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

2019-07-01马兵

学理论·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民生

马兵

摘 要:民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属性,是主流意识话语权的培育增长点,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有之意。因此,民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通过加强民生建设和民生教育,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民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4-0040-02

加强民生建设有利于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又在为民生建设引领着方向,破解难题。民生理论与实践不但已经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的培育资源,而且成了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以来,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出发点与归宿的地位不断地得以确认和强化。民生的意识形态属性更加得以彰显。民生建设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建立起了极为融洽的良性互动。

一、民生是主流意识话语权的培育增长点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培育而获得民众的认知与认同,如果失去群众即没有或者不能被群众接受和认同,那么它们就变成了抽象而空洞的教条而必然失去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后,面临新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实现其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就必然在坚守其基本核心价值的前提下,继续寻求、充实能够成为整合与黏合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的工具和价值形态。而民生建设的价值功能与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民生能够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进路之中,首先是民生的价值属性和社会功能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和吸引力,民生建设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整合利益诉求、支配社会行动等方面的价值向度,使得民生具备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民生不但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而且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因此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统摄地位,包容和凝聚其他价值精神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使得民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之一。其次,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属于统治阶级的观念体系而使其可以借助于政权的力量进行推广,而民生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就已经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视为奋斗的最高价值了,它始终萦绕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执政理念和实践进程。当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被确立为“重大政治问题”的时候,民生观念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或者说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已经被执政党发现而将获得政权的力量的强力建设。基于此可知,民生观念无疑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培育增长点。

二、民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内涵

改革开放体现在经济领域,首要机制的引入和建设乃是市场经济手段。然而市场经济机制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某种经济运转的机理和工具,而是一组彰显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即自由、平等、竞争、法制、契约精神等。当这组价值理念与中国人民民生诉求的社会心理发生交集的时候,所发生的反应,就使得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即“一大二公三纯”向“个体、自主和逐利”发生转化。“私”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使得当今中国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由单一的样态转而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形态样式,形成了“一主多样”的意识形态格局。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依然发生主导作用,但其也在气象万千的价值转换中受到各种新生的意识形态冲击。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进行重新建构和充实以解释和指导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着的社会的迅猛变革。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寻求一个具有作为统合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并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执政合法性进行辩护的价值来充实、丰富自身的内涵。而民生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满血复归”已经昭示了,民生观念正在对人民群众在社会整体进入小康水平以后,更加关注自身生存与发展权益的“民生生态”进行着理性的反映与凝结,它凝结出的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一系列现代性价值要素。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念的形成首先是对全社会普遍文化心理价值——生存与发展的理性反响,因此造就了民生观念具备了普遍认同的价值,或者说,民生观念具备了“普遍性的思想体系”的理论特质。因此民生观念发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作用获得了首要的可能性。当执政党和政府主动进行民生基本理论和价值体系,以包容各方利益诉求的需要,并向全社会进行价值理念的推而广之的时候,民生观念客观上已经开始破除“认同困境”而发挥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了。

三、民生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施路径

加强民生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生利益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之源,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诉求,才能使其具备话语权。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的政治论断,意味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呈现出立体式、复合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建设理念,制定以“公平正义”为根本原则,以“成果共享”为价值取向的民生政策破解民生需求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难题,才能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民生满意度。

加强民生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民生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向民众灌输党和政府执政价值和治国理念的过程。通过民生观教育让人民群众了解、认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视为执政之基和执政之矢。如此一来,让民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将努力在民生问题上做足功课,通过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对民生的惠及。比如在财政支出上更加倾向于民生领域,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实现适度普惠制的福利政策等。民生观教育使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民生理念中的基本任务、发展目标和制度安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和认知,为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执政认同提供了必要思想条件。民生观念教育还有助于民众对于自身需求的认知,也就是说,通过民生观念教育让民众了解民生需求的层级性,从而使民众能够有效结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建构起合理的民生诉求。此外,通过民生观念教育还可以使民众认识到民生问题解决的“共建共享”的实践路径。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民众自身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国家和政府的救助保障,而要让他们知晓,个人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也即是说,民生观念教育需要积极的引导民众参与到民生建设事业中来,发挥其主动性,只有参与了“共建”才能“共享”民生的果实,从而实现避免“民生陷阱”的出现。

“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由此可见,民生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的发挥需要进行引导、渗透。民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能量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力量。民生观念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生活责任和各项民生权益等层面的教育和认知去影响人们的民生行为,激发人们积极地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事业中来,进行生存与发展改善活动,从而构筑起一个科学的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观。另外,民生观念中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可以发挥其价值引导的功能。公平正义可以说是民生领域的基本价值。经济增长属于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条件,但是经济不可能永久而持续的获得增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导致公平正义,而是会引发一些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产生社会不公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民生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民生资源的分配上。相应的,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层面。通过对民众进行民生价值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中國特色的民生价值理念的教育和引导,对于消解各阶层民众对于民生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化解社会风险,形成积极健康的民生建设环境,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社会功效,从而增强了主流意识话语权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民生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