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包括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文艺的繁荣兴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3]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实践的要求。传统文化须进行转化和发展,从而为传统文化注入真正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实践提供更具活力的传统思想理念与道德规范资源,使社会主義文艺创作更具中华审美风范。

(三)传统文化“双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持。“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要求下,传统文化须进行转化和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为便捷,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双创”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

历史证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相遇并磨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结合;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蜕去封建性,增强先进性与时代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渐减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然而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初期还具有较强的封建性,为封建反动势力所用,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历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革命实践的洗礼后,反封建思想广泛传播,封建势力江河日下,传统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受到牵连、遭遇否定。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入开展,对传统文化这一珍贵遗产的需求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被客观审视。伴随着传统文化与封建势力之间的联系开始减弱,传统文化的封建性也逐渐减弱。毛泽东在结合革命实践现状的分析来论证共产党员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曾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5]“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标志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开始被客观审视,其封建性开始褪去,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条件。

(二)传统文化“双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发展

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挖掘途径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发掘的指导性策略发展成为更为具体的“创造性改革和创新性发展”。

(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双创”

传统文化“双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商志晓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6]。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标准应为现实需求,而现实需求则蕴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即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体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现实需求的指引下有选择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并结合现实条件对其进行发展融合,其中现实需求蕴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现实条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体现及被创造;即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体理解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

三、传统文化“双创”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归结起来即“扬弃”与“创新”,这需要在实践中实现,而不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蕴含着传统文化扬弃与创新的标准,指引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

(一)結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确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发展,首先要厘清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代表了全部传统社会时期的文化,更不等同于封建文化;但这长期被混淆了,而这种混淆正是其被封建势力利用而在一定时期内具备反动性的原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正如社会主义革命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的文化环境中仍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这些文化的残余并不能因其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便被称作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指导人们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的文化,是产生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实践并反过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实践起到积极反作用的文化[7]。因此,分辨优秀的传统文化还需借助历史实践,从传统社会时期的不同文化产生的历史实践效果,来分辨何种文化真正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并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扬弃传统文化,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辨明“扬”什么、“弃”什么。“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宏观来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特殊性的重要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在当代大力发扬的;需要我们大力发扬的传统文化是能带来积极社会影响的传统文化,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发生于特定时代,具有社会历史性,反映着特定时代的时代要求。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取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以甄别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创新传统文化,在立足当下的同时,还应当面向未来。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立足当下,充分满足当下的时代需求,积极反映当下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创新应面向未来,积极响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并力求能够积极影响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创新传统文化须在实践中进行,一方面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使其能够充分反映当下的时代需求与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总是以具体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可以使传统文化创新更具目的性、灵活性,积极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并为我所用,不断充实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思想支持。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双创”的具体化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须通过实践落实。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

发挥媒体的广泛传播特性。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愈加发达,媒体宣传愈加高效,作用范围愈加广泛,甚至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众的文化接收思维。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将高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观念的大范围认知,为其他实践途径发挥作用做好铺垫。

发挥教育的普及功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需要广大群众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还需要足够的人才来推动实现。通过普及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可以普及传统文化知识,选拔优秀创新人才,从而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活动,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下,文化产业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传统文化的加持,以增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其急迫的需求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将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的途径以及资金支持,愈加合理的文化体制也将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体制保障。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传统文化“双创”的关键。传统文化的“双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并且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提升超越,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稳固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2).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N].光明日报,2017-01-19(15).

[7]郑大华.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三个维度[J].中国文化研究,2017(4):13-16.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